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

2015-02-21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理想

曾 杰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

曾 杰

(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工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命观、道德观、理想观、宗教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生命教育是逻辑的起点,理想观教育是其核心,道德观教育是现实支撑,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合理参照。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四重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1]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生命、道德、理想、宗教等对象物进行科学审视,因此,马克思主义生命观、道德观、理想观、宗教观教育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系统结构。

一、生命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

“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2]识读生命是所有信仰教育的价值原点,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146)因此,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与价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地经营生命,圆融生命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观教育主要体现在“五个如何认识”。

第一,如何认识生命独特性、创造性和超越性。首先,人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性的存在,任何个体生命都是地球上唯一、独特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不同于其他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存在不仅对自身而言是重要的,对于他人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理解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珍重生命。其次,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存在的价值,而需要人本身去创造,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可以创造出比它本身更大的意义,人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自我天地,只关心生命的自然存在,而应该融入社会,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积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再次,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人们可以凭借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自身生命有限性超越。

第二,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生与死是生命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生与死构成了生命的完整过程。如果没有死亡,也就无所谓生存;如果没有死亡,生命不会作为过程而存在;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死是生命的必然性,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但死的意义却有所不同,只有献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死,才能实现生命本身最伟大的价值。只有通过认识死亡的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才能理解人类生命的完整历程,才能不畏惧死亡,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生的价值,从而激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从而在现实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生命中的挫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存着超自然的精神信念或力量,也不存在着超自然的精神和力量可以主宰人的生活,决定人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信仰蕴含着自信、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对人生历程、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自信奋斗。

第四,如何正确认识理想人格的追求。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或群体认为的完美的人格典型,它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被一定的个人或群体所推崇,是现实人格追求目标的具体化。在理想人格中,它通过完美的人格形象指引着个体或者群体不断地向理想人格靠近,个人或群体通过对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实现自身或群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理想的人格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种理想人格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和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共产主义社会分不开的。每一个生命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人格的指引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现对现实人格的超越。

第五,如何正确认识对幸福追寻。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幸福快乐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价值追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 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4]追求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不同的幸福观对人们信仰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只有形成对幸福的科学理解,才能正确看待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正确把自我幸福和社会幸福紧密结合起来,投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二、道德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支撑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人类在意识和精神领域寻求自我慰籍的工具,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在一定道德观支配下的道德行为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支撑。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德支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不断进取、拼搏奋斗。不断进取、拼搏奋斗是个体生命对待自身、对待生活的道德精神规范。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既不是上帝的旨意,又不是虚幻的精神信念;作为生命个体的过程,既不是个人救赎的过程,也不是历经苦难的过程,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确认人的本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宗教信仰中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就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依靠自身的力量改造客观世界,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进取,拼搏奋斗。

第二,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交往规范。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正是由于对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不平等地位的不满,马克思才发出了改变这个旧世界的最强音。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有着对人类最深沉的爱和对人类平等最真挚的追求,它必然要求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都能够以平等的心相互对待,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氛围。

第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尽管从来不否认个人利益,但同时也认为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私有制社会,由于受阶级关系的制约,个人和集体无法真正结合,而社会主义社会为个人和集体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础,个人和集体实现了辨证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它尊重个人利益,同时要求人们相互协作,热爱集体,促进集体发展。

第四,着眼大局、奉献社会。以奉献社会为己任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道德价值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关联,“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5]另一方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价值的大小首先要看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人生价值以社会价值以核心。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要求当代青年具有以社会贡献为己任的道德精神,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道德境界规范,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道德上的最高要求,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终身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道德要求,就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和“假、大、空”的政治口号。

三、理想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的生活世界,是意义的世界。寻求和获得意义,是人类生活的肯定;生活失去意义,则是人类生活的否定。”[6]这里的“意义”具体表现为“理想”,理想犹如一缕普照之光,照亮和引领着人类的生活世界,任何一种信仰教育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理想、个人理想追求与向往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必然以特定的理想观教育作为其核心元素。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哲学视野,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要以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同时,又要立基于中国国情,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排除了一切超自然的力量,指明我们生存和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过程中,事物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产物,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也遵循物质世界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以完备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世界的面貌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不仅在自然世界是唯物的,而且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结合,改变了以往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变成唯心主义的”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局限,承认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存在,也历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下,人类社会将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社会形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不同于宗教信仰终极目标的虚幻性,它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要在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实现,并且它的实现将要经过几个阶段、经过非常长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在理论层面上,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具体化就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又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它旨在通过积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仍然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它努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样一系列时代的主题,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而形成的理论结晶。

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来看,“摸着石头过河”所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逐步沦为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奴隶,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轨道上越陷越深。从火烧圆明园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九·一八”战火到南京大屠杀,中华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爱国人士为了国家的救亡,民族的图存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而起,却只能抱憾而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实现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使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树一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中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硕果累累;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人民正在逐步实现人民的富裕。

进行理想观教育,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终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我们正是有了对共产主义终极目标的向往,才有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断超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绝不能削弱和动摇。然而,我们在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几十代人长期的艰苦奋斗,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相当长的路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我们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桥梁。进行理想观教育,既要宣传现实的奋斗目标,也要明确最终的奋斗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同时,理想观教育要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一方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理想尽管是个人奋斗的直接动力,但个人理想的实现却和社会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环境的条件;另一方面,共同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点,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

四、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合理参照

在西方,谈及信仰似乎就是指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显然与之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认识宗教现象及宗教信仰,树立起科学的宗教观,却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树立起一个合理的参照。

宗教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新世纪以来,宗教并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衰落,反而由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快、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宗教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温,宗教的社会影响还在不断扩大,不少人表现出了对宗教的浓厚兴趣,甚至还皈依了宗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引导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起源、本质、作用,才能帮助消除他们对宗教的神秘感,提升他们的信仰鉴别力, 最终在对各种信仰进行比较、鉴别的基础上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观教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理解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过宗教并不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而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形式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7]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包括:首先,宗教是对外部世界的虚幻反映,一切宗教宣扬的神、上帝、真主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其次,宗教所反映的内容又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宗教有其现实基础,宗教的根源是在现实生活中,宗教的反映对象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再次,宗教信仰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宗教信仰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不是以人间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通过这种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从而使得这些力量具有了神秘性,宗教获得了神圣性;最后,能够获得这种超力量形式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正确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从积极作用来看,宗教可以加强社会的控制,促进社会的整合。宗教的存在,是以拥有大量的信徒为前提,并且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往往组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形成宗教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美国学者塞雷纳·南达说:“宗教信仰实际上就是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实现社会控制。”[8]除此之外,宗教还通过借助超人间的力量,降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情绪,克服恐惧,为信徒提供心理的慰藉。然而,宗教归根到底是颠倒的世界观,从消极作用来看,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为现实世界提供合理性说明,瓦解人们对现实苦难根源的变革,宗教对人们有精神麻痹的作用,因而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P2)。

第三,准确把握宗教的历史嬗变。宗教的产生有复杂的认识根源、自然根源、社会根源。最初,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差,在面对周围的自然界现象时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拜,通过把自然力的深化,产生了超自然力的力量,形成了最初的宗教。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统治者利用宗教巩固自身的统治,劳动者受到剥削和压迫却又无力摆脱,因而只能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精神解脱。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不会永恒存在,在宗教存在的条件消亡之后,宗教也会随之消亡。宗教的消亡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合理,人与人的关系合理,宗教的消亡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也指明宗教的消亡不能人为的规定,他说:“人民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9]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0-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3.

[6]孙正聿.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6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3.

[8][美]塞雷纳·南达.文化人类学[M] .刘燕鸣,韩养民,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83.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Four Dimens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ramework Content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ZENGJie

(SchoolofMarxism,ZunyiNormalUniversity,Zunyi,Guizhou563002,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content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foundamental work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The organic unity of life view, moral values, ideal view and religious view constitutes the content system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e concept of ideal education the core, moral education the realistic prop while setting up a scientific view of religion will be a reasonable reference frame to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four-dimension

2015-04-22

贵州省社科规划办青年课题(14GZQN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支持项目(14KRIZY02)阶段性成果

曾杰(1981-),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2-934X(2015)04-0059-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4.009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理想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