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也要教出语文味

2015-02-1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刘小华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甘地李老师情感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刘小华

新闻教学一直不被初、高中教师关注,自然也很少有人研究其教法,新闻课自然教不出新闻味、语文味来。李凤姣老师在接到我给她的观摩课任务后,和我一起反复诵读《甘地被刺》一文,并翻阅了《甘地传》,找到很多关于新闻写作的资料,经过与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商议,认为要在“新闻味”“语文味”上做足文章,最后确定了本堂课的三个目标:一是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二是品味新闻语言的客观冷静的特点,三是透过“零度”语言,体会甘地“伟大的灵魂”。因为切入点选择得比较巧妙,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得比较准确,整堂课流程清晰,目标达成度高,教师充满激情,学生配合默契,得到了与会老师及专家的一致赞誉。

一、找准切入点,课堂更精彩

语文教学文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种教法。一篇文章可以包含许多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文本的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选取一个突破口,并以此为抓手巧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新闻,而且被誉为“百年好新闻”,那么,首先应该考虑新闻的文体特征,其次要考虑的是它作为一篇百年佳作,究竟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亮点在哪儿。工作室成员绞尽脑汁,最后在《世界著名通讯社百年好文章——合众社百年新闻佳作》封面中发现了一段话:“也许正是由于历史本身的严酷性与强烈的戏剧色彩,这些文章字里行间的震撼人心之处,与作者大气朴实的笔调及写作态度形成了冷酷的对比。百年岁月,社会百态,生命的苦难与喜悦,人们在已逝的生涯中的各种动作,如今又呼之欲出。”这段话写在封面,既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概括,也非常精要地概括出了一篇好新闻应该合乎的标准:“震撼人心”“质朴大气”“写作态度的冷酷”。于是,李凤姣老师根据这三个关键词拟定了教学目标:倒金字塔结构的运用,品味新闻语言的质朴大气,通过客观冷静的文字洞见甘地“伟大的灵魂”。从教学的效果看,这堂课之所以出彩,正是因为找准了教学目标,特别是有关“零度写作”原则的知识,让学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引入比较点,领悟更深切

新闻语言是以客观冷静的文字叙述事实,如何让学生理解新闻语言的这个特点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朗读来把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根本读不出情感也读不出这个特点。为此,李凤姣老师设计了大量的比较阅读环节。如第2段写甘地“遇刺而死”,作者只是以一种冷眼旁观式的叙述:死了。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这种冷静客观的笔调呢?李老师想到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同样是伟大人物的逝世,同样的重大事件,作者都将死亡的时间精确到了几时几分,但表述却完全不一样。恩格斯用的是“讳饰”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对马克思饱含着深情,也因为这是一篇悼词,它本身就是一种沉痛的哀悼与怀念,是充满了鲜明的情感的。同样是写枪杀的细节,李老师找到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描述的判断,让学生在体味新闻语言的客观冷静之后又懂得了新闻语言只是陈述事实,必须要简洁明了。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反复朗读,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新闻语言的特点。更高明的是,李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这种感性理解,而是在此基础上抛出了“零度写作”的原则。“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而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书写。为了不影响读者的判断,记者必须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至此,学生对新闻文体、新闻的语言特点才算有了真正的本质上的理解。通过对新闻语言品析这一环节,观摩教师更懂得品新闻的语言与品文学的语言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三、关注体验点,课堂更高效

很多时候,我们备一堂课,更注重的是教师本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形成这样一种课堂局面:教师讲得精彩,学生表现平平。偏偏《甘地被刺》是一篇零度新闻,没有找准学生的情感体验点是很难触摸到甘地的伟大灵魂的。李凤姣老师在第一次上这一课时,以低沉悲痛的语言朗读了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话,可是,读到:“于是便死掉了”时,学生居然都笑了。李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悲伤的场面学生还会笑,真的是现在的学生情感更凉薄了吗?课后她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反思、领悟,最后顿悟:是没有情境体验。试想,对于一段陌生的文字,学生没有任何情感体验,怎么能读出感情?在这一次观摩课时,李老师在读之前先简单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刘和珍,是北大的一名女学生,和几位女同学一起去政府门前请愿,却遭到了政府的血腥屠杀。面对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段琪瑞政府架起了一排排机枪,青春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在敌人的枪口下陨落了。有了这样的一种情感铺垫后,再让学生齐读,每个学生都读得很有感情。在“感受甘地伟大的灵魂”这个环节里,李老师用满含情感张力的话语进行情境体验铺垫:“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运动,曾先后18次绝食,其中最长的21天。1948年1月13日,甘地刚刚结束绝食,我们来看一张他当时的照片,瘦骨嶙峋,但他依然在为印度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用甘地曾说过的“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的话语来深化点睛,让学生得以窥见甘地伟大的灵魂。

听完观摩课后,有位老师感慨地说:“李老师的课让我对新闻这个文体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原本以为新闻不像文学作品,并非字字雕琢。但一个优秀的记者就像是一个聚光灯,以他的角度与方式向我们再现了一个个新闻人物和事件,每一笔都是别有深意,新闻教学不光要教出新闻味,也可以教出‘语文味’。”

猜你喜欢

甘地李老师情感
甘地扔鞋
该得奖的李老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宠物难伺候
甘地走上素食路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