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

2015-02-21洪源渤王静琦

关键词: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洪源渤,王静琦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

洪源渤,王静琦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宗教既是历史的存在,亦是现实的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于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宗教政策的基础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稳定、和谐、发展和服务的价值。只有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及和而不同等原则,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朝着更加大众化、愈发科学化、越显时代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和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更新,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结合现阶段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对宗教和社会的双重作用进行了全面诠释,同时这也是一种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探索。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宗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稳定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稳定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稳定社会秩序。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党的文化政策的体现,也是对信教人士的一种尊重和认可。这就使得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态度大大的改变了,他们的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和平相处。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在思想上允许存在差异。宗教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来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国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来破坏我国社会稳定的,我国宗教界人士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此外,宗教文化在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国际关系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在增进中华大家庭各兄弟姐妹之间的友谊,维护国家与周边地区国家稳定和平共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个人稳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对个人心理具有调适价值。宗教对人的生命意义进行了解释,试图解答人对于生、老、病、死的困惑,从而摆脱了人对死亡的恐惧,忘却死亡的痛苦,实现世俗社会无法达到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慰藉作用。另外,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修习方法,可以通过心灵教育、灵修神学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宗教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信徒提供了安全感,使得大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和谐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盖着一种和谐精神,它涉及了宗教与社会各界的关系,范围广阔。无论是儒家和谐观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则多利、仇必和而解,还是佛教“六和”思想中所体现的和谐观,亦或是基督教通过爱来表现世界和谐的和谐观都展现了宗教本身就是具有和谐精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不断提倡宗教和谐思想,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宗教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传统在我国宗教文化中也得到诸多体现,它不仅倡导和谐、维护和谐,而且还崇尚和谐,这对于和谐文化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宗教之间要互相尊重,共同谋求在和谐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社会氛围。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价值首先是一种宗教的超越精神。宗教的超越精神是指彻底摆脱人世名利的各种纠缠。宗教把获得灵魂解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追求着超越,不敢在罪恶中沉沦,以其独有的方式,为人搭造了超越生死的赎救桥梁。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玩世不恭、争名夺利等,宗教认为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这无疑对遏制个人不正当欲望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价值还体现在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又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是以其特有的价值,不断适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协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保持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稳定较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价值的应有之义就是其自身的发展。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毛泽东说:“只要人民还相信宗教,宗教就不应当也不可能人为地去加以取消或破坏。”[1]除此之外,肯定宗教的积极作用,这些新的认识对于团结信教群众,凝聚信教人士的力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宗教人士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的传统,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服务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一种服务价值,这种服务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理论指南。长期以来,党内在看待宗教问题方面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个是左倾错误认识,对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的认识片面化,把政治上的对立看作是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认为要强行消灭宗教。二是右倾错误认识,只看见宗教的功能,不顾其不利影响,忽视教育和管控,进而推动宗教热的发展。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一次正确回答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肯定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和功用,给新时期宗教的积极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国家而言,在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处理问题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得益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社会慈善和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怀和社会服务是宗教的重要功能。社会服务是信徒的义务。各种宗教都告诫信徒要行善、斋戒施舍,强调利他,这种宗教服务功能以信仰为基础不带任何世俗功利。世界许多宗教产业和事业都是人们谋生、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非盈利性机构,大批民众在此享受医疗和教育的文化生活服务。有的国家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宗教社会服务及救助体系。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用各种方式祈祷祈福。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价值实现,应深入阐发其有益价值和积极功能,创新宗教管理模式,凝聚最大化的社会共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动力。

(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社会处在基督教的主导力量之下,包括教育体系在内的上层建筑,也是在基督教的统筹领导之下营生的。而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教会大学逐渐衍生出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成长,而对神学统治的反对之声也日渐高涨。伴随着政教分离体制在西方国家的逐步建立,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倾向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的主干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除专设的宗教院校外,宗教组织包括在华的外国宗教组织所办的学校都逐渐由政府接办,在普通学校开设的宗教课也被取消。在社会公共教育中,也坚持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在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宣传媒体中,不进行宗教宣传。这是实现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改革旧教育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这个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渐趋多元化、竞争也愈发激烈化的现代社会,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能操控的因素,近乎膨胀的压力使得孤独和冷漠在他们当中蔓延开来。而这些变化对世界观尚处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认识误差,继而从宗教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预防和抵制宗教对校园进行渗透,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要做好预防抵制境外势力以宗教为借口对高校进行思想渗透这项首要而紧急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抵制宗教思想渗透和警惕校园传教。将教育与宗教分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普及。

(二)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鼓励宗教界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基础,以宪法为准绳的协调。社会主义既反对剥削,又继承了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正因为如此,宗教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政治建设上,秉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需要广大宗教界人士的切实拥护以及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3]

经济建设上,秉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有利于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即利用宗教对外联系这一优势,加强与别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一大批先进的技术人才;而宗教活动场所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文化方面,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原则有利于促进宗教文化逐渐与中国文化相适应。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沉淀,对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文化中蕴含的精华将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宗教道德中的弃恶扬善等内容,对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要求有积极作用。宗教通过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对稳定信教群众情绪、调节信教群众的心理也有积极作用。宗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它对信教者个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均有着某种程度的调节功能。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功能、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调节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调节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宗教的这种调节功能可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并对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坚持和而不同原则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既有与社会主义相容的地方,也有不相容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宗教问题的处理上,需要一直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和而不同”表明了信教人士的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差异并没有阻碍两者在同一社会中的和谐共处,这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积淀”;所谓“求同存异”,是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极具普遍性,从我国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其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表明随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将更有利于其充分发挥价值与作用。习近平强调:“宗教在劝人向善方面有很多智慧,有很多有益的阐述 。”[4]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宗教的影响是相当久远而深刻的,站在当代的角度,我们不能一味地推翻宗教,也不能任其随意发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原则坚持宗教从国家机关和国家权力中抽离开来,认为国家不袒护任何宗教,也绝不勉强公民改变自己的信仰,同时,宗教的发展不能阻碍社会主义建设。该原则的本质是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础上,规范和引导宗教,让其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的路径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阶段,而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增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应该要注重其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大众化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提高大众正确对待宗教的认知能力。把握世界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把握的方式有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方式四种。马克思把宗教理解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手段,这说明马克思对宗教的认知已经从政治方面向生活方面和文化方面发展。当前,促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向大众化,就是要同宗教存在和影响的实际情况、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联系在一起,坚持以科学创新的办法、多元灵活的方式、大众化的话语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大众树立正确面对生老病死、福祸吉凶的观念,建立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模式,并对处理宗教问题、开展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方法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要引导大众能够科学的看待宗教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力量,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众化。通过电视、报纸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来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努力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使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有机结合,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被人民认可,被人民所用。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宣传队伍,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而这就要求队伍成员首先要具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有正确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宽广的理论视野,结合实际,从深层次上解答人们存在和提出的宗教问题。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前提,引领信教群众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遵守法律秩序,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积极履行作为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传播者的义务。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化

增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化,就要求我们应当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一,需要我们长久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宗教问题,从长远来分析宗教问题的影响。第二,结合宗教实际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理论,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注入新的内容。第三,打破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僵化和框架式的认识程度。第四,拨正仅仅冠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名义的而实际是错误的观点。第五,要加大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研力度。文革时期,我国文化发展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生搬硬套”和断章取义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当代研究人员理应引起注意。改革开放后,有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研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代领导人宗教观的研究;对新中国党和国家工作基本方针的研究等等。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化,要求我们注重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整体性。不仅仅要从宏观上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结构条理化、系统化,而且要从微观上对其进行丰富。对各个时代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类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宗教观进行研究。对毛泽东宗教观,周恩来宗教观,李维汉宗教观,邓小平宗教观等进行系统研究。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建设现代宗教文明”两方面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的建构非常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层次和应用层次,前者提出了有关宗教规律性的理论问题,具体涵盖了宗教根源、宗教界定、宗教社会作用、中国宗教特色、宗教与民族;后者是解决宗教问题的基本方针问题,包括根本宗旨、基本政策、依法管理、对外关系、统战工作、基本途径、党的建设。中国宗教问题的科学体系有四个相关的阶层:基础阶层是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论点;中心阶层是联合信教群众,稳定和推动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当中;主干阶层是加强政策和法制保障,也就是全方位正确地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宗教事业;目标阶层是充分拓展宗教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有利之处。我们要在承认宗教的积极作用以及宗教是一种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化。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时代化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就是挖掘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联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基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时代主题,在参考其他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去粗取精,与此同时,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宗教问题要秉承实事求是与创新发展潮流,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代相融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立足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体现宗教的时代特征,围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的问题,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深入探索宗教影响国际关系、国内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式途径,深刻阐述宗教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确立基本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凝聚力量。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就是要在解决宗教问题的实践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方面要总结党和国家在处理宗教工作上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实际和贴近人民的生活,切忌泛泛而谈,要重点关注时代和社会现实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对其进行回答,坚持重视和解决人们生活中碰到的宗教问题以及由宗教引起的思维盲区。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现实的基本理论。

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时代气息,要求占领网络新媒体这个主阵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宗教与互联网的联姻,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不断衍生。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代化就要面对网络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占据网络传播主阵地,跟随时代的步伐,迎合广大群众的需要,稳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网络基点。此外,努力加大对网络宗教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网络宗教活动规范化。

总之,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价值实现,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缺一不可。缺乏了大众化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根基;缺乏了时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无法进步;缺乏了科学化,将会没有条理,错误的使用等于文化暴力。所以,我们要站在群众的基础上,科学的,系统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灵活运用,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追求,使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95.

[2]毛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论述的学习体会[J].世界宗教文化,2014(6):9-12.

[3]习近平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R].新华网,2015-05-20.

[4]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新疆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4-05-04.

Value Realization of Religious View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NGYuan-bo,WANGJing-qi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Religion is a historical as well as realistic phenomenon.The religious viewpoint of Marxist chin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gen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actices of present 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igion theory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religious policy. It has the great value of stability, harmony,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We must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education and be adaptable to socialism while keeping harmony in diversity so as to ensur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mass popularization, scientification, moderniz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realize the value of Marxist religious viewpoint of Sinicizati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religious view; value realization

2014-12-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1001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0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1W001)

洪源渤(1957-),男,辽宁北镇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等教育学研究; 王静琦(1963-),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

D635.0

A

1672-934X(2015)04-0053-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4.008

猜你喜欢

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