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个性心理问题与营养宣教对策探讨

2015-03-02胡环宇李增宁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5年2期
关键词:营养情绪糖尿病

胡环宇 李增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

糖尿病个性心理问题与营养宣教对策探讨

胡环宇 李增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

Ef ect of individual Psycho logical Factors on Nutrition Therapy of Diabetes

李增宁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兼临床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委员会膳食营养学委员会主委,河北省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营养质控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通讯编委,《肿瘤代谢与营养杂志》副主编;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河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项。

糖尿病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改变也为我们对糖尿病的营养饮食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精确的营养运动指导方案为包括社区和家庭社会熟知,但是我们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往往事倍功半,促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原理工具来指导我们的营养治疗。

糖尿病确诊后常见的负面情绪和表现

目前,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心身疾病[1],糖尿病本身可导致或加重心理障碍,且糖尿病的心理障碍可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血糖调节。抑郁、焦虑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其血糖控制及预后影响较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2]。张玉红[3]等对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糖尿病科的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问卷调查,结果49人有焦虑情绪,4人有抑郁情绪,5人有恐惧情绪。其它负性心理状态还有怀疑心理,初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多数反应是持否定状态,认为自己没有家族遗传的情况下不会患糖尿病,对医生产生质疑,反复向医生咨询自己的病情;倦怠心理,有些知道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医生的劝解一律听不进去,盲目按照自己的性情吃喝,对待治疗疾病态度极度消极不配合;绝望心理,患者在获悉患病后终身不愈,表现为情绪低落、感到无助、哭泣甚至轻生厌世;厌烦心理,糖尿病病程漫长,控制血糖需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个人意志。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态度积极,长此以往便出现厌烦心理,无法保持稳定的情绪,往往出现易怒、暴躁、不安等厌烦心理。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内部致病因素,包括心理矛盾和冲突、心理刺激、个性缺陷等。当内外两种因素的结合超过一定强度,对个体形成持续存在的心理刺激,会使个体产生过度的心理应激,并出现器质性疾病,就成了心身疾病[4]。

营养宣教应该具有针对性

我们在营养宣教上需要针对性的做些工作:一是营养咨询和宣教前可以做简单评估。成阳[5]等应用奥马哈系统全面评估糖尿病的问题,引进美国标准化奥马哈系统(Om aha System) 构建居家访视模式,访视中以健康相关行为领域问题最为多见(41.9%),其次是生理领域问题(39.3%),社会心理领域问题(11.1%)、环境领域问题(7.7%)。结论为奥马哈系统能全面评估糖尿病的问题,为糖尿病访视护理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宋艳梅[6]对糖尿病并发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发现抗抑郁治疗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康复。针对不同负性心理,营养师在宣教上采取对症辅导,必要时邀请心理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会诊。针对焦虑心理,分析患者焦虑的原因制定治疗计划,从而解除焦虑;针对怀疑心理,一般为新诊患者,协助其认识疾病,帮助他们解除疑惑;针对倦怠心理,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糖尿病治疗手段,重新树立控制血糖、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恐惧心理,帮助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识到控制好血糖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并享有与正常人同样的寿命;针对绝望心理,在宣教时应使其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与不放弃;针对厌烦心理,要稳定情绪,引导其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4]。周平南等[7]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健康教育前抑郁、焦虑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提示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健康教育可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疗效,抑郁、焦虑症状明显减轻,且空腹、餐后血糖与血压显著下降,体重亦有减轻。

有必要加强营养师在心理认知方面继续教育培训

现代情绪心理学及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抑郁、焦虑),即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继发的。营养师应指导糖尿病患者改变认知方式,用辨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凡事不要只看到消极方面,还应看到积极的方面,认识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是指通过行为训练与学习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的改变,抑制、替代或去掉不良行为,指导糖尿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音乐欣赏、放松训练、静坐冥想、深呼吸法等,使病人情绪放松,组织团体讲座、集体交流,以消除孤独感,建立社会支持,使得家人理解和宽慰病人,帮助病人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把糖尿病给病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糖尿病营养宣教结合心理学知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亟待提高

经过多年来医务界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社会对糖尿病及相关知识普及得比较全面,说明近几年来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已经引起了重视,并初见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基础知识、运动及代谢监测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心理学内容也是缺失的重要部分,说明目前教育中重治疗,轻运动、饮食、心理干预的现象严重。近年来糖尿病人数剧增,但教育中无统一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参与糖尿病教育工作的医护人员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易造成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中青年人,因与社会的联系密切,糖尿病知识来源较多,同时为了保证有更强的工作竞争力,这部分对自身健康也更加关注,学习糖尿病知识的积极性较高,糖尿病测评效果较好。糖尿病患者获取疾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普书籍,因此对于有工作环境的,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额外阅读相关书籍以增加糖尿病相关知识,每月进行 1次糖尿病教育课程巩固糖尿病知识。

在糖尿病病程中,不仅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糖尿病本身亦往往直接影响性格和精神状态,疾病本身引起的情绪障碍会对行为和治疗合作程度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糖尿病的治疗除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外,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以利于身体的康复。

1 刘增垣.何裕民主编.心身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2.

2 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 37(4):215

3 张玉红,冯云华,张坤,等. 初发糖尿病心理调查研究及健康教育.中国保健营养.2013,03(下):1068.

4 山林.老年糖尿病疗养员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内蒙古中医药.2014,3:169-170.

5 成阳,朱金萍,温青霞,等. 基于奥马哈系统访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问题评估.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10):774-775.

6 宋艳梅,袁芳,张玉荣.抗抑郁及心理综合干预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43例.中国药业.2014,23(9):62-63.

7 周平南,洪淇,匡培清,等. 社区糖尿病教育对心理障碍的应用探讨. 内科.2008,3(2):197-198.

8 骆彬,李增宁,胡环宇,刘晓玉.糖尿病患者个性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治疗效果影响的调查.河北医药.2008,30(11):1796-1797.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2.027

猜你喜欢

营养情绪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