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资成本上升视角下的最优产业结构测度分析

2015-02-18蒋文莉刘日星

统计与决策 2015年22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因变量第二产业

蒋文莉,刘日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

0 引言

作为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广东省GDP总额为57,06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总量的10.99%,已连续十多年在全国各省中排行第一。同时,随着近两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珠三角地区土地空间相对狭小,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低产值高耗能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削弱,使得广东省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始下降。再加上金融风暴的突袭,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外贸导向型产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遇,2008年5月底,广东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推进我省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因此,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是广东省经济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于工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不仅影响劳动本身的供给,还会影响劳动供给的质量和与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业升级。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步重视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问题,着手研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但是用优化理论对工资成本上升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最优产业结构进行测度的研究还是比较鲜见,这正是本文试图要论证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用优化理论来测度最优产业结构并进行相关分析。

1 模型与数据说明

1.1 模型建立

本文中的从产品形态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方法,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其他为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指的是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们假设所有产业的生产函数都服从C--D函数形式,且都是凸函数:

其中,Yi表示产业i的实际产出,A1i表示产业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A2i表示产业i的技术进步,Li表示产业i劳动力使用量,Ki表示产业i资本使用量。ai1表示产业i的结构变动对产出的弹性,αi2表示产业i的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弹性,βi表示产业i的劳动对产出的弹性,γi表示表示产业i的资本对产出的弹性。本文中的最优产业结构指的是同一组优化目标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即某一产业最优产出时占全部最优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一个产业都被看成为独立的决策单位,按照C--D函数形式,并且αi1+αi2+βi+γi≠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生产,总投入成本函数为:

其中w表示工资水平,L表示就业的劳动力,r表示利率水平,K资本使用量,C表示成本约束。

其中wi表示产业i的工资水平,Li表示产业i就业的劳动力,r表示利率水平,Ki产业i的资本使用量,λ为约束系数,πi表示产业i的利润水平。基于式(3)对Li求导数,得:

根据最优化原理,产出最优化条件为:

式(6)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式(7)建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优产业结构模型分别为:

第一产业最优结构模型(模型一):

第二产业最优结构模型(模型二):

第三产业最优结构模型(模型三):

上述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中的ps1、ps2、ps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w1、w2、w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tech1、tech2、tech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L1、L2、L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k1、k2、k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投入的资本数量,α、β、γ分别表示模型的系数项,μ1、μ2、μ3分别表示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的随机误差。

1.2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88~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1988~2012年经济数据。在下文的实证中,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占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用1988~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L1、L2、L3分别用第一、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表示,w1用第一产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表示,w2、w3分别通过第二、三产业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简单平均获得。tech1、tech2、tech3在实证中用t1、t2、t3表示,分别代表技术进步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在实证中使用各年技术合同成效额(t)表示全社会技术进步,t/2.8、t/1.2、t/5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第一、二、三产业投入的资本数量k1、k2、k3分别通过年鉴中的每年资本形成总额(k)分解获得,分别用各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与各年的资本形成量(k)乘积表示。在实证中,模型一增加了外生变量(第三产业比重)ps3和(广东省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模型二增加了外生变量(第一产业比重)ps1和(广东省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模型三增加了外生变量(第二产业比重)ps2。

2 实证分析

本部分运用上文处理的数据和模型,分别就各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和检验,主要分析工资水平上升对最优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且在工资水平上升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分析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力变动,来分析工资水平上升对最优产业结构的影响。然后预测各年的各产业的最优产值,得到第一、二、三产业的最优产业结构。最后分析最优产业结构(各模型拟合值)与样本值(现实中各年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下面先对有关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 单位根ADF检验结果

从表1中我们发现,除了CPI和log(CPI)为平稳序列之外,log(w1)、log(w2)、log(w3)、log(L1)、log(L2)、log(L3)、log(k1)、log(k2)、log(k3)、log(t1)、log(t2)、log(t3)、log(ps1)、log(ps2)、log(ps3)、ps1、ps2和ps3都为不平稳序列,但是通过一阶差分或二阶差分之后又都是平稳序列,所以要对变量进行同阶协整检验。

2.2 变量的协整检验

下通过使用Johanson检验来检测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分别通过表2、表3、表4的实证结果反映模型一、二、三中因变量和各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2 变量的Johanson检验模型一

表3 变量的Johanson检验模型二

表4 变量的Johanson检验模型三

通过表2、表3、表4反映的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分别存在至少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协整关系。接下来检验模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3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表5表明,模型一的自变量都是因变量的原因,表6表明,模型二中除因变量PS2(第二产业比重)是自变量工资水平W2的原因外,其他自变量都是因变量的原因,表7表明模型三中除因变量(PS3)是自变量工资水平W3的原因外,其他自变量都是因变量的原因。

2.4 模型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5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模型一

表6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模型二

表7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模型三

表8、表9给出了通过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以产业结构作为因变量,工资水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力数量、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其他产业结构作为自变量进行稳健回归所得结果。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

(1)第一产业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结构下降大约0.00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0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048个百分点。

(2)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结构下降大约0.00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技术进步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下降大约0.0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影响实证结果不显著。

(3)第一产业资本形成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00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资本形成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下降大约0.0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资本形成水平对第三产业影响实证结果不显著。

(4)消费者价格指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002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结构每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上升大约1.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每下降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力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结构上升大约0.032个百分点,

从上面分析可知,对于第一产业说,工资水平、技术进步同第一产业结构比重成反方向变化,资本水平同第一产业结构比重成正方向变化,工资水平的推动作用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大体相同(百分比系数分别为0.0034和0.0038),但是工资水平的推动作用大大高于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百分比系数分别为0.0034和0.0018)。对于第二产业来说,工资水平与第二产业结构成同方向变动,技术进步与第二产业结构成反方向变动,资本形成与第二产业结构成反方向变动,但在第二产业中,工资水平的推动作用大大高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百分比系数分别为0.0034和0.0014),但小于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在第三产业中,工资水平对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影响显著,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上升约0.048个百分点,而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资本形成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表8 模型实证结果

表9 模型检验结果

2.5 最优产业结构测度及分析

根据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通过实证拟合后得到的第一、二、三产业的预测值即为最优国内生产总值,通过计算得到最优产业结构(结果保留二位小数),与实际产业结构(即样本值)相比较,如表10所示。

表10 最优产业结构与实际产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

表10表明了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值与最优值之间偏离度,通过模型实证拟合得到的第一到第三产业最优产业结构分别用PS1*、PS2*和PS3*表示,第一到第三产业实际产业结构分别为PS1、PS2和PS3,DS1、DS2和DS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值(样本值)与最优值(拟合值)之间的偏差。下面通过图1来进一步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图1 第一、二、三产业最优结构与实际结构偏差折线图

通过图1我们知道,广东省1988~2012年之间第一产业结构实际值与最优结构值偏离度相对小,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结构实际值与最优结构值偏离度大。

3 结论

总体看来,广东省的工资水平对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技术进步水平和资本形成水平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结合表五、表六、表七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与表八实证结果可知,广东省第一产业工资水平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动是工资水平变动的原因,说明工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作用的方向和程度是有区别的,如第一产业反方向变动,第二、第三产业同方向变动。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较小,而第二、三产业结构可优化的空间比较大。实证结果表明:

(1)广东省工资水平的上升对产业结构影响较大,所以广东省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说明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本存量,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在第二、三产业工资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而提高。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进一步推动工资水平上升。

(3)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第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另外,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力数量也会对工资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1]人民网,2012年全国各地GDP排行榜,[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ii/GB/8215/356561/359047/index.html,2013。

[2]卓俭华,朱训伟.当前中国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25(7).

[3]罗来军,史蕊,陈衍泰,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产业升级[J].当代经济研究,2012,(5).

[4]官华平,谌新民.珠三角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相互影响机制分析一基于东莞的微观证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因变量第二产业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适应性回归分析(Ⅳ)
——与非适应性回归分析的比较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工资水平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HAIR AND NOW
图解:数说2014年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