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教学,不能忽略“讲故事人”
——兼谈小说《父母的心》

2015-02-13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范启明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故事情节讲故事

☉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范启明

小说教学,不能忽略“讲故事人”
——兼谈小说《父母的心》

☉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范启明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往往借助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对于小说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正如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初中阶段的小说教学,一般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从而理解作品主题。但这样的解读和教学忽略了作者,也就是讲故事的人。

讲故事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读故事的人只有了解他的讲述方式,才能读懂他的故事。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融合了他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素养,使文章显得生动而富有思想。故事的生动在于作者营造故事的意境,让读者愿意读、乐于读,这样的故事会更加丰富,更有营养。读故事时,读者自然融入到故事氛围中,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物的情感,体验作者的生命体验。

一、还原故事

小说教学要建立在精读小说语言的基础上,要立足文本,梳理故事情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品读文中的重要语段,尤其是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抓住其中情感表达强烈的句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内容,把握故事的语言特点。在初中教材中,有一些作品进行过改编、删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还原故事的本来面貌,才能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

汪曾祺说“小说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样式”,陆文夫也说“小说就是小处说说”。其实,小说就是从小处来体现人物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样式。初中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局限于了解故事情节,很少能够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深入了解作者讲述故事的真正原因。很多时候,教学仍然集中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问题上,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针对上述问题会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但教师的解读对学生的感受有所忽略。通过还原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故事,听懂作者讲述的故事,应该是小说教学的有效方式。

《父母的心》一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讲述有关亲情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海上的轮船中,主要人物是一对贫穷的父母和一个富有的夫人,情节围绕“送不送孩子”展开,富有的夫人想问贫穷的父母要一个孩子,给他们展望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并提供优越的报酬。作为孩子的父母很是犹豫,先是送出大儿子,后是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再是用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是把女儿也要了回来。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文章没有特别紧张的气氛、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情感,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打动。

此文在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时,经过了大量的改编。原文开头:“大家试着把眼睛闭上五分钟,再安安静静地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多么深沉地爱着你们哪!他们那种思儿念子之心又是多么温暖,多么宏大——现在感觉到的无数事不正在胸中浮现吗?不,即便是不闭目沉思,朝朝暮暮你们定会随时切身感到父母亲的恩情。”

作者开宗明义,直接道出自己讲述故事的目的,让大家通过这个故事想起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亲对自己的恩情。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既表现了自己的想法,又与听故事的人产生了心灵的沟通。父母亲的恩情又是如何在故事中体现的呢?仅仅是不抛弃自己的子女吗?我们仔细阅读文章的细节,会发现更丰富的内涵。当贵夫人提出领养一个孩子之后,“父亲想立刻应承下来,但得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后再定”。父亲为什么想立刻应承下来?又为什么要和母亲商量?立刻应承下来体现的是父亲想让自己的孩子生存下来,生活得更好一些的正常心理,而和母亲商量则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尊重,对送养孩子的慎重。送走大儿子后,贫穷夫妻“满含悠泪,垂头丧气”地离开船仓;想要用女儿换回小儿子时,母亲“萎靡不振”;要回女儿时深深自责“太可耻了,残酷无情”,这些意蕴深刻的词语不正是父母伟大的表现吗?

二、品读故事

作者在构思小说时,必然有自己的写作想法和目的。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讲故事使用的技巧,从而厘清写作思路。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选择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最恰当的吗?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讲述构思吗?

川端康成在讲述《父母的心》时,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的。他讲述的是自己看到的一件事,作为听故事的人,我们肯定会问自己,如果我是儿子,我会理解父母吗?作为一个消未成年的孩子,应该是很难理解父母这样的行为的。但等孩子成年之后,他们终于会懂得爸爸妈妈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

(一)故事的视角

在作品中,贵夫人、贫穷父母等人物一一登场,作者通过不断变换视角的形式,把人物的情感一一表现出来。当我们听到父母的语言时,我们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这是贫穷夫妇的一个无奈的选择。当他们说自己“太无耻了”,这是针对把孩子送掉的行为;当他们说“实在是太难为情了”,这又是针对他们几次三番换孩子的行为了。贵夫人说“你们这是怎么啦”“都是我不好”,这些语言体现了贵夫人既关心他人的感受、又能时刻反省的高贵品质,哪怕知道领养一个孩子将是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

短篇小说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所以尤其讲究结构布局的精巧。《父母的心》一文,虽然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其中仍然波澜起伏,让人感到入情入理,细细品味不断变化的故事视角,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故事的语言

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局限于对几次波折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故事的语言。《父母的心》一文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甚至可以说不能代表作者的写作艺术,但故事的语言却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读故事的时候,作者充满情感的表述值得细细品味。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不掺杂心理分析的简洁细密的叙述风格能更有效地使故事长留人们的记忆中”。[1](P.298)川端康成的叙事风格,一向是这样的。他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但他尤其善于描写人物的主观感受,因此人们对他的小说总是记忆深刻,正如本雅明所说:“很少有人意识到,听故事的人对于讲故事的人的那种不加判断,听什么信什么的关系,其决定因素在于他全神贵注于把所听来的东西记在心里。”[1](P.304)

人物的主观感受借助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加以体现,简洁的语言更能表现人物的思想。当贵妇人表示希望能领养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想立刻应承下来,但得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后再定”。父亲和母亲是怎样商量的?他们权衡利弊了吗?送哪一个孩子为好?作者这样留白有何好处呢?这些都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留待之后咀嚼品味。

(三)故事的逻辑

《父母的心》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船上,航船的终点是北海道函馆。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严格按照时空的顺序展开叙述,从神户港出发,经濑户内海,到志摩海面,到相模滩,再到房总半岛,最后接近北海道。旅途漫长,父母的心更为纠结。故事的意脉很明晰,围绕送孩子一事展开,三次送出子女,最后又都要了回来。

故事都有其一定的逻辑,送走孩子、要回孩子时都体现了作者讲述的逻辑。父母亲不舍得是要回孩子的真正原因,但我们仔细品读要回三个孩子的理由,我们能读出更多的意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逻辑。要回大儿子时,出场的是父亲,他的理由是子承家业,顺序不能颠倒。在东方文化中,长子是家庭的支柱,起到继承家业的重任,这样的理由十分充分。要回小儿子时,出场的是母亲,她的理由是太像婆婆,不能抛弃婆婆,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孝顺、爱自己的丈夫,理由同样充分。要回女儿时,出场的是夫妻两人,理由是孩子太小,放心不下。其实这个理由才是最真实的理由,因为马上就要到达北海道,再不要回来就没有机会了。

三、解读结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般来说,讲故事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体现,反映作者在写作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总有激发自己写作的源动力,究竞是什么事情激发了作者的写作,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解读故事的结局,进一步理解讲述故事的态度,确定故事的主题。

《父母的心》原著结局:“据说,父亲在贵夫人的关照下,在函馆被某公司雇用,全家六口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过着幸福的生活”是川端康成对一家六口最美好的祝愿,是对父母的最好祝福。这样的祝福中,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

(一)对亲情的渴望

“横光利一在得绝症之前似乎曾对细川书店的云井说过,川端没见过母亲,所以川端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节”。[2](P.29)横光利一所谓的“恋母情节”在《干纸鹤》等文章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父母的心》一文中并未体现出这样的“恋母情节”,但本文中体现的“恋母”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爱、对亲情的渴望。

川端康成一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对于所有人来说,父母应该是最丰富、最亲切的回忆的源泉。唯独我却没有任何一点这方面的感受。”[3](P.158)川端康成和自己的爷爷一起长大,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虽然有爷爷的照顾,但爷爷毕竞年纪大了,而自己的姐姐并未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一生只记得与姐姐见过两次面。在川端康成看来,一家人幸福团聚的生活是一种奢望。

作者渴望亲情,渴望和家人的团聚。故事中贫穷父母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宁愿选择全家外出北海道打工,也不把孩子抛弃在家里。每一次送走孩子后,他们每天晚上总是无法入眠,商量如何把孩子要回来。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抛弃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能忘记自己的父母。虽然川端康成在《给父母的信》中,五封信的结尾都是“您们的独生子也想不起你们了”,但这样的表述,不是把感情表现得更加炽烈吗?

(二)对生命的救助

对生命救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故事中的高贵夫人具备人类最美好的品质。高贵夫人是日本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同时具备了日本女性细腻温婉的优点。高贵是对女性气质的褒奖。虽然高贵夫人希望得到一个孩子,来继承家业,但她十分小心,就怕伤害到贫穷父母的心。

高贵夫人提出这个希望时,“她在老女佣的耳边嘀咕了几句,女佣便来到父母身旁”。在高贵夫人看来,自己直接对贫穷父母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很唐突,可能会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而通过老女佣来沟通,可能显得更加委婉一些。当贫穷夫妇提出用小儿子换回大儿子时,她“愉快地同意了”。按照道理,事情已经结束,她完全可以拒绝这个要求,但贫穷父母没有感受到一丁点的为难。当贫穷夫妇提出用女儿换回小儿子时,她“稍有点不高兴,但看到母亲萎靡不振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虽然贫穷夫妇再次改变主意,她还是显得很有涵养。最后,贫穷夫妇要回孩子的时候,高贵夫人听了他们的一番话之后,“也不由得洒下同情之泪,都是我不好”!把责任全部放到自己身上,并做了检讨,高贵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她能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

注释:

[1][德]瓦尔特·本雅明.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独影自命[M].金海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睡美人[M].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故事情节讲故事
听冬神讲故事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