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2015-02-22杨翔宇吴晨曦柏丁兮彭正禄

关键词:精品课程护理学课程体系

高 静 杨翔宇 吴晨曦 柏丁兮 彭正禄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至今,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护理人才[1]。然而,伴随着人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工作职能的拓展,如何办出护理专业的特色以适应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是各所护理院校都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于2001年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招收护理本科生,为了充分发挥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十余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探索,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及实践,逐步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了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现总结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目前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尤其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力求使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中医院校高等护理教育更应积极改革,凸显中医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特色[4]。因此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和护理本科专业认证要求,我院在遵循高等护理教育规律、着眼教学质量提升、凸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多年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最终确立了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满足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独具特色的能力型、实用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该培养目标本着“注重人文,拓展素质,强化实践,突出中西医护理的融通与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丰富的人文素养,敏锐的创新精神,既能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又能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思想指导下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等护理人才。该目标的确立为我院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建设和实践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优化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设置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利保障[5]。为了实现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建构了“夯实西医,突出中医,注重人文”的课程体系,以“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既培养能力,又鼓励创新”为建设思路,力求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1)以主干课程为核心设计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护理学专业原“按医学教育模式设立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三大主干学科”,调整为“基础医学、护理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三大主干学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学院遵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中医院校办学优势,在三大主干学科的基础上,增加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形成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及中医护理学科四大主干学科。以主干学科为基础,在体现“能力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将课程系设置为四大课程群: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2)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在保证西医教学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学院增开了一系列中医护理课程,包括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含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及中医儿科护理学)、营养与食疗学、康复护理学、针灸学、推拿学、杵针学等。使学生在夯实西医的前提下,掌握中医护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成长为兼具中西医护理能力的人才,在竞争中凸显优势。

(3)加大人文课程设置比例,提升护生人文素养

护理学是人文、医学、社会学等相交叉的一门学科,在护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推动护理事业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前进,促进护理人才的内涵建设,离不开对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此,我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人文课程比例,使其达到总课程数量的30%,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学等课程,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护生增加了知识、发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整体人文素养,使护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

(4)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我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早实验、早临床”的护理实践课程培养模式。从第一学期开始到毕业前每学期都开设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实践课程;每个暑期开设临床见习,使实践教学贯穿专业课程学习全过程,且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达到1:1。同时大力拓展中医护理临床实训基地,以养老院、社区医院为依托,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养老院、社区医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大大提升学生的中医实践能力。

2.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的实践

(1)大力建设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我院在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止目前,学院共有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护理学基础于2015年成功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另有外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同时,以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学院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登陆各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可及时复习、习题练习、与教师沟通、讨论,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综上,精品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丰富了课程组织形式,提升了课程内涵,使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2)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实验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我院在护理本科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早实验、早临床”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实验教学平台,共搭建中医特色护理、基础护理、临床护理、模拟病房四大技能训练模块。2013年该平台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推动护理学科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教师积极编写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院积极鼓励团队教师参编中西医护理相关教材,学院教材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尤其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共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28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12部。充分展示我院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实力。

三、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能力

教学改革是保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强大动力,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先后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如将“混合式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护理美学》的教学过程中;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老年护理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等。近几年,学院教师共成功申请教改课题40多项,发表教改论文10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通过各项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和水平,极大促进了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综上,我院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该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为我国护理专业走中西医结合护理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引和参考,促进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1]索海英,等.护理本科生实践能力分方向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9,23(22):2050-2051.

[2]施红.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20-121.

[3]王旭,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4.

[4]张晓杰,等.护理教学改革在培养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0):2449-2451.

[5]郑喜兰,等.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J].护理研究,2013,27(4):947-951.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护理学课程体系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