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一语文试题,请慢些与高考“接轨”

2015-02-13江苏省沛县教研室孙自见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接轨课本高三

☉江苏省沛县教研室孙自见

高一语文试题,请慢些与高考“接轨”

☉江苏省沛县教研室孙自见

目前在许多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高一教学高三化”现象,高三的许多教学内容被及早地“下放”到高一,高一的孩子刚刚告别中考,似乎一转身就要直面高考了。原因在哪儿呢?仔细分析一下多地高一语文的期中、期末试题,就会发现这些题目与高考试题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题量、题型、考试时间、试题分值,甚至试题难度与高考题都差别不大,就连作文的批阅标准也要“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问之,则曰:尽快与高考接轨。理由听起来很美,其实弊端很大,这种现象扰乱了正常的高中语文教学秩序,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具体来说,这种现象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内容脱离课本,导致师生不注重课文学习

众所周知,除了名句默写题之外,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以江苏卷为例,以下均同)是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教材内容的。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高中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竞相跟风。在这种风气的熏染下,很多学生(包括不少教师)都逐渐看淡了教材的作用,认为课文学多学少无所谓,甚至学不学都无所谓。不少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轻视课本,重视做题,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讲述那些高三学生才能接受的语文系统知识和答题技巧,这极大地挤占了课本教学的时间。尽管许多专家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忠于课本,但如果教师忠于课本,学生忠于课本,考试却偏偏不忠于课本,教非所考,考非所教,试想,在“一切向分数看齐”的大背景下,有多少师生还愿意执着地忠于课本呢?

面对这种批评,也许有人会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来回应,但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肤浅和可笑。“用教材教”应是在弄懂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教教材”的全面提高与升华,试想,如果连教材都没弄懂弄透,又何谈“用教材教”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没错,但如果连“例子”都没掌握,又如何运用例子向外拓展和迁移呢?所以在任何时候,教材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都不可忽视。所谓“以本为本”是也。

二、试题内容“高大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所谓“高”,就是难度高,高一学生所做的题在难度上与高考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地方命题时不少题目就直接来自外地的高三模拟试题甚至是高考试题,难度大大超过了高一学生的能力范围。可以说,这种做法既“脱本”又“脱纲”。

以文言文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的课程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课标对于浅易文言文尚且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那么命题者动不动就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摘出的文言语段就有些难为学生了。这些文字难道比学生学过的课内文言文还要浅易吗?其思想性、艺术性、规范性、经典性与课文相比又如何?再比如作文,以江苏卷为例,由于新材料作文在2013年高考中首次出现,立刻使得此类作文在许多地方的高中基础年级考试中闪亮登场,而这时的大多数高一学生连一般的议论文和规范的记叙文还没有训练到位。结果,较大的审题难度让学生一筹莫展,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离题万里,就是文体不伦不类。

所谓“大”,是指题量大。有些命题人无视高一学生与高三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差距,所出试卷的题量与高考等量甚至超过高考,不仅大题数目相等,就连大题所包含的小题数量上也与高考试卷保持一致。比如,文言文译句,无论文本长短都要找出三句话让学生翻译,且分值都为10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3分,第三句4分);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文学类文本4道小题,实用类(论述类)3道小题。命题者唯恐漏掉了任何一个高考考点,似乎不这样就是对学生两年以后的高考不负责任。

所谓“全”,是指试卷题目类型全,高考试卷涉及到的题型都一个不落地出现在高一学生面前。每张试卷从字音、病句(成语)、语言运用、文言文、诗歌鉴赏、名句默写到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阅读再到作文,凡高考所有,无所不有,一应俱全。其实大可不必,比如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因其涉及面很广,从题材、意境、情感到语言、手法、表达技巧,头绪繁多,包罗万象,如果要把这类题目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思路讲清楚、练到位,没有五六个课时根本不行,如果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运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在高一年级课文教学任务较重的背景下,几乎无法实现。

三、干扰教学计划,教学混乱无序,耗时低效

盲目追求“高大全”,必然干扰教师的教学计划,让师生手忙脚乱。四本必修教材要“啃”,每周一次的常规作文要练,高一学生不可能像高三学生有那么充裕的时间按模块系统而又全面地复习。然而在考试成绩的压力下,面对一张张称得上高考试题“复制品”的考卷,教师又不得不打乱教学计划,把教材撂在一边,煞有介事地给学生讲解起高考考点知识和答题技巧来。那些本来只有高三学生才应该关注的高考试题精编、高考考试说明等“高考宝典”也在高一学生的桌子上屡见不鲜。然而,终究是时间有限,这种与高考过早的接触必然只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不可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更不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来该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就这样无谓消耗在一道道无聊的考题之中。更为可悲的是,这种“怪象”到高二年级还会重现,学生在高一吃过的“夹生饭”,在高二还得继续吃下去,甚至一直吃到高三,吃到高考……

“高一教学高三化”的弊端还不止以上几点。事实证明,严重脱离课本的考题,高一学生的得分率都偏低,有的极低,低到让人惨不忍睹。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生的“灾区”,对高一学生来说则是“重灾区”。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题目的出现并未如命题者希望的那样,能够培养起学生喜爱阅读的习惯,能提高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带来的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离课本远来越远,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整天面对一道道枯燥乏味的练习题,陷入机械训练的应试泥潭而不能自拔。

如何才能走出“高一教学高三化”的怪圈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考

这个“材”是教材,原则上教什么就考什么,考试内容不能过分脱离教材。不要以为课内的知识就考不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其实,只要用心设计,教材之内的东西一样能准确地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地讲,高一语文试题除了作文等少数几道题目不便就“地”取材之外,其余的如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病句、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等题目都可以源自教材。这样的考题能让学生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能引导高一学生亲近教材,热爱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大胆取舍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题的难度不是高一学生能够适应的。高一语文试题应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序列性,作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让学生过早接触那些过难过深的题目。有的题目可以不考,有的题目现在不考,将来可以考。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到必修三的课文中基本没有安排古诗词教学,那么在相应的考查中又何必非得考古诗词鉴赏题呢?推迟到必修四乃至选修阶段的《唐诗宋词选读》时再考不是更合适吗?

(三)整合教材

这一建议是向教材的编写者提出的。为了防止出现教考“两张皮”的现象,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作大胆调整。克服现行教材“重文轻语”的倾向,把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编入教材,作为独立的板块放在每个专题的课文之后,并尽可能让这些知识与各专题的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让众多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使用和创新。写作训练亦可如此。

目前,从北京等地公布的高考新方案来看,高考语文的大分时代即将来临,语文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越来越高。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语文考试必定不会让那些爱读书、多读书的孩子吃亏,必定不能让那些只会做题不爱读书的学生投机取巧。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明白,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接轨是必要的,但过早地与高考试题接轨则有拔苗助长之嫌,只会使高中语文教学变成枯燥而僵化的试题训练,徒增师生的教、学负担,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高中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学还应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紧扣课本,啃透课本,继而向课外适当延伸,让学生学会读书,重视积累,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接轨课本高三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高三·共鸣篇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初中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
对搞好MTI教学的思考
“接轨”背后的冲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