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多样性与行为体多样性的和谐共生

2015-02-13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人群民族

文化、社会、结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核心词之一,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辞,不同的学科、学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建构的需要,对文化从不同视角进行界定。中文的文化一词是由“文”与“化”演变而成,英文的文化(culture)也是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中西的“文化”含义,基本上都与作为主体的“人”密切相连,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规范人类行为的标识。

一、中西关于文化的解释

文化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价值体认和宇宙认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制度文化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关系,使得人群共同体内部和之间处于“有序”状态;精神文化处理的是人自身内心世界以及对于自然、宇宙的认知问题。人创造文化,并屈从于文化,同时由于人群共同体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现代意义的文化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化符号的综合体。由于不同的人群共同体面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从而在处理上述关系时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人类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二、文化多样性与行为体的存在

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某一特定人群共同体内部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指整个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在于文化行为体,按照行为体的政治归属来说,不同的人、人群皆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现状、发展道路、政治理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按照行为体的文化归属来说,不同的人、人群皆属于不同的民族/族群,由于其民族/族群人群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过程中,就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族群文化。

大卫·哈蒙把文化多样性理解为人类表达方式和人类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包括人类群体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形式,分为生存与生计文化;创造性活动文化;群体识别文化①David Harmon,“In light of our differences,how diversity in nature and culture makes us human”,Washington and 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002,pp.40,47.。其分类方式主要还是从人群共同体内部的角度进行,阐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忽略了人群共同体从属于特定的民族国家,作为文化行为体的民族国家在世界舞台的运行,皆有自己的文化表现形态,如政治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等。所以,文化多样性从民族国家角度分为全球层面上,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民族国家内部,文化多样性体现为主体民族文化群体与多个少数民族或者族群的共同存在。②杨洪贵:《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初探》,《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这是因为人类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种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一系列的选择,便结合成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每个社会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由该社会的所有成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③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所以,文化多样性更多地体现出文化差异性或特殊性的本质。

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本质的一种内在要求,体现了不同人群共同体在处理天、地、人关系时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不同行为体存在的符号标识。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后,占据民族国家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样体现了民族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行为模式、价值判断。多样性的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约束、规范不同人群共同体行为,从人的本质出发,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生存权和发展权,进而递推,人群共同体、民族国家也应在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尊重其他人群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和权益。

三、文化多样性与行为体间的矛盾

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多样性对于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冲突、共存、摩擦等层面。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为塞缪尔·亨廷顿,其认为全球化不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多元化,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则主要集中在世界几大文明之间。④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法国学者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指出:“全球文明从来不应该是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联合,每一种文化都应该保持其创造力……为了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从其他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它,使我们的习俗和信念与其他时代和其他地方的习俗和信念形成比较。”“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越来越小时,文化多元发展对世界和谐与稳定的作用也就日益突出和重要。”⑤于瑮:《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对于文化多样性与国家间关系问题,更多的学者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文化多样性既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又存在共生性,关键取决于民族国家行为体的态度与行为,而不是由文化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所决定。

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存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逻辑表现为文化之间的共生性、差异性和矛盾性,要求不同行为体之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交流、化解矛盾,从而和谐相处。文化共生性源自于文化多样性的客观事实,主要表现为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民族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共同体也有各自的亚文化体系,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同时存在于世界体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在各类行为体的行为中演绎着不同的作用;差异性源自不同人群共同体在处理天、地、人之间关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表现为语言、习俗、信仰、技艺、审美、观念、行为模式、制度、法律等文化要素相异,即使是同一人群共同体内部不同支系,也会因为需要应付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同而出现文化上的差异;矛盾性源自对于利益的追求,表现为文化内部矛盾性和文化之间矛盾性,内部矛盾性源自文化的惰性和生成性,而外部的矛盾源自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主。

随着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突破了时间、空间对身体移动的限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快速发展,承载着特定文化体系的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等行为体在交流过程中,首先是按照自身文化规定性进行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其次是按照接触交流的目的从“他者”文化视角进行策略取舍。不同人群共同体尤其是民族国家在相互交流不充分、相互尊重不平等的情境中,文化矛盾就必然凸显出来。

四、文化多样性与行为体间的共生

文化多样性表现为人群共同体内部文化的多样性、民族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共同体的文化多样性、以及以民族国家为行为体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等多个层次。民族国家内部人群共同体、人群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解决的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与“人们的需求以何满足”的问题,多样性的文化之所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关键的要素在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和“文化矛盾的调节有其内部最高的权力机构”;国际社会的文化多样性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如何、以何延续”的问题,但国际社会总体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民族国家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是国家行为体的核心动因和目标,主导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部分忽略了多样性文化对于世界和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此问题的关键是民族国家行为体能否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人类之必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界一样”的重要及文化多样性要求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共生的文化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1)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制度密不可分,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并能够充实公众生活的创作能力;3)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4)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5)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各种创作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①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Paris”,2001.http://www.ebu.ch/departments/legal/pdf/leg_t_gats_unesco_decl_cultural_diversity_021101.pd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是从文化自身的规定性出发,阐明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多样性的文化交流既是文化价值最大化的途径,也是文化价值充分体现的方式。如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举了大量风趣的事例说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不是美国人所固有的,美国人的床的样式源于近东,丝绸源于中国,软皮拖鞋是印第安人发明的,浴室里的装置是欧洲人和美洲人发明的混合物,肥皂是古代高卢人发明的,睡衣源于印度,外套源于亚洲草原民族,领带是17世纪克罗地亚人围的披肩的残存形式,玻璃是埃及人发明的,套鞋是用中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橡胶制成的,雨伞来自东南亚,毡顶的帽子出自亚洲草原地区,烟草来自巴西,雪茄烟源于西班牙,报纸的印刷符号是由古代闪米特人发明的,而印刷的流程则是由德国人发明的。②转引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补》,《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此案例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的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识,目前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文化自身所隐含的文化矛盾,使得多样性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互补”如何得以实现,就成为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的是不同的人群共同体对于天、地、人的认知与人群共同体社会秩序的构建。在全球化时代,不同行为体之间的“越界”接触成为身体实践的一种普遍方式,多样性文化在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间“多文化世界”如何继续延续?青木保认为“通过异文化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提升各种文化力量,促使它们发挥彼此的文化魅力,帮助人们更充实地生活和工作的世界”。③青木保:《多文化世界》,唐先容、王宣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五、文化多样性与主体行为模式的认知

文化多样性对于个人、人群共同体、民族国家等行为体的价值根植于文化的本性。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决定了“我是谁”;对于人群共同体来说,文化是确定“我者”与“他者”边界的符号和维系“我者”内部秩序的机制;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文化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社会发展的动力、国际影响的软实力等。如何利用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不同人群共同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世界舞台上达到不同民族国家和谐共融,需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探寻。

从认识论上讲,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即使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今天,也无法改变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因为:1)文化根植于人以及人生活、产生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能够存续,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人、群体、自然、社会等要素的多样性,必然形成多样性的文化;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原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群体文化,随着人群交往的频繁,必然产生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从而产生文化变迁,增加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

所以在接受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必须承认多样性文化的共生性、互补性和矛盾性。1)共生性是指多样性文化共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不同人群共同体生存发展的产物,也是指民族国家基于其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2)互补性是指不同人群共同体尤其是生活在人群共同体边缘的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同的文化要素,而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3)矛盾性是指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化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发明性与保存性、间断性与连续性、创新性与传统性、常规性与破除常规性、遵守规范与超越规范、独一无二性与规则性、变迁性与千篇一律的再生产、不可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等诸多方面;①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文化间的矛盾是指不同文化行为体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以“我”或者“我们”的文化规则为指导,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立与冲突。

从方法论上讲,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②UNESCO,“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Paris”,2001.http://www.ebu.ch/departments/legal/pdf/leg_t_gats_unesco_decl_cultural_diversity_021101.pdf同时,文化权利也是民族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之一。1)以共存性为出发点。要求在多样性文化的世界,不同行为体相互尊重彼此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多样性文化的价值首要是对文化持有者而言,反映文化持有者天地人观,是其内部社会秩序构建、维系的机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2)以互补性为动力。不同的行为体从“主位”的视角对多样性文化进行评价,进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选择的借鉴、融合;3)以弱化矛盾性为基础。多样性的文化之间交流与互动存在两个向度,一是兼容与互补;一是对立与冲突。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对立与冲突源于文化主体的利益取向。民族国家内部人群共同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由于有统一的权力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和地方社会之间的沟通,往往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缺乏权威中心,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和策略选择的利己性,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的矛盾就在所难免。首先是文化“优势论”,西方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强势实力,把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向非西方国家输送,使得整个世界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普同性,文化多样性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其次是文化“本土化”,固守文化的“绝对相对主义”,恪守本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形成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两者都是以“我者”文化为中心,强化了文化矛盾性,客观上妨碍了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与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真正实现交流、对话的一个平台,为国际社会在解决新、旧问题上提供价值观上的引导。不同行为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理解和容忍文化上的“他者”。③范可:《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而理解和容忍“他者”的文化路径,根本在于恪守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共生”,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秩序。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人群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元民族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