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2015-02-13岳庆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纯文学文学性网络文学

岳庆云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

岳庆云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跨入新千年之后,学界关于“纯文学”的论争,让“纯文学”一词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所谓“纯文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于对立物的关系中存在意义;是一种文学策略,它是通过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达到回归文学本真的有效手段;“纯文学”的本质是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其内在指向仍然是文学自身。“纯文学”定义的模糊不清,致使学界在描述和使用“纯文学”一词时产生了各种混用现象:一是将“纯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学”“严肃文学”,二是将“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相对立。

纯文学;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网络文学

跨入2000年之后,学界曾经爆发了一场关于“纯文学”的论争,之后各种文学杂志和学术论著中使用“纯文学”一词的频率大增。但仔细追究其内涵,却发现我们口中的“纯文学”一词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那么,“纯文学”到底是什么?它与“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网络文学”的区别是什么?且让我们进行辨析。

一、“纯文学”界定

2001年第3期的《上海文学》刊登了李陀的一篇采访稿:《漫说“纯文学”》,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纯文学”的论争。在这篇文章中,李陀以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和“纯文学”的倡导者的身份,站在世纪之交反思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他提出90年代小说的创作已经脱离了社会现实,出现了私人化写作的倾向,文学批评界对这种倾向非但没有及时指正,反而给予过高的评价。李陀将这种创作倾向的出现归咎于80年代的“纯文学”观念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误导。由此提出:“纯文学”不管过去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多么充足的理由,现在到了进行反省的时候了。

对于李陀提出的问题,有人赞同,也有人置疑。一时间,诸多的学者和作家纷纷写文章讨论“纯文学”问题。笔者认为,在《漫说“纯文学”》一文中,李陀对“纯文学”的描述是含糊不清的。作家韩少功非常赞同李陀对“纯文学“含糊不清的见解,他提出“纯文学”的定义从来就是含糊不清的。南帆则对这种“含糊不清”的“纯文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他认为“纯文学”就是一个“空洞的理念”,一种“文学理想”,它总是于对立物的关系中存在意义。所以,随着对立物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内涵。陈国恩撰文对“纯文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他认为,“纯文学”的概念都是在与对立面的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意义的,纯文学可以改变文学的道路,但它却无法从正面提供一个纯文学的样板,所以可以说从来不存在纯文学作品。纯文学的内涵总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被赋予的,它在争取文学自由权利的时候,能捍卫文学尊严,但当要创造一种纯文学标准的时候,它会变得软弱无力。在对“纯文学”的界定中,南帆和陈国恩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纯文学”这一概念的相对性,即它总是于对立物的关系中存在意义。“纯文学”的对立物应是“不纯”的文学,只有当此对立物存在时,“纯文学”才有其存在的意义。那么,什么是“不纯”的文学?笔者认为,当文学外围的因素入侵并取代文学之审美特质的时候,文学就失去了其“文学性”成为他者的附庸,成为了“不纯”的文学。如“文革”时期,“政治性”对“文学性”的压抑,使得文学成为宣扬政治的工具。当政治观点和立场占据第一位,文学的审美以及对人性的关怀沦为次要地位,此时的文学就是“不纯”的文学。因而,80年代提出“纯文学”这一概念,旨在摒除文学的政治因素,把文学从“不纯”的境地拉回到正轨上来,使文学回到文学自身。

在《漫说“纯文学”》中,李陀认为,80年代提出“纯文学”的目的是以“文学性”反抗“政治性”。这一文学策略在80年代文学改革和突围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90年代“纯文学”又演化为作家抵抗“商业化”的一个“护身符”,从而引起了90年代创作的脱离现实和“私人化”倾向。由此可以看出,李陀所谓的“纯文学”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策略、文学手段。笔者认为,这种总结对我们理解“纯文学”的含义是有益的。其实,纵观中国文学史,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纯”与“不纯”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伦理、道德、宗教、政治、商业等各种因素等都可能入侵文学,成为文学“不纯”的因素。“纯文学”的提倡,其最终的指向就是让文学摆脱外在的入侵因素,回到文学自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的“纯文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于对立物的关系中存在意义;是一种文学策略,它是通过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达到回归文学本真的有效手段;“纯文学”的本质是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其内在指向仍然是文学自身。

二、“纯文学”的混用现象分析

李陀所发起的关于“纯文学”的大讨论,其最大的意义是让“纯文学”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自此之后,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或使用“纯文学”这一术语。2004年,作家张炜曾在山东理工大学作了一场题为“纯文学在当代的境遇”的报告,他将“纯文学”定义为一种与流行、商业文化相对的诗性写作,并坚称自己是一位“纯文学”作家。同时,在谈到“纯文学”这个概念时,他说“这个概念不令人满意,用它来描述一部分文学作品也不够准确,但如果叫成‘高雅文学’或‘严肃文学’,似乎也不妥当。”笔者认为,张炜对“纯文学”含糊不清的介绍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在各种文章和专著中,我们虽经常使用“纯文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厘清这个概念。因而,在使用“纯文学”这一术语时,学者们往往会自动寻找一个同义词或反义词,来对“纯文学”加以限定和描述。我们来总结一下学界在描述“纯文学”时出现的混用现象。

(一)将“纯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学”“严肃文学”

“我有一个比较固执的看法,传统文学这一块,或叫纯文学,要能够在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绝不是倒向市场化、类型化、网络化,用通俗文学的某些元素所置换,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坚守纯文学的审美立场,并且接受经典化的洗礼,才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这段话出自文学批评家雷达。他认为“传统文学”应该更加坚守文学的审美立场,而不是一味媚俗,这个观点笔者很认同。但是,他将“传统文学”简单地等同于“纯文学”却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所谓的“纯文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在文艺创作中,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纯文学”的范本。“纯文学”的“纯”字其实是一种文学策略,其最终的指向是让文学回归其审美的特质。而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学”指的是在进入电子时代之前,通过纸质媒体进行发行和传播的文学作品。“严肃文学”是与“通俗文学”相对而言的,强调其正统的风格。当今文坛的武侠、言情、玄幻、推理、纪实等都因为其“不严肃”“不正统”,被列为“通俗文学”。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划分是否可行,笔者想说的是,“纯文学”、“传统文学”和“严肃文学”本来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却经常被简单地画等号。雷达作为文学批评界的老前辈尚且如此,可见我们对“纯文学”的界定和辨析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二)将“纯文学”与“网络文学”根本对立

“网络文学”从萌芽至今不满30年,具有时间短、发展快、样式多变、创作自由、崇尚感性等特色,但也存在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传统文学”即以纸质媒介发行和传播的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提到“网络文学”,传统作家们往往会流露出不屑,认为这是一种“不纯”的文学,因而将“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二者以对立的姿态相提并论。

但是,“网络文学”不是商业性和娱乐性的代名词,不是“纯文学”的对立面,“网络文学”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有学者将“传统文学”的衰落归咎于“网络文学”的兴盛,认为随着网络使用范围的扩大,“网络文学”日益壮大,纸质的“传统文学”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被读者遗忘的窘境。于是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认为“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终结者。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如在文学传播媒介、文学文本形态、审美趣味以及创作自由度等方面都有变化。但是,“网络文学”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基本特质,如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这是文学的根基。笔者认为,“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也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网络文学”可以看做“传统文学”在新时代的裂变,是一种新的文学媒介的产生。文学媒介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文学自身,它只能使我们的文学更加多样化,而不是简单地取代“传统文学”。同时,“网络文学”也应该更好地借鉴“传统文学”创作的精髓,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要引导大众的审美方向,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

通过对“纯文学”的界定,我们知道,所谓的“纯文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于对立物的关系中存在意义;是一种文学策略,它是通过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达到回归文学本真的有效手段;“纯文学”的本质是对“文学性”及“审美”的强调,其内在指向仍然是文学自身。“传统文学”“严肃文学”不等于“纯文学”;“网络文学”也是文学,不能把“纯文学”放在“网络文学”的对立面。当前的文学界出现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并存的局面,“传统文学”的阵地日渐萎缩,“网络文学”的质量良莠不齐,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致使文学陷入边缘化状态。要摆脱此种困境,必须要引导“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二者的良性发展,既需要“传统文学”的坚守,也需要“网络文学”的“沉淀”与“升华”。既然“纯文学”对文学审美的追求是我们保持文学性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我们同样可以用“纯文学”来引导和约束“网络文学”,以其“文学性”来抵制商业文学对文学内在特质的入侵,以免“网络文学”沦为大众单纯愉悦、消费的对象。

[1]李陀.漫说“纯文学”[J].上海文学,2001(3).

[2]韩少功.好“自我”而知其恶[J].上海文学,2001(5).

[3]南帆.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辨[J].上海文学,2001(6).

[4]陈国恩.纯文学究竟是什么?[J].学术月刊,2008(9).

[5]张炜.纯文学的当代境遇——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演讲[J].长江文艺,2005(10).

[6]雷达.我们还需要文学吗[J].名作欣赏,2010(16).

I0

A

1673-0046(2015)9-0204-02

猜你喜欢

纯文学文学性网络文学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