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2015-02-19郑爱红,许早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郑爱红1许早荣2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认识;辨证分型;中医治疗

干燥综合征(SS)是自身免疫病,特征为免疫介导外分泌腺破坏(特别是涎腺和泪腺),以后发生角膜结膜炎和口腔干燥,临床罕见[1]。多见于绝经期后妇女,男女发病比例[2]约 2∶9~40。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替代疗法为主。现将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梳理总结如下。

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名

干燥综合征是西医学病名,中医文献有关本病的专论不多,更无与此相应的疾病名称, 中医学中常以主症来给疾病命名, 以其口舌干燥、眼睛干燥、关节疼痛等主症,主要包含在“燥证”或“痹证”范畴。及至本病的关节疼痛肿胀,按“痹证”诊治,至《伤寒杂病论》始有“历节病”之称, 又有“尫痹”之名。若有脏腑损害者,又称“脏腑痹”。

另外,根据临床证候的轻重主次,结合专科局部主症的命名方法,如根据口眼干燥为主而名之为“燥证”或“内燥证”;或根据腮腺肿大而名之为“发颐”;或根据眼部角膜炎、结膜炎干涩无泪而名之为“翳眼”“白溜症”“泪枯症”;或根据关节炎而名之为“痹证”;或根据各种虚损证候明显而名之为“虚劳”等。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本病的病名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名称。1982年薛芳依据干燥综合征的病理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燥证”范围,与《内经》所论“燥胜则干”联系起来。1983年傅宗翰等发表“干燥综合征初探”,首次提出“燥毒症”作为本病的中医诊断病名。1985年赵丽娟等认为本病病名当归属“虚劳”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始有“干燥综合征”之名,称之为“燥痹”[3],并确立了燥痹的定义,即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孔穴干燥,肌肤枯涩,肢体疼痛,甚则脏腑损害的痹证之一。

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确切病因迄今尚不明确,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病毒感染(主要是 EB 病毒)、性激素、神经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蛋白质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免疫学功能紊乱有关。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也在深入探索之中。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以阴虚为本,燥邪为标,虚实夹杂。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所偏盛。终至虚、燥、瘀、毒交互为患,致使脉络损伤,窍道闭塞,脏腑受累[4]。

1.阴虚为本:先天禀赋不足。古人云:“禀赋厚薄,疾病各异。”《素问经注节解》说:“精气者,禀受于父母,父母之质强,则所受亦强,父母之质弱,则其子多弱”,体现了先天禀赋对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匡调元[5]在《中医病理研究》中将人的体质分为正常质、腻滞质、燥红质、晦涩质、迟冷质和倦质六大类型;根据症状,干燥综合征大都属于燥红质。中医基础理论明确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乃生命之源,各脏腑之阴均赖于肾阴滋生濡养。肝肾同源,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涵养,可致肝阴亏虚,症见双目干涩;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水火不能相济则心火上炎,症见口干舌燥;肾阴亏虚,不能上承润肺,可见肺肾阴虚之象,症见口干,咽痒干咳。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赖阴之滋,肾阴亏虚,脾胃失充则脾胃阴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可见胃燥津枯之象。肾水不足,脾胃失其所养,津液化生无源,输布失调,而导致津枯血燥,外至诸窍、皮毛,内至五脏六腑,皆失于濡养,症见口眼干燥,关节疼痛。

后天失于调养,常见病因有四:一为温病热盛,耗伤阴液;二是失血、大汗、吐泻过多等耗散阴液;三是虚损(久病、劳倦、房室、七情、损伤阴液);四是过服温燥劫阴的药物或食物。均致机体津液不足,无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一般来说,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以肺燥为主则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不足,可伴见舌光红无苔;以肾燥为主,则为肾阴精枯涸,伴见形体消瘦、发脱、齿槁,甚则经闭、痿厥;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2.燥邪为标:古之论燥,不出内外两端。外燥者,乃因感受燥热之邪,伤津耗液而致脏腑组织、血脉经络、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所致。如《类证治裁》所论:“燥有内因、有外因。因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气分,则津液不腾……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源日涸”,明确提出燥分内因与外因。无论外感燥邪及内生燥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为干”,均可致口、唇、皮肤、上窍失于濡养和滋润,现口眼干燥、干咳少痰等症。

3.虚燥致瘀:干燥综合征以阴虚为本,阴虚日久耗气津伤,则津亏液少,血液沉涩重浊,形成瘀;或阴液匮乏,相火偏亢,血液浓稠而聚滞成瘀;加上气虚则血行不畅成瘀,诚如《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所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成瘀。”干燥综合征以燥邪为标,不论外感温热火燥还是内生燥邪,燥热行于血中易灼血成瘀,即所谓“血热之处必有瘀血”。干燥综合征患者一般可表现为一些瘀血内阻的特征:如渴不欲饮或饮不解渴, 并伴随有眼、鼻、咽等窍道出现干涩;四肢关节疼痛,出现晨僵,或见关节变形肿大;肌肤甲错、皮肤黧黑,毛发稀疏而干枯;皮肤出现紫斑,反复或持续的雷诺氏征,或齿、鼻衄血;女子阴道干涩、月经量少或闭经;舌偏暗紫,出现瘀斑或瘀点,出现舌下静脉曲张增粗且色暗;脉象细弦数。

4.燥瘀致毒:毒乃邪之渐也。近代医家冉雪峰提出燥毒之说,燥毒的形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各种内外邪气蓄积体内,酝酿顽恶形成“毒”,对机体具有特殊、强烈损伤作用。凡燥毒侵袭煎灼津液或外感温邪热毒,陷入营血,燔灼营阴,伤津耗液,或痰瘀交阻,化生瘀毒,伤阴化燥,或受外来化学物品毒害,日久伤津化燥等,皆可蕴结为毒,煎灼津液,内则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外则五官九窍失其滋润,则可见口鼻干燥,饮食不下或口腔破溃,反复不愈,两眼干涩红肿,目不能闭,视物昏花,肌肤甲错,毛发焦枯,大便干结,形体消瘦,或关节肿痛变形,尻以代踵。毒瘀于邪而猛于邪,它深伏痼结,难以搜剔祛除,留伏机体,损耗正气。正气日渐亏损而燥毒逐日亢盛,症状逐渐显露,待到后期使全身衰竭。假使在疾病早期斩断燥毒产生的根源,阻邪气于量变过程,防其质变,则疾病向愈。

5.虚、燥、瘀、毒交互为患:虚者当责之于气阴。津液在人体属阴,起滋润濡养作用,其散布于体表能润泽皮肤毛发,其流布于体内能滋灌五脏六腑,其注入孔窍能濡养眼耳口鼻诸窍,其流注于筋骨关节能使之柔润滑利。而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全赖气的运动,且气能生津,是化生津液的动力。故气旺能运载津行,血运流畅,气虚则津失输布,血行不利,呈现“供津不足”之燥象。因此,气虚阴伤,津乏液少,脏腑不荣,机体失润,则燥病乃成。燥,无论外感燥邪及内生燥热,一则是燥邪袭表,一片“干”的症候,二则内生燥热伤津耗液,出现津液不足之征象。干燥综合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津亏液少,血液沉涩重浊,加上气虚无以运血,则瘀血内生;加之燥热灼血炼液成瘀,燥瘀互结,蕴结为毒;毒甚更耗阴津,周而复始,使虚、燥、瘀、毒交互为患,外而阻于经络关节,则关节肿痛甚或变形、僵硬,上则口眼诸窍及皮毛失养,见口眼干燥,皮毛焦枯,内则蕴伏于五脏六腑,暗伤阴津,血液衰少而致血行涩滞,阴虚燥热,虚实夹杂,缠绵难愈。

综上所述,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虽千变多端,错综复杂,但阴虚为本,燥邪为标,虚燥致瘀,燥瘀致毒,虚、燥、瘀、毒交结为患,这是本病的病理关键。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

本病的辨证分型错综复杂,各位医家的分型标准不尽相同,或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或根据病因分型,或根据脏腑辨证分型,或根据病程发展分型,或根据各自临床经验分型,或根据舌象分型。

王礼门[6]根据病情进展,将本病分为 5 个证型:邪犯上焦、燥热内灼型;燥热伤津、肺胃阴伤型;燥热伤津、瘀热内阻型;津涸血虚、肝肾阴虚型;久病伤气、气血两虚型。董振华[7]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阴虚津亏证;气虚失运证;瘀血内阻证;阴虚夹湿证。杨香生[8]将本病分为:风热犯肺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脾胃阳虚型。刘丽萍等[9]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阴液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姜迎萍等[10]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 例,结果显示主要分型为: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脾胃气(阳)虚型、气滞血瘀型和邪燥犯肺型。刘维等[11]对376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进行证候分析,阴虚证候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共有证候,还有气阴两虚、阴虚热毒和阳虚血瘀等证候。其中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其次为阴虚热毒证。

马武开等[12]检索了20余年干燥综合征的文献,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归类,结果显示,干燥综合征的证候分布特点以阴虚和阴虚夹实为主。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列为气阴两虚证,津亏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居前3位;按病例数进行统计,病例数由高到低为阴虚血瘀、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和津血亏虚证。两种排列方式均显示以阴虚证型为主。

尽管各家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不外乎阴虚为本,燥邪为标,虚实夹杂,阴虚致气虚,气虚致阳虚,阴阳气血俱虚,燥热致瘀致毒。根据个体差异,感邪不同,偏重不同。目前常根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13]中干燥综合征辨治要点,将其分为如下四型: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阴虚热毒证、阴虚血瘀证。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中医治病以整体观念为原则,注重疾病的动态变化,亦重视个体差异的不同。因此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及优势。治疗目的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现以口干症及眼干症为主,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大法,包括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

口干症: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肾手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将口干之症与肾、大肠相联系。后世将口干症之病机一般分为津亏虚热,肾虚劳伤,津液升降失司三类。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已能详尽区分口干与口渴之不同,其云:“盖口渴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者当以阴虚论”,辨证极为详细。周仲瑛[14]认为本病初期者常以异常口干、咽干、唇干等各种干燥之征,治疗总宜养阴生津,但需区分肺胃、肝肾阴液亏耗之主次。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疗以甘寒培补、养阴生津为主,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病及下焦肝肾,当予咸寒滋润,补肾填精,方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增液汤、二至丸等。金实教授也创制了增液布津颗粒以改善患者口燥咽干等症状[15]。李海如等[16]认为,小柴胡汤可以作用于炎症的唾液腺组织,恢复正常的分泌功能,对唾液腺细胞具有激活作用。张华东等[17]对路氏润燥汤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其对口干症疗效确切。崔小灿等[18]以电针治疗增加唾液流量改善口干症状。

干眼症:症见眼睛干涩,异物感,泪少等。高洪秀[19]用一贯煎配合新斯的明泪腺封闭治疗干眼症 42 例,治疗效果满意。路志正教授[20,21]采用益气养阴法自制润燥饮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廉海红[22]临床观察了平肝育阴清热法,自拟方加熊胆胶囊配合,在干眼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承荣[23]采用中药(石斛10 g,玄参20 g,菊花15 g,金银花15 g)熏眼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疗效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苏艳丽[24]进一步观察了中药凉雾熏眼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疗效优于传统熏眼治疗。覃光辉等[25]临床观察20例针刺干眼穴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症,可使患者主观症状积分降低,泪液分泌增加,使用人工泪液减少,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陈陆泉[26]临床观察36例雷火灸治疗眼周穴位,配合泪腺按摩,疗效优于人工泪液。李馨源等[27]临床观察44例电针及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干眼症患者优于电针治疗。

干燥综合征出现其他腺外表现者,更注重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参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虚、燥、瘀、毒交互致病为病机,各家给以不同治法,如发热乏力者,常滋阴清热;皮疹、瘀斑者,在滋阴基础上,辅以祛瘀解毒;关节疼痛者,常辅以祛瘀通络止痛;干咳、气短者,辅以补益肺气,滋阴润肺;蛋白尿者,辅以温阳补肾;病久体虚者,辅以滋阴潜阳。

小结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气候、环境因素日益恶化,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干燥综合征虽然预后较好,但其目前无根治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中医药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病名、病机、治疗逐渐达成共识,即干燥综合征为“燥痹”,在病机中阴虚为本,燥邪为标,虚燥致瘀,燥瘀致毒,虚、燥、瘀、毒交互为患;治疗上采用辨证论治。近年来中医药内治法及外治法越来越显现出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Lee Goldman Dennis Ausiello.西氏内科学[M].王贤才泽.第22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555.

[2]张军,姜永威,邹跃芬,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2,18(10):102-103.

[3]路志正,焦树德,阎孝诚.痹病论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81,291.

[4]刘维.毒痹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5.

[5]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王礼门.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3):15.

[7]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中国医刊,2000,35(10):47-48.

[8]杨香生.中医辨治干燥综合征1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734-735.

[9]刘丽萍,莫成荣.莫成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27-1428.

[10]姜迎萍,李靖.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03,21(5):14-15.

[11]刘维,张磊,刘晓亚,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374-1376.

[12]马武开,唐芳,王莹,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 482-485.

[13]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6-476.

[14]顾勤,刘菊妍.周仲瑛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34(9):7-8.

[15]韩善夯,刘征堂.金实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辨治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81-83.

[16]李海如,郑健.小柴胡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8,5(2):110-111.

[17]张华东,姜泉,黄倜,等.路氏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疗效对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6):578-581.

[18]崔小灿,刘伟,刘小军,等.电针治疗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42-543.

[19]高洪秀.新斯的明泪腺封闭加服中药治疗干眼症[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2):114-115.

[20]黄梦媛.路志正教授益气养阴法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眼干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1]王振兴.路氏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眼干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2]廉海红.平肝育阴清热法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3]项承荣.中药熏眼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23-24.

[24]苏艳丽.中药凉雾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5]覃光辉,曲环汝,田雨,等.针刺干眼穴治疗干燥综合征干眼症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11):1530-1531.

[26]陈陆泉.雷火灸治疗泪液缺乏性干眼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8):585-588.

[27]李馨源,郭梦虎,宗蕾.电针及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1016-1019.

收稿日期(2015-02-06)

猜你喜欢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26例临床特点分析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