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要对准作者思绪的“航向”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笔记

2015-02-13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吴毅中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对准思绪小节

☉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 吴毅中

一位老教师说:读懂《今生今世的证据》,高中的散文阅读就不用愁了。的确,我身边的许多老师面对《今生今世的证据》,常常说“读不懂”“不好教”。其实,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只要读懂了文章思路,特别是作者的深刻思考,教学设计对准作者的思绪“航向”,阅读才显得有深度。

许多教师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前,每每阅读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或者到网上搜索一番,审视一番。——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大。《今生今世的证据》传递的情感思绪,不是依靠外在的资料能够触摸的,真正领略《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心路的方式,是教师静静地阅读,像婴儿面对崭新的世界一样,去触发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解读才能对准作者思绪的方向,教学才能对准作者思绪的“航向”。

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前,看到题目,我升起的疑问是:“什么是作者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或者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保留了多少?”“我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吗?”“学生为什么要读这篇课文?”……课文还没有阅读,生成的问题却很多。这些问题是课文作者真正思考的吗?大多不是,但这些问题对于阅读文本有意义。

解读课文要对准作者思绪的“方向”。当我初读两遍以后发现,《今生今世的证据》其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借家园里的“一堵院墙”等物象,以及发生在家园中的“我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事件”(“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的那一次次“地深处的大风”等),借这些事物的消逝,表达对失去家园的忧思以及我们如何守候我们的家园问题的思考。当然,《今生今世的证据》也是一篇虚实结合的散文。作者“实写”的就是有关家园的“物件”“事件”,“虚写”的就是关于人类家园消逝所带来的忧患。由实入虚的阅读,才能真正把握作者飘扬着的思绪。

顺着作者思绪的“航向”,我们还要不断地“远视”。其实,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家园不断废失的过程。《今生今世的证据》要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审视,这样,作者的情怀才辽阔深远。回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恰恰是一次又一次地抛弃自己曾经居住的家园,从远古的树上栖居,到山洞栖居,再到绳床瓦灶式的生活……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不也是让村民们远离旧有的居室,搬迁到城市化、城镇化的楼房中去吗?汪曾祺当年感叹胡同的消失,试问:200年以后北京还有多少人能住在四合院里?三峡大坝建造过程中,搬离库区的老乡分布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人不是常常在内心深处回到那山水之间,怀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井吗?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还要从文本中“跳出来”,仰望或者俯瞰。《今生今世的证据》深刻之处在于提醒人们:当我们缺失了物质形态的家园以后,人们应如何找寻记忆的证据,追寻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连精神家园也“废失”了,那心灵回家的“脚步”也就真正“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了。作者出生于新疆沙漠中的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他对家乡、村庄的记忆非常独特。我相信,刘亮程当年应该是搬到了更加理想的新家园,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表达了“家园废失”的感叹。因此,许多老师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一如《我心归去》《想北平》那样,表达的是珍爱家园的主题。其实《今生今世的证据》更多的是强调家园在精神上的意义,即使“家园废失”,那萦绕在心中的家园之思也挥之不去,也会随着寒风吹起而涌上心头,也会随着月亮高升而在脑海浮现。

基于这样的“眺望”,《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思路就非常清晰。第一部分是1-3小节,写的是“不懂得”“不知道”珍惜家园,不知道那些物象是“曾经生活的证据”。1-3小节中有这样几个关键句,把前面三节的中心意义概括了出来:“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想着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而那些东西却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这几个关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显然,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推论结果,包含了前两句的内容。前面三段讲的是,曾经拥有的事物也好,那些熟悉的东西也好,都是我们曾经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们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它们来证明。但此前,“我”恰恰是“不懂得”“不知道”。第二部分是4-6小节,写的是丢失证据后的恶果,让我产生了怀疑、否定与恐慌。这里主要写“我”对“我曾有过的生活”、“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的领悟与印象的怀疑,写了五件事:一是“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二是“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三是“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四是“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五是“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如果说第一部分强调的“证据”是物件,而第二部分强调的就是“事件”:“生活事件”“生活经历”即“我”的生活回忆、情感回忆。作者渐渐将“证据”引向精神活动方面。第三部分是7-8小节,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或者反思:物质证据必然会消失,“生活经历”、精神生活的证据是否也会一同消失?第8节共两句话,句式是“我不知道……时……是否……”“……对于……是否……”,大红公鸡、黑狗、夕阳和我的快乐、孤独、惊恐与激动均是人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当我们生命的活动,像一粒土一样“面目全非”“行将消失”“归于沉寂”,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那些童年、少年、青年时光,那些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今天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呢?”如果有意义,意义何在?作者没有回答,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第四部分是第9小节,正面回答了上面的提问:“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里的“家园”,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如果曾经的家园生活没有了见证,记忆和情感就失去了依托,人便会走向精神上的虚无。

《今生今世的证据》精神取向不在过去而在当代。作者作了这样的深思并不只是指出这种“家园废失”的现象,而是隐含了一个更加深远的现代命题:面对家园废失,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也等到自己家园废失时,才追忆家园的过往?我想,《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还在文章的背后:要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我们的后代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才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真正要读者深刻思考的。

猜你喜欢

对准思绪小节
思绪
风吹皱了思绪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池塘边静静的思绪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对准提升组织力的聚焦点——陕西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等腰直角三角形让我思绪飞扬
一种改进的速度加姿态匹配快速传递对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