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2015-02-1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周志红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周志红

当前,各种角度、各种方法的文本解读铺天盖地,毋庸置疑,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深度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说,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所以如何把文本解读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是值得深究的。

先请大家看个课堂教学的例子,在一次语文教研组示范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经典名篇散文《背影》,学生听得泪花闪动,感觉意犹未尽。评课时十几个语文老师截然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教师完全是不加选择地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脱离学生实际,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活动,看不到学生的思考,也听不到学生读书的声音,学生只是个单纯的听者,被教师牵着走,学生感动落泪是因为教师的煽动。

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一场深切的情感之旅——父爱之旅,教师没有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学生已知的内容,而是高屋建瓴地挖掘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在学生似懂非懂处下功夫,把自己对文章的深入解读用舒缓的、动情的语调转化出来,如涓涓细流,到达学生最柔软的地方,学生因为感同身受而落泪。

有争议的课堂应该是好课堂,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教师深入解读了文本,也占领许多资料,但哪些是适合学生的,哪些不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要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教给学生……这些,让评课的老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那教师到底如何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呢?应该避免下面几种类型:

倾倒型

倾倒型,就是把自己课前解读的内容一股脑地全倒给学生,不管学生接不接受,也不管学生理不理解。也许是觉得自己课前花费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功力去解读这一篇课文,要是不倾倒出来会亏得很;也许是怕知识点会被遗漏,学生掌握不全……于是课堂貌似满满当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哪儿是重点,因此,收获当然不会大。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的兴趣,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其实,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有限性,文本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什么给学生是有选择的。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会选择解读的内容。

展示型

展示型是指教师把课堂作为表现自己的舞台,专门展示自己拿手的、擅长的内容。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积累。这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备之本,但这必备之本是服务于学生的,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绽放生命的地方,教师仅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切不可把课堂作为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在一次名师示范课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名师执教《我骄傲,我是一颗树》,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教师优质的声音和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教师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用声音传达出来,这无可挑剔。只是这是学生的课堂,一节课仅有40分钟的课堂,教师的个人朗读展示用了将近10分钟。余下的课堂教学又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这样的课堂无视学生的存在,反成了教师的展示课堂。当然,还有人展示精美课件,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用课件诠释出来,还有人展示书法,歌喉,都有失偏颇。

跑偏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解读文本后,会带着很深的个人情感进入课堂。他们或对某段某节情有独钟,于是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对某篇文章兴趣不大,文本解读本就肤浅,进入课堂就囫囵吞枣,水过地皮不湿。

如《柳叶儿》这篇文章,作者借柳叶抒写1960年到1962那个特殊年代的饥荒之苦,文中虽然有抢柳叶和吃柳叶之“乐”,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更多的是苦涩之情,这个“乐”仅是孩童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乐”,是衬托“苦”的。而在一次跨区同课异构中,有位老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品语句,更多的是感受对柳叶的快乐之情,“苦涩之情”却被放在一边。这种主观的、片面的解读是典型的置作者、编者以及文章的主题于一旁的跑偏式解读。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毕竟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哈利·波特。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应按照编者的意图,细读单元主题,这既可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又能深入文本,抓住主题。

解读文本后走向课堂,其实这中间还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选择这一环节,内容的选择即当前所说的“教什么”,教什么?当然要依据课标和学生的情况,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将文本解读转化给学生最根本的做法,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贴着学生走的转化才能实现文本解读价值的最大化。下面几点方法同仁们可以借鉴。

一、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焦点,是学习的全部。因此,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各种精彩安排的呈现,也不是自以为是地将自己所解读的文本生硬地穿插其中,课堂就像一条流动不止的河流,永远都在变化着,没有一节课型可以包打天下,每节课都应该因为学生的不同而不同。

笔者曾参加一次送教下乡活动,精心准备的课,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上效果很好,而到另一处却大打折扣,其中的原因是不了解学生,又没有及时调整解读的内容。其实,有个快速了解学生的方法,即上课前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走近学生,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大致看出这是群沉静内敛的孩子,还是主动活泼的孩子。对沉静内敛的孩子,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尽可能选择文本中生动有趣的部分和他们分享。

二、要与学生的知识能力、阅读能力等相融通

于漪老师曾指出: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了解他们的读写水平,他们的知识能力,并有意识地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将文本解读转化为课堂教学一定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安排在苏教版七下的第六单元,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也选用这首诗歌,教师就要考虑到,初一学生接触新诗较少,所以学习定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诗歌音韵和谐之美和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即可。而高中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具备一些欣赏诗歌的能力,所以教学立足点要在主题的挖掘和语言艺术上下工夫,对诗的语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作者的纯真情感,诗的意境,借此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同样的《七颗钻石》这篇童话,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同时选用,余映潮老师面对初一学生教授这篇文章时,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带着学生读一读,感受童话气息和小姑娘的爱心,而是在学生所具有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上,巧妙地设计如下研读: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4.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5.你也能问上一句吗?

让学生自选话题讨论,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写作技巧:环境、情节描写等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板书:写风写雨,笔无虚设 一波三折,尺水兴波

美好穿插,诗意烘托 结而不尽,余味有存余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紧扣初一学生特点,依据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立足于文章写法,巧妙地用几个主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加上相得益彰的板书,实现了从文本解读到课堂教学的华丽转身。

三、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文本解读转化为课堂教学要调动引导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文本解读当中,也就是开掘学生情感的源泉,融入审美体验,以情动情。

回到本文所举的第一个例子中,学生学习《背影》这课时落泪了,笔者实地调查孩子为何哭了。班里的一个女生说因为她的父亲和朱自清所写的父亲形象类似,她“触景伤怀”,感同身受而落泪。这个地方,就是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唤起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而达到师生共鸣的境界。

同样,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让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那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尊重长辈和爱护子女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还能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责任感、家庭观和生命意识。

四、要发挥文本解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阅读最终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而每个学生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验思想情感,是学生自我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文本解读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还是举上面余映潮老师的课例,余老师最精妙的是设计的第五个话题:你也能问上一句吗?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共提了四个问题:

1.课文中为什么要出现七颗钻石,五颗不行吗?三颗不行吗?

2.有一段话说小姑娘倒在地上睡着了,我想小姑娘一定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我想问问大家她此时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3.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文章的题目?

4.为什么母亲说她自己不能喝这罐水?

这四个问题都很有价值,体现学生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正应合新课标一句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这样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引导学生学些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懂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哪些是学生将懂未懂的?我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那你的教学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

以学生为本,紧贴学生而行,让学生学会文本解读,这是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具价值的解读。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