APP下载

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5-03-17张志龙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张志龙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生活实际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教“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情境:“上周日我去商场购物,你们看食品柜台都有什么?看老师买些什么?”“我上次买了3块巧克力花了12元,这次要买5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动脑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欲望,从而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关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题型,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有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结点,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师要精心营造生活情境,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8个大人带4个小孩去儿童公园玩,儿童公园的票价是:成人每张6元,儿童每张3元,团体票10人以上每人4元,怎样买票最划算?学生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全部买团体票最划算,结果为(8+4)×4=48元;二是6个大人和4个儿童买团体票,剩下两个大人买成人票,这样需花钱10×4+2×6=52元。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平时参与这些活动太少,不明白怎样购票票价最低的技巧。而一问那些做对的学生,他们能马上回答买票最划算的方案是:让8个大人和2个儿童去买团体票,剩下的两个小孩去买儿童票,这时只需花钱:(8+2)×4+2×3=46元,是最划算的购票方式。

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错误,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数学问题脱离于现实生活,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孤立起来,因此他们学的是“死数学”。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多联系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认真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明确题目中含有的数量关系,能认清条件和问题各代表什么?要让学生有初步的数量关系意识,让学生从小就会找数量关系,最重要的是理解题中已知数学信息是表示什么?问题是求什么?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求问题。如:饲养小组养白兔24只,灰兔比白兔多8只,一共养兔多少只?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要求的是兔的总量,就要用白兔的只数加上灰兔的只数。白兔已经知道了,灰兔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还得根据“灰兔比白兔多8只”这个条件来求出灰兔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数量分析,再加上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要求的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帮助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类型题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仅凭主题图及文字的叙述进行抽象理解,往往难以成功解题。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结合情境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学具实物操作,动手做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题目。动作是活跃思维的途径,低年级学生有好奇、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试一试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投其所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如用简笔画出示一幅图,图上有三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的每边坐两人,这些同学去坐船,每两人一条船,要几条船?我让学生组织上讲台表演坐跷跷板,很多学生能一下就明白,利用跷跷板数和每个跷跷板上的人数求出总人数,在此时,我没有打断学生思维,而是询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举手了,原来,除了可以4×3之外,还可以2×6,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轻易地理解到坐船的人就是做跷跷板的人,又加强了题意的理解,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