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外国小说欣赏》“思考与实践”板块的特点、功能及应用策略

2015-02-13湖北省监利县朱河中学朱卫国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说文本课程

☉湖北省监利县朱河中学 朱卫国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程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对其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定位、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但不管如何,怎样用好这本教材应是研究的关键。应该说,在课程宗旨、总体体例与单元体例的定位和编排上,《外国小说欣赏》都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之“新”,最显见的便是单元体例的三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其中最能彰显编者理念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思考与实践”部分,正如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部分所说:“这些思考题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对实践活动题的意义,曹先生也作了强调:“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以及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由此可见,认真细致地研究“思考与实践”部分对选修课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吃透了这部分的奥义,才能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地上好这门课。笔者现就“思考与实践”板块的编写特点、教学功能及应用策略作相关阐述与探索。

一、编排特点

1.紧扣话题,凸显小说特质。本教科书分为八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这样设定是偏重于外国小说方面的特质,了解了这些话题,也就初步感知了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这些话题也以隐含的方式提供了一部高中版的外国小说艺术简史。因而,在设置“思考与实践”时,编者紧扣单元话题量身定制,以凸显小说的某一特质。如“叙述”单元后设置的三道题: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就《墙上的斑点》说说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延续下面这段话的叙述腔调续写一篇文章,不超过800字。第一题是在“叙述人称”的要求下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第二题是要求学生分析其叙述特点来理解意识流小说,第三题是培养学生对叙述腔调的感知能力。这三题无论是“思考”还是“实践”都紧紧围绕“叙述”设置,“叙述”正是本单元的核心特质,了解了每一个重要特质,就欣赏到了外国小说的基本风貌,这也体现了本教材以话题作为框架的特色。综观这八个单元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编者的编排理念:通过对相关话题小说文本的欣赏与分析,从而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强化练笔,倡导读写结合。八个单元的“思考与实践”共有二十七道题,每个单元设有三题或四题,其中就有一道或两道是写作实践,写作实践与阅读思考并道而行。编者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前言中说,“鉴于高中阶段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书沿着教材中所确立的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思路”,因而这一板块的设置直接体现了编写者的动机与意图。教材中所有写作实践题不是让学生泛泛而写,都是在单元话题和阅读文本的框架下展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明确,分点有序。其中训练到了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观察能力、规定情景下的想象力、心理描写能力、情节设置的能力,这都是高中生提高写作素养必需的训练点,这些单项练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简明的叙事文的训练体例。

3.注重探究,提升思维品质。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考与实践”的设置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第二单元“场景”话题里有这样的思考题:将《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风景描写找出来,然后体会“动静相宜”的含义。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分析风景描写的顺序和笔法,领会什么是“动静相宜”。它不是简单的概括提炼,必须先有微观层面的小说画面、背景、人物、细节、格调等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地领会奥义。如第三单元“主题”里就有这样的设题:从你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分别选一篇论说性文章和一篇小说,比较它们在表达主题方面的差异。这是一道比较题,最终要让学生明确“论说文对主题采取露的态度,讲究清晰透彻;小说对主题采取藏的态度,魅力在于暧昧与复杂”,要想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对选择的例文要有微观与宏观的认知,然后是具体比较,涉及到理解力、分析力、抽象力、概括力等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探究过程,必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4.穿插活动,增添语文趣味。“思考与实践”中明显地考虑了语文活动的趣味性,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脑、动手、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除常规的写作实践外,有两道题的设置有意传达了“激趣”的教学原则,如第二单元的活动题:同学分组,每组四人。由老师命题,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一个场景,然后把四个场景组织成一篇小说。全班评比出优胜者。很显然,编者特意考虑了写作实践的形式创新,既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形象直观地让其认识到了“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可谓极具匠心。又如第七单元活动题:你读过的小说中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篇,你为什么感动?请在班上朗诵相关章节。这是典型的读书交流会形式,有学生的读,更有学生的交流,交流感动的同时也是在交流对小说的欣赏。这样的形式有效地激活了课堂,也拓宽了学生的欣赏面。

二、教学功能

1.建构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三种误区:高中课程大学教法,选修课程必修教法,选修课程试题教法。这门课程到底该怎么教,如何把握教学的“度”,都在不断摸索。“思考与实践”相当于给一线的课堂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如果按照这一板块的问题去结构课堂,完全可行,教学不可能跑偏。这里有针对小说文本的思考分析,有紧扣话题的写作训练,落实了这两个方面,大致就完成了单元的教学目标,即使我们完全另起炉灶,“思考与实践”也是教学设计的参照“纲”,它高屋建瓴地、事半功倍地为教学指明了框架,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探究的跳板,如果某个单元的学习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学生也不会茫然无措,“思考与实践”给了他们最重要的撬点。因而,“思考与实践”板块最重要的教学功能就是为课堂教学建构了基本框架,这也是它成为本教材一个亮点的重要原因。

2.传递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对于选修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因而选修课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要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思考与实践”在问题的设置上很讲究选点突破,不求面面俱到,对每篇小说文本只选一个角度设问,这并不表明所选文本只有一个点值得探究,在“取”的同时要大胆地“舍”,我们是在话题的统领之下进行的阅读思考,并不是必修课本中面对的完全独立的文本,这是两者的重要区别。如果细究“思考与实践”板块,不难发现,它或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了一些教学原则与理念:突出教学的“选”与“修”,倡导寓教于乐的方式,重视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我们研究教材,不能忽视这一板块的蕴含信息——编者所融入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3.帮助学生培养理想的阅读姿态。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是快餐式阅读,理想的阅读姿态不是满足于从文字表层获得的快感,而是从经典作品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感悟,得到洗礼,形成自己的信仰。本教材所选文本都是外国小说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阅读习惯与姿态,从而提升人生境界,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这些作品,而不是浮在文字表面,“思考与实践”作了细心考虑。这些题目都关乎到了对应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还有一些是由此所延伸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悲悯情怀是经典的基本品质,“思考与实践”就有意地引导学生去接受经典的情感教育,如要求学生描写《桥边的老人》中老人的内心世界,讨论《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怎样含蓄地表现母爱的,讨论素芭的人物形象等,都是对学生的心灵洗礼与陶冶。此外,巧置角度,引导学生自主进入经典进行思考,通过独立的思维形成理解与感悟,也是该板块设题的亮点,如: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很显然,该题在引导鉴赏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摒弃肤浅,获得有价值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正是阅读教学的追求,也是理想的阅读姿态。

三、应用策略

1.整合重组,使教学“活动化”。本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其区别于必修课的重要一点就是教学的“活动化”,应不拘一格地进行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欣赏小说。“思考与实践”板块突出“活动”意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是我们建构课堂的纲目,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能马首是瞻,完全照搬,必须基于学情,大胆取舍,精心整合,形成有效实用的教学“抓手”。

结合其他类型艺术,选点重组。如第二单元的“将《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风景描写找出来,然后体会‘动静相宜’的含义”这一题,就显得活动性不够,且问题的切角不够精小,教者将它作了如下整合:有人说,蒲宁小说的风景描写与画家列维坦的油画手法与观念非常接近,试将文中描写姑母庄园生活图景的一段,与列维坦的绘画《金色的秋天》作比较,说说在色彩的处理上二者有何相同点。投影出画作后,学生兴趣倍增,进行了充分的语文活动,在讨论中,学生还注意到了风景描写的画面层次问题,使比较鉴赏有了深度。

勾联不同单元文本,纵深重组。如第一单元后要求学生体会《桥边的老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五单元有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这两题都不具有探究深度,二者虽在不同单元,但有重组的价值。如教学《在桥边》时,笔者把对应的思考题进行了如此处理:《在桥边》与《桥边的老人》都是在写战争的受难者,两文的主人公在心理处境上有何相同之处?经过重组,这一问就勾联起了不同话题下的文本,把探究的深度设置出来了。语文课不能缺少深度思考,真正的快乐不是娱乐化活动,而是思维之美。

针对不同学情,分解重组。如第七单元有一题:母爱是人类伟大的情感,《礼拜二午睡时刻》怎样含蓄地表现了这种感情?设置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情感主题的作用,但鉴于这一课学生有理解难度,笔者将其进行了分解:母爱是人类伟大的情感,读完《礼拜二午睡时刻》,你通过哪些细节发现了母爱?有人说,本文中的母爱比寻常的母爱更显可贵和可敬,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作这样的分解后,提问指向更明确,课堂讨论的层次也更清晰。

2.寓学于乐,使活动“语文化”。丰富的语文活动并不是一味娱乐化,在活动中学语文,提高素养才是根本,“思考与实践”板块中,设置的写作实践环节有效地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教学处理时,应着眼于活动的语文化,寓学于乐,在原题基础上适度地再创造,丰富形式,扩展内质,为教学提供有效抓手。

改编课堂短剧。针对课后思考“《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一题,笔者作了重新调整,要求学生将其改编成课堂短剧,通过直观的表演把握情节脉络与主线,要求学生细心地编排人物语言,入微地刻画人物内心,事实证明,学生不但准确地把握了情节,并在小说语言的揣摩上用功很深,相当于编演了一个微话剧,做到了文本再创造,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借用颁奖词形式。如第七单元有“你读过的小说中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篇,你为什么感动?请在班上朗诵相关章节”一题,笔者就借用了颁奖词形式,要求学生评选自己读过的最受感动的小说,并为这篇小说写一段颁奖词,朗诵相关章节后再朗诵颁奖词。这样设计就促使学生用心思考小说为什么打动了自己,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朗诵上,把读写结合起来了,做到了活动语文化。

模仿游戏接龙。如场景单元的实践题:同学分组,每组四人,由老师命题,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角度来写一个场景,然后把四个场景组织成一篇小说。全班评比出优胜者。这道题有一个弊端,四个场景拼起来后情节圆润度不够,板块之间无衔接。笔者作了调整,先规定题材、人物、要求:辉辉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早晨刷牙时,门牙掉落了,他不知道这是正常的换牙,来了情绪,据此设想辉辉接下来在不同场景的反应和表现,分为早晨出门之前(在家里)、上学路上、课堂上、课间活动时、放学路上五个场景,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次负责一个场景写作,第一个小组成文之后,交付第二小组,如此接龙下去,要求场景之间的衔接自然合理。如此调整后,趣味性更强,成篇的文字也更显紧凑和圆润。

当然,“思考与实践”板块的应用策略远不止以上几种,这只是笔者所作的浅陋尝试,以期抛砖引玉。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探索中,利用这一板块的功能,结合相应学情,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用活了这一资源,就搞活了课堂,也打开了选修课教学的一扇窗。

猜你喜欢

小说文本课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