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考辨

2015-03-10杜泽逊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

摘 要 《四库提要》久为学者所重,间有疏误,前人订正之作亦颇为可观。今就子部小说家、释家、道家三类新见疑误40条辨订,以供参稽。

关键词 四库全书 提要 辨订

分类号 Z833

Corrections of The Abstract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Du Zexun

Abstract The Abstract of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by scholars, but it still has a lot of mistakes. A lot of corrections has been done by our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corrects 40 mistakes interspersing among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is important book.

Keywords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ies. Abstract. Correction.

《四库提要》久为学者所重,间有疏误,前人订正之作亦颇为可观。今就子部小说家、释家、道家三类新见疑误40条辨订如下,以供参稽。

1.蹇斋琐缀录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尹直撰。

按:是书书名“蹇”字,浙江进呈目及传世明嘉靖刻本均作“謇”。据《献征录》,尹直,字正言。《楚辞·招魂》:“謇其有意些。”王逸注:“謇,正言貌。”是尹直,字正言,号謇斋,皆义相关。《总目》作“蹇”,误也。吴慰祖校订《四库采进书目》改“謇”为“蹇”,从《总目》,是以不误为误也。

2.见闻杂记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李乐撰。《提要》云:“是书前二卷全录董氏《古今粹言》及郑晓《今言》,后二卷乃自记所见闻,凡一百八十六条。”

按:北大藏明万历刻本十一卷,第十第十一卷题《续见闻杂记》。检其卷一即《总目》所述前二卷内容。卷二、卷三即《总目》所述后二卷内容。检《浙江省第四次吴玉墀家呈送书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均作三卷,知系四库馆臣误分卷一为两卷也。又,浙江鲍士恭呈送目有十卷本,两淮盐政进呈目有十一卷足本,《总目》仅据吴玉墀进呈三卷本著录,为一疏误。

3.林居漫录前集六卷畸集五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伍袁萃撰。

按:明万历刻本《前集》六卷《别集》九卷《畸集》五卷《多集》六卷,原北平图书馆藏,现存台北故宫,王重民《善本提要》著录。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同上,《存目丛书》据以影印。《总目》所据缺别集九卷、多集六卷,非足本。

4.翦桐载笔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王象晋撰。

按:明末毛晋刻本,作《剪桐载笔》,后印入《王渔洋遗书》。《总目》“翦”字当作“剪”。

5.兰畹居清言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郑仲夔撰。仲夔,字龙如,江西人。

按: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自刻本《玉麈新谭》三十四卷,包括《清言》十卷《偶记》八卷《耳新》八卷《隽区》八卷。《清言》题“信州郑仲夔龙如撰”。知郑仲夔为江西信州人。《总目》著录《清言》乃《玉麈新谭》之一部。

6.癸未夏钞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释静福撰。

按:此本见《两淮商人马裕家呈送书目》。《总目》所注进呈者似当作“两淮马裕家藏本”。陈杏珍女士云:赵万里曰静福非僧人。

7.明逸编十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邹统鲁撰。

按:《湖南续到书》著录《明世说逸编》,当即《明逸编》全名。《总目》殆用其简称。

8.筇竹杖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国朝施男撰。

按:两淮、两江、江西、浙江四家进呈目均有此书,书名均作《邛竹杖》。传世清初刻本亦名《邛竹杖》。则《总目》作“筇”误。

9.剑侠传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提要》云:“载明吴绾《古今逸史》中,皆纪唐代剑侠之事,与《太平广记》一百九十三卷至一百九十六卷所载豪侠四卷文尽相同。”

按:传世明刻《古今逸史》本实作四卷,与《太平广记》合,又明隆庆刻本亦四卷。则《总目》作“二卷”恐系“四卷”之误。

10.青琐高议前集十卷后集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

按:国图藏明抄本,日本静嘉堂藏黄丕烈旧藏明抄本、南京图书馆藏清红叶山房抄本,均《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别集》七卷。《总目》所据非足本。

11.五色线二卷,内府藏本,不著编辑者名氏,载毛晋《津逮秘书》中。

按:是书三卷,毛晋《津逮秘书》所刻仅上下二卷,缺卷中一卷。传世明弘治刻本、明万历徐拱辰刻本均三卷。康熙间毛扆访书章丘李开先后人家,得冀京兆刻本,有卷中,因钞卷中配入家刻,殆欲补刻而不可得也。此毛钞一册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有毛扆跋。则《总目》所据毛本非足本。

12.西樵野记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侯甸撰。《提要》云:“《明史·艺文志》载是书作十卷,此本卷数不符,疑有散佚。然原序称一百七十余条,计数无阙,或《明史》误也。”

按:《两淮盐政李续呈送书目》作一卷一册,与《总目》“四卷”亦不合,未知孰是。又《浙江省第五次范懋柱家呈送书目》有“《西樵野记》十卷,明侯甸著,二本。”则四库馆当时有天一阁进呈十卷本,《明史·艺文志》作十卷,自有来历。国图藏明钞本十卷,残存卷一至五共一册,但目录尚存,分为十卷,共一百七十八条。则分卷异而内容略同。《明史》不误。

13.耳钞秘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上元壬午南赡部洲二十八年林之东无名氏撰述。endprint

按:《千顷堂书目》卷五别史类著录此书云“题楚东无名子”。《浙江采进遗书总录》著录此书云“署楚东无名子述”。则《总目》“林之东无名氏”当作“楚东无名子”。盖“楚”字别体作“椘”,因误为“林之”二字。“子”误为“氏”。

14.异林十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明朱睦撰。

按:《河南省呈送书目》著录作“明朱谋章纂”。国图藏明万历帅廷镆刻本,题“南州朱谋玮郁仪纂”。 帅廷镆序亦称郁仪先生作《异林》十有六卷。则《总目》“朱睦撰”当作“朱谋玮撰”。

15.前定录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蔡善继编。《提要》云:“细核所录,乃全剽《太平广记》第一百四十六卷至第一百六十卷……别立书名,攘为己有,作伪之拙,于是极矣。”

按:《提要》之意,此书系蔡善继剽窃《太平御览》为己有。《浙江省第四次鲍士恭进呈书目》著录为“明蔡善继著”,《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著录为“明布政使乌程蔡善继撰”。是亦以为蔡善继撰也。考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空有斋刻本,题“吴兴蔡善继伯达父校”。前有蔡善继于温陵官舍叙云:“宦游之苦,无如炎暑,而闽南尤甚。间从解带麾箑,时阅案头《前定录》数则,不觉热恼顿消。”知蔡善继未尝据为己有,亦非蔡善继从《太平广记》录出,改换书名,另为一书,蔡氏仅依旧本校勘而已。则《总目》谓蔡善继作伪,不能成立。

16.逸史搜奇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汪云程编。

按:是书见《两淮盐政李呈送书目》,疑采进者“两江总督”当作“两淮盐政”。

17.蚓庵琐语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国朝李王逋撰。王逋,字肱枕,嘉兴人。

按:康熙刻《说铃》本,题“古槜李王逋肱枕甫著”。檇李,地名,嘉兴之别称。王逋,作者姓名。《总目》以“李王逋”为作者姓名,误。

18.矩斋杂记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施闰章撰。《提要》云:“旧载闰章《外集》中。”

按:中央民族大学藏清康熙乾隆间刻《施愚山先生全集》本,此书为《施愚山先生别集》卷三卷四。则《总目》“《外集》”疑当作“《别集》”。

19.觚剩八卷续编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钮琇撰。《提要》云:“《续编》成于康熙甲午。”

按:清康熙临野堂刻本,《续编》前有康熙四十一年壬午闰六月立秋日自序,《续编》即成于是年。则《总目》云“《续编》成于康熙甲午”,甲午乃壬午之误。

20.果报见闻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国朝杨式传撰。

按:康熙四十一年刻《说铃》后集本,书名作《果报闻见录》,题“古鄮杨式傅雪崕著”。则《总目》“见闻”当作“闻见”,“杨式传”当作“杨式傅”。

21.信征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国朝徐庆撰。庆,字宾溪,自署曰“乌山人”。

按:康熙四十一年刻《说铃》后集本,题“乌山徐庆滨溪辑”,有乌石山人徐庆滨溪自序。则《总目》“字宾溪”当作“字滨溪”。

22.簪云楼杂记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国朝陈尚古撰。

按:书名“记”字殿本《总目》作“说”。康熙四十一年刻《说铃》后集本作《簪云楼杂说》。则浙本《总目》“杂记”乃“杂说”之误。

23.谈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李日华撰。《提要》云:“别有《诗话》一卷,中引朱子之语。”

按:《浙江省第五次范懋柱家呈送书目》:“《诗话》一卷,宋陈日华著,一本。”《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陈日华诗话》一卷附《谈谐》一卷,写本,宋陈日华撰。”则当时献书者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所献写本一册,包括《诗话》、《谈谐》各一卷,《诗话》一卷另入集部诗文评类存目,云“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此《谈谐》一卷亦当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总目》作“两淮盐政采进本”,疑误。

24.谐史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朱维藩编。《提要》云:“取徐常吉《谐史》、贾三近《滑稽耀编》,删削补缀,共为一集。”

按:贾三近书名《滑耀编》,《总目》衍“稽”字,当删。

25.小窗自纪四卷豓纪十四卷清纪五卷别纪四卷,内府藏本,明吴从先撰。从先爵里未详。

按:传世各本多题“延陵吴从先”,延陵为吴氏郡望,故《提要》云爵里未详。唯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万历末刻本《小窗自纪》四卷《别纪》四卷《清纪》五卷《广清纪》四卷,其中《广清纪》卷端题“梨云馆广清纪卷之一”,次行题“古歙吴从先宁野、江都王缘督经倩纂”。知吴从先,字宁野,歙县人。

26.笔史二卷,国朝杨忍本撰。

按:此条三处错误。参《读新见郑际唐一篇四库提要稿》。

27.神僧传九卷,通行本,不著撰人名氏。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此书,卷帙相符,亦不云谁作。

按:台湾“中央图书馆”明永乐十五年内府刻本,有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六日《御制神僧传序》云:“神僧者,神话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然皆有传,散见经典。观者猝欲考求,三藏之文宏博浩汗,未能周徧。是以世多不能尽知,而亦莫穷其所以为神也。故间翻阅采辑其传,总为九卷。”知系明成祖朱棣辑。

28.大藏一览十卷,内府藏本,明陈实原编。实原,宁德人,始末未详。

按:国图藏洪武二十二年陈道坚等刻永乐正统递修本,卷六末施刻识语云:“赵宋间优婆塞陈实,遍阅藏海……集成典册,流布宇内。”日本宽永十九年西田胜兵卫刻本,卷首有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安定郡王令衿超然居士序云:“谨为陈实居士下个遶。”(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日本宝永六年刻本亦有宋绍兴丁丑超然居士序,又有大隐居士陈实序。则陈实为南宋绍兴间人。《总目》著录为明人,误。诸家书目亦或误为明人。又其人姓名“陈实”,《总目》误为“陈实原”。

29.法喜志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夏树芳撰。提要云:“前有万历六年顾宪成序。”

按: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江阴夏氏清远楼刻本,前有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顾宪成序。疑《总目》“万历六年”有误。endprint

30.长松茹退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释可真撰。可真,字达观,吴江人,世号紫柏大师。

按:紫柏大师法号真可。《总目》作“可真”,误倒。

31.道德经说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宋孟尝撰。附刻朱翊《广燕堂后集》。

按:《两淮盐政李续呈送书目》:“《广燕堂集》二十四卷,明朱翊,十本。”集部别集类存目:“《广燕堂集》二十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樊山王朱翊撰。……末有《道德经说奥》二卷,题曰朱孟尝撰,……今别入子部道家类。”则是书为两淮盐政呈本,《总目》“两江总督”当作“两淮盐政”。

32.古今南华内篇讲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题林屋洞藏书,不著撰人名氏。

按:《浙江省第十二次呈送书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均作《古本南华内篇讲录》。则《总目》“古今”当作“古本”。

33.南华本义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林仲懿撰。仲懿不知何许人。

按:浙图藏乾隆十六年刻本,题:“栖霞谦斋林仲懿山甫注评。”卷末有“乾隆己巳孟夏脱稿,辛未中春梓”一行。知林仲懿,字谦斋,号山甫,乾隆间山东栖霞县人。

34.南华模象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世荦撰。

按:《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书目》、《浙江采集遗书总目》均著录为《南华摸象记》。则《总目》“模象”当做“摸象”。

35.参同契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陈兆成撰。《提要》云:

“按:《浙江遗书目录》载有两陈兆成。其作《太极图说批注》者,称为常熟陈兆成,康熙初人。作此书者,称为上虞陈兆成。然《太极图说批注》末有乾隆戊辰兆成子鲁附记凡例,称是书与《参同契》互有异同,是刻可分为二,可合为一云云。则似乎二书又出一人。疑不能明也。”

按:《江苏采辑遗书目录》:“《参同契注》二卷,清上虞陈兆成著,二本。”《浙江采集遗书总目》:“《太极图说解》一册,刊本,国朝上虞陈兆成撰。”是注《太极图说》与《参同契》者皆上虞陈兆成,实为一人。

36.海琼传道集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旧本题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洪知常集。《提要》云:“前有陈守默、詹继瑞序称……有道友洪知常,字明道,号故离子云云。”

按:“故离子”当做“坎离子。”

37.中和集三卷后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李道纯撰。《提要》云:“前有大德丙午杜道坚序,盖世祖时人也。”

按:“大德”为元成宗铁木耳年号,非世祖年号。是书明伊府刻本前有至元庚寅李道纯自序,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知道纯确为元世祖时人。《总目》似是而实非也。

38.清微仙谱一卷附录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陈采撰。《提要》云:“后附《道迹灵仙记》一卷、《上清后圣道君列记》一卷、《洞元灵宝三师记》一卷,每卷各编为一、致一、有一、有二等号,盖自《道藏》钞出别行者也。”

按:附录三书在明正统刻《道藏》中编号:《道迹灵仙记》“惟”字号、《上清后圣道君列记》“有”字号、《洞元灵宝三师记》“有”字号。而《清微仙谱》则为“致”字号。然则《总目》谓“每卷各编为一、致一、有一、有二等号”乃是四种之号,“为一”当做“为惟一”,指“惟”字号一,指《道迹灵仙记》。“致一”、“有一”、“有二”则分指另三种。《总目》脱“惟”字。

39.修龄要指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明冷谦撰。谦字启敬,嘉兴人。……此本载曹溶《学海类编》中。

按:《学海类编》本《修龄要指》,题“明武林冷谦启敬著”。则“嘉兴人”恐误,当作杭州人。

40.至游子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上卷凡十有三篇,下卷凡十有二篇。……然《玉芝篇》首引《朝元子》,注曰,陈举宝,元人。则明人所撰矣。

按:据《中国道教》第一卷第三二四页,是书系宋曾慥《道枢》四十二卷之前六卷,合并为二卷,上卷十一篇,此《总目》误为十三篇。又“陈举宝元人”云云,乃误读原文“陈举,宝元中人”一语,而误作者为明人,实为北宋仁宗宝元间人。

杜泽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收稿日期:2013-08-12 编校:徐忆农)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四库提要比较研究综述
乾隆时期官方学界对王夫之的认识
文溯阁建造缘起及特色述略
周永年“儒藏说”提出时间考兼论其对《四库全书》纂修之影响
藏书楼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广西所藏两种《四库全书》零帙
读过《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