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教”决定“教什么”与“怎么教”
——李明哲《都江堰》教学实录点评(二)

2015-02-13江苏省昆山市国际学校刘恩樵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余秋雨都江堰李老师

☉江苏省昆山市国际学校刘恩樵(特级教师)

“谁来教”决定“教什么”与“怎么教”
——李明哲《都江堰》教学实录点评(二)

☉江苏省昆山市国际学校刘恩樵(特级教师)

李明哲老师的课录我读过不少。现在又读了他的《都江堰》教学实录,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又是一堂“含金量”较高的课。所谓含金量,现在多指某一事物的内在质量。李老师《都江堰》教学的“内在质量”是颇值得提炼与研究的,这种“内在质量”就是他对“理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什么,凸显语文教学的宗义

教什么,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问题,甚至是方向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的性质总是在摇摆中难以确定而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受语文的综合性与丰富性而决定。所以,审视一节课是否是正宗的语文课,是否是优秀的语文课,首要的标准是“教什么”。只有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才是体现语文教学宗义的课,才是尽了语文课的本分的课,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理性的语文课。

《都江堰》教什么呢?李老师在教学设计完成后也查阅了一些资料,他发现“语文老师一个个俨然成了水利工程专家,抓住工程原理不放,让学生的心远离了文本。”李老师显然是不赞成这样的做法的,他主张“言语内容不宜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尽量少涉及,着力点宜放到言语的形式上。”李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课堂也是这样落实的。他在《都江堰》这节课的开始就很明确“拜读《都江堰》,问道余秋雨。这里的‘道’指的是写作之道、为文之道。”接下来,整节课围绕理清思路、揣摩写法、版本比较、文笔精粹这四个环节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环节都是紧扣“言语形式”这一重点的:“理清思路”以“你估计他们会对《都江堰》做怎样的删改”与“《都江堰》使你对‘散文’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引导问题,让学生整体上感受余秋雨散文的特点;“揣摩写法”重点让学生揣摩余秋雨散文的章法与文采;“版本比较”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重点之一在于‘统一’”;“文笔精粹”则重在品评余秋雨散文语言中的“文化诗性”与“哲理诗性”。

总之,李老师将《都江堰》作为学习文化散文的“例文”,以言语形式为着力点,并以此来理解言语内容。这应该是深得语文教学宗义的。

二、怎么教,彰显课堂设计的精到

确定“教什么”的过程,本身就属于“怎么教”的范畴。可以说,李老师对《都江堰》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除此,《都江堰》的教学在课堂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都呈现出“理性语文”的魅力。

首先表现在断其三而守其一。《都江堰》共分四个部分,李老师知道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无法做到对这四个部分都作分析,于是,他根据课文内在的结构与逻辑关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重点精读第二部分,即实写都江堰的部分,重点展读与研磨,揣摩写法。

其次,以链接促深思。说实在的,学生对《都江堰》一文的理解是有一些难度的。李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解读,他智慧性地运用了许多链接材料。可以说,这些链接材料,就是学生打开文章意义之门的钥匙,或者说是越过理解之隔的津梁。比如,教者引用余秋雨自己的话:“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有了这样的链接,学生结合《都江堰》来感受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次,将版本之别化为教学资源。余秋雨的《都江堰》有两个版本。李老师巧妙地抓住新、旧两个版本之异,将其作为教学资源,以此引导学生比较,这让学生获得了解读文本的一种方式。即如鲁迅所言:“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而且,对文章写作需要“统一”这样的基本策略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谁来教,示显理性语文的智慧

《都江堰》是一篇文化内涵丰厚的散文,读此文可见余秋雨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余秋雨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那么,置身李老师的《都江堰》教学的课堂,则可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知识积累、独到的文本解读以及语文教学的理性思维。李老师为理性语文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余秋雨的《都江堰》需要李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来教,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才能带领学生问出《都江堰》的“道”来。

《都江堰》的教学中有三点可以说是显示了李老师的独到之处:一是丰富链接的背后是教者丰厚的积累。从对《文化苦旅》的研读到对余秋雨的文化符号的解读,从对文本解读方法的提炼到对文化散文分析的一般策略,李老师能够适时引用作者以及孙绍振、鲁迅或者是《美国语文》书中的一些论述,植入课堂,印证文本,让学生化难为易,触摸文本内核。二是善于整合教学资源,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版本之别,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巧用版本之别,这一方面彰显了李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显示了他智慧的教学感悟力与执行力。三是李老师的《都江堰》的教学很好地实践着他的“理性语文”的主张。李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科学就离不开理性。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充满思辨性、思维挑战性和丰富生命体验的语文课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而且,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不可低估的,不必担心学生够不到这样的高度。”《都江堰》的教学就是这样一节充满理性的课。整节课既不偏离都江堰的文化意义,滑向其工程原理,也不偏离《都江堰》的语文价值,滑向其文化解读。既有思辨性的思维挑战,如“《都江堰》使你对‘散文’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有触及学生生命体验的呈现,比如:“反对的声音呈压倒之势。学生纷纷说出各自的理由,在我故意的一再追问下,才只有五个学生赞成合并。”此处,虽说学生的“声音”不一定正确,但它毕竟是“声音”,课堂上,我们需要的就是产生“声音”的过程,而不一定要过分介意“声音”的对错。

猜你喜欢

余秋雨都江堰李老师
拜水都江堰
该得奖的李老师
余秋雨投其所好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余秋雨投其所好
李冰与都江堰
宠物难伺候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李老师的心事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