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读”中欣赏 在“读”中感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

2015-02-1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徐静静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徐静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情操。从载体形式上看,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渠道,它不仅仅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展思维的平台,更是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讲,在传授各种阅读技巧及学科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于“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

一、在“读”中欣赏与感悟

1.欣赏美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单纯的文字组合,也不是冷冰冰的内容陈述,它们都是鲜活的、有个性的思想展示。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需要学会欣赏文字的美,欣赏文章的美。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中的《江南的冬景》为例,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到“乌桕树”“红叶”“雪白的桕子”“草色顶多成了赭色”“青天碧落之下”这些带有色彩的语言,给读者绘制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生机盎然的图画。换作是无心的路人或者文笔不佳的作者,又怎么能如此自然地将看似普通平凡的简单景色描述得仿佛人间仙境?由此可见,美,是任何一篇优秀的文本都具备的基础特征,而这就离不开学生在“读”中发现的眼睛。

2.感悟内涵

无逻辑不成文体,无思想不成文章,再简短的文本,再简单的写作手法,都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情感,而这就需要学生在“读”中感悟,用心感悟文章所承载的内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中的《我的四季》为例,其写作手法虽然自由结构、上下交并、纵横万里、发散四海,但作为一篇散文,它拥有散文的共性“形散神聚”,不论是春季播种的期待,夏季焦灼的盼望,还是秋季收获的欣喜,冬季闲散的思考,其实作者讲的都是生命从播种到收获,从劳作到反思的过程,而隐藏在生命过程之中的就是人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追求、困惑与体悟,而最终走出来的,就是自己的道路。由此可见,学生要学会在“读”中透过文字去深挖其中的深意。

二、掌握有效的方法

学生要在阅读中培养美感与艺术赏析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理想状态,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1.氛围营造

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气氛与情调,它会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左右身处其中的人的情感意识与精神状态。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读”中更好地欣赏与感悟文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营造与文本特征相吻合的氛围。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中的《西地平线上》为例,文章以苍茫的远山与弧状的群山之巅为背景,表达了作者“不真实”“惊呆”“恍若一场梦境”的真实感受,为了品读出这一系列韵味,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文本中“像红纸”“柔和”“美丽”“安逸”这一系列描写特征,以及日落时“跳跃”“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不愿离去”……这整个过程,教师可以适时地选择一些与文本描述较为贴切的落日图片及音乐,在放映图片及播放曲目的过程中,边描述落日之景,边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描绘的场景中去深刻地感悟落日的雄伟及世间大美。总之,氛围营造即是教师借助相关的辅助道具,使课堂充满文章传递的气氛与情调,通过情感诱导,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欣赏与感悟到文章的美与内涵。

2.角色代入

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它的初衷是通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文本而达到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目的。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思考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角色代入法。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中的《我与地坛》为例,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作者正遭受双腿残疾的打击,找不到工作与出路,在迷茫与混沌状态下进入地坛,有感而发写下对命运与生死问题的思考。由于这一文本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作的,用角色代入法再恰当不过。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把自己当成作者,先行通过阅读写作背景、作者资料、生平事迹等方式来预热,以“我就是史铁生”的角度进入到文本的品读中。作为一名正处于生命最灿烂阶段的青年,却受到了双腿残废这一沉重打击,这一强烈反差更凸显出作者的痛苦及其后来放开心境所得到的灵活解脱。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儿子,他从母亲身上看到的艰难的命运与痛苦,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无尽的关爱与包容,这些都让他在领悟中对生活、对母爱、对未来有了更深层的思考。而从学生的角度上看,他们也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如意等“艰难时期”,也会得到来自母爱的关怀与照顾,从这一点上看,其实与作者的经历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角色代入会让学生在“读”中更自然、更直接、更深刻地领悟与品读文本。

3.细节放大

细节描写是写作中经常会运用到的一种手法,旨在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或讲述故事始末,它通常也最能够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细节放大法来进行阅读教学。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中的《我心归去》为例,文章在开头就直接写到“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作者从房屋类型、房屋构造、所有权归属、地理位置、周边景观这几个角度对居所进行细致的描写,学生可以不费力气地从这些细节中构造出一个相对宽大、舒适、豪华、敞亮的居所,而这往往也是大部分人所喜欢、羡慕的东西。但即便是在这种“羡煞旁人”的情况下,作者却依然想家、念家,与此对应的是自己相对简陋的居住环境。细节描写得越深入,反差程度越大,就越能够凸显出效果。通过这种细节放大的方式,学生就能够较好地在反差中去感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及其所要表达的内涵。

4.方向引导

由于人的感情丰富多样,每一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角度往往决定了看法,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方向引导来开展阅读教学。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中的《老王》为例,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主要记叙了自己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从内容上看,主要都是老王平生的一些琐事,可能在其他人身上也会发生的事情。在这种看似“平凡”的事件中,其实表达的都是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同情与尊重。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比较浅层次的理解,教师应当提醒并帮助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带着社会责任感在“读”中去思考,从这一角度切入,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呼吁大家应当带着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以老王为代表的不幸者。由此可见,“读”中恰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品读文本的美。

5.内容延展

想象力,是阅读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它表现在对同一文本,不同想象力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与方向引导类似,虽然每个人的想象力都不一样,有的偏向保守,有的天马行空,但都可以往同一频道去深入,而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延展。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中的《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歌情感真挚,节奏明快,虽然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都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过往宝贵的人生记忆,诗歌中讲到的老朋友,友谊这些话题都是每一位学生拥有的,容易感同身受。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延展到学生个人的朋友相处、友谊等内容上,引导学生从自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中去领悟文本之美。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它还应当成为学生享受精神愉悦的一种渠道,而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尽量避免功利性,学会在阅读中欣赏美,感悟内涵。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一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氛围营造、角色代入、细节放大、方向引导、内容延展这五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从阅读中感知快乐,发自内心地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猜你喜欢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