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人格的矛盾纠葛
——解读《朗读者》的主人公汉娜的性格

2015-02-13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朗读者文盲汉娜

张 笛,孙文采

(中国传媒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北京 100024;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多元人格的矛盾纠葛
——解读《朗读者》的主人公汉娜的性格

张 笛,孙文采

(中国传媒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北京 100024;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朗读者》的主人公汉娜是纳粹党卫队成员,在集中营当看守两年半,犯下纳粹罪行,形成凶暴的性格;她在法庭上固守尊严,以文盲为耻辱,承认别人推给她的罪恶,表现出一种担当意识。她的最后自杀,表现她的刚性一面。

《朗读者》;汉娜;人性;矛盾

一、灵肉交织中的霸气外显

《朗读者》[1]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文本的两个小人物的奇特爱情、复杂人性和悲惨命运,自1995年问世以来,已风靡全球,获得多项显赫的大奖。文本分三部,第一部写米夏与汉娜的相恋,以爱情鸟“鸫鸟在歌唱”开篇。

在相恋过程中,又以许多笔墨描述了做爱。看到此类小说容易让人想起《金瓶梅》。《金瓶梅》历史地被视为淫书,因为它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淫行。梅节认为:“从书中一些色情描写的间歇地重复出现看,显然是作者为吸引下层听众所加添的有味佐料。”郁达夫点评:“《金瓶梅》里的有些场面和字句,是重复的,牵强的,省去了也不关宏旨的。”而《朗读者》的做爱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不可省去。

韦勒克、沃伦说:“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2]可以说坚持文本研究,永远是文学研究的根本所在。

小说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心里特征,如寡断、刚强、凶暴、懦弱、孤傲等,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性格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变化的。

在米夏与汉娜相恋的日子里,每次幽会,都要做爱,都是一次“性爱欢会”。应当承认,米夏对汉娜的爱,已经升华到灵与肉结合的真爱。

《朗读者》的作者别具慧眼,感觉细微,将“性爱欢会”写得富有诗意,可谓冠绝当代,绝倒绝唱。朗读、淋浴、做爱和并排小睡,成了米夏与汉娜幽会的常规节目,是小说渲染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塑造他们典型性格的关键细节描述。

米夏说:“我用嘴唇和手指去探索她的肉体,两张嘴不断接触厮磨,最后是她在我上面,直视我的眼睛,一直到我一泻为快,一直到我紧闭双眼,一直到我极力想控制住自己,而终于高声叫喊出来,一直到她用手捂住我的嘴巴,不让我叫得太响……”

汉娜主动教米夏如何做爱,“她还教我如何克服难为情,教我要有一种理直气壮、天生占有的气概。所以,当我们做爱的时候,她就采取一种理直气壮的姿势将我整个占有……她更告诉我,该在哪儿、又该怎么去爱抚她。她跨骑在我身上,直到她获得高潮为止,我在这种场合对她之所以产生作用,无非是因为和我一起并且是在我身上,她就能够攫取欢愉而已。”

作者在写做爱时也在刻画人物性格,米夏说:“她在我上面”或“她跨骑在我身上”,“常常伏在身上睡去”,对此细节不可小视,均表现出汉娜的主动姿态、霸气或霸道。艺术细节是作品的血肉,不可掉以轻心,仅做爱这一重要细节,电影里是“米夏在上,汉娜在下”违背了小说对汉娜霸气性格塑造的原意。“汉娜在上,米夏在下”正是小说对汉娜霸气性格的淋漓尽致的刻画。

二、残暴与善良的交织

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不简单地或单一地凸显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性,而是充分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其突出表现就是汉娜性格中既有凶残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凶残与善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汉娜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汉娜是电车售票员,在下班的路上,看到米夏犯病在路上呕吐,主动去照顾他,为他冲刷呕吐脏物,并送他回家,从中体现了汉娜性格善良的一面。为了答谢汉娜,米夏病好后,去给汉娜鲜花,为了联络感情,她去汉娜家,帮助她往楼上用篓筐运煤。汉娜见他把脸弄黒时,又放水让他洗浴。在他出浴后,汉娜主动与米夏发生性关系。

为了讨好汉娜,米夏表示丢了课程也不在乎,说补课像个白痴一样,这遭到汉娜爆点极高的大声怒斥:“滚出去,从我的床上滚出去!如果你不做好你的功课,就再也不要回来。”汉娜开始以为米夏是大学生,原来是中学生,她不要一个落第书生做情人,所以才如此对待他。

这仅是汉娜动口的怒斥,还有动手的施暴。

经过几周零距离亲密相处后,他俩应该成为血浓于水的亲人,但他俩出游的时候,一天早晨米夏去买早餐,给汉娜留一纸条,因米夏不知汉娜是文盲,这严重触犯了她的尊严。汉娜勃然大怒,抽出裙子上的细皮带向米夏劈头盖脸地抽过去。米夏的嘴唇马上破裂,衬衫上也溅满了血。汉娜的这一施暴行为,赤裸裸地彻头彻尾地暴露出汉娜的凶恶残酷、心狠手辣的纳粹原形嘴脸。

什么是纳粹?纳粹就是暴力,就是残忍,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对待情人施暴,这是一般女人做不出的,这里令人联想到,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创造了人”。从1943年秋到1945年冬,汉娜先后在两个集中营造孽两年半,在那样的罪恶的环境里,对那些桀骜不驯的囚犯,经常是皮鞭伺候,养成了残暴的习性。但她本性善良,却不会因后天形成的残暴而丧失,二者因不同的生活琐事的激发而相互呈现,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汉娜性格的复杂性。

三、文盲背后的尊严坚守

原来,汉娜根本不会读、写。她觉得文盲是她的耻辱,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尊严”,宁可多服刑,也不肯公开承认自己是文盲,这是一个极其隐秘的心灵历程。

这就是为什么汉娜总让别人给她朗读的原因,在集中营当看守时是这样,与米夏相处时也是这样。“这也是那次在旅馆里发现我的留条,她会勃然大怒的原因。她以为我一直认为她能读会写,她害怕暴露出来。这也是她拒绝被培养成电车司机的原因,因为做售票员可以掩盖她这个缺陷,而一旦成为司机,弱点就非露馅不可。这也是她要离开西门子公司,而去当一名看守的原因。这也是她会自己承认写了报告,而拒绝邀请专家来鉴定笔迹的原因。她是不是由于同样的原由,就在法庭上拼死一辩,激烈发言呢?”她十分封闭,从不展露心灵的深度。

在法庭上,她只是不愿意进一步暴露自己的真相而已。她是在为自己的真理和正义而战。这个真理和正义就是“尊严”,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她内心珍藏的自我形象。她对自己的形象视若珍宝,绝对不是几年监狱生活所能置换的。

汉娜告诉米夏,她17岁时去柏林在西门子公司做女工,21岁身陷士卒。原来西门子要提升汉娜当工头,怕自己是文盲漏馅,又赶上党卫队在西门子招收女性看守,不需要文化,于是她申请而被录取了。1943年秋天加入纳粹党卫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当看守和帮凶,一直到1944年初,以后转到波兰克拉科夫的一所小集中营,从1944年初一直到1945年冬天,共两年半时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她供认不讳,是“自愿加入”纳粹党卫队的,不是“迫不得已”。仅此足够判刑了。

人的精神意识是复杂的多面体,不可简单地评说谁好谁坏。罪犯也有他的尊严。作为主人翁汉娜就是如此。在法庭上,当她觉得法官冤枉了她,她就反驳。她反驳驳得犟头倔脑,她认错认得心服口服。但是,她却没有注意到,她的固执激怒了审判长,总是被驳回。汉娜根本不知道,法庭正是以这种或那种表达方式作为依据,决定着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

最后,五名女看守都没有释放,汉娜被判为终身监禁,其他人则判处有期徒刑。

文学是心灵的的审问者,是人的内心感情活动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公开的隐私。汉娜贯穿一生的弥天大谎,隐瞒了一辈子的秘密,就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她咬紧牙关,不肯公开内心世界,不肯泄露自已是个文盲的真相。她认为文盲是耻辱,公开承认,有失尊严。

作家创造典型,必须通过个性化。个性化的最主要的要求,是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愈充分、愈深刻,个性也就愈鲜明,典型性就愈高。真正的典型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汉娜的个性化,表现在隐瞒自己是文盲。用世俗的眼光看不值得,而汉娜却为此要“拼死一辩”。作者如此写,突出个性化,超出世俗。

在西方主流意识中,是无处不在的一种担当精神,本书作者宣扬了担当精神。在汉娜身上是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固守尊严的思想意识。

法庭宣布起诉书时,允许被告解释。她不识字,自己不能看起诉书。事后,她要求发言,被审判长驳回。

汉娜被追溯性指控的罪行,主要有二:

一是选择人犯。从1200名囚犯中,每个月,即6组人犯,各抽10人,不是1人决定的,又不能绝对平均,病人多些的就多抽,少些的则少抽。共选60名有病的妇女送到奥斯维新集中营处死。两年就有1440人被害。一是同罪恶末日轰炸之夜有关。集中营解散,营地关闭,1200名囚犯被勒令向西行军。恰逢隆冬,囚犯衣服单薄,她们像被驱赶的牲口,强迫奔跑,许多人倒毙在路上。另一些人在谷仓过夜冻死了。一个礼拜后,几乎一半葬身荒野,剩下的几百人,走进乡间教堂。没有想到教堂被炸起火,锁在教堂里的妇女全部被烧死。

在审判过程中,看守的供词与党卫队档案里报告不符。在五名女看守中,除了汉娜、“肥母鸡”,剩下3个女看守“看起来更衰老,更疲倦,更胆小”。那个外号叫“肥母鸡”的女看守,以她尖酸刻薄的舌头,说“报告就是她写的!就是她有罪,就她一个人有罪,这个是她一个人干的,她还想利用这份报告来掩盖自己,把我们大家被拖下水呢。”审判长在追查谁执笔时,其他被告一齐指向汉娜。在准备验笔迹时,汉娜违心地说:“你们不用请什么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为了开脱罪责,那4个女看守,把所有的罪恶都顺水推舟都推诿到汉娜身上,说她把指挥权攥在手里,笔杆子和喇叭筒都是她。迫于无奈,汉娜心甘情愿地低头就范,表现了担当意识。其实这也是汉娜在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不是文盲”的虚假自尊。

四、自杀行为中的刚性写照

汉娜的自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性格的必然。由于汉娜表现较好,经本人申请,被判终身监禁的汉娜获得提前释放。18年的监禁生活中,汉娜坚韧地学会了读写。她对米夏有着执着的坚信和期盼。虽然十年中她没有接到米夏哪怕只言片语的信件,但几盒录音带却让汉娜燃起强烈的希望,使汉娜压在心底的爱情之火死灰复燃。爱情就是动力,爱情推动她刻苦脱盲,学会写信,尽管信是片纸只字,写了很多。她也盼望米夏回信,遗憾的是,18年间,米夏却一封信也没有回。但她出狱后,在二人见面时“蓝色的连衫裙”的着装,正是她这种期盼心境的写照。然而,悲剧的结局是注定的。

那棵硕大栗树的“栗”字,与离别的“离”字相谐,象征“分离”,“大”字也含有特定寓意,大者,长也。其含义是长久,全句寓意他俩即将永久别离了。

经过18年牢狱之灾,汉娜希望成立温馨的家庭,但是米夏见她白发萧萧,满脸皱纹纵横,冷若冰霜,视同路人。这让汉娜感到寒彻入骨的伤痛。如果两人见面热烈拥抱,告诉汉娜房子和工作都安排好了,自己与妻子已经离婚,愿意重温旧梦,在一起安度晚年,汉娜会感到如愿以偿,不会选择自杀的。如果是一般的妇女,以“好死不如赖活着”为生存理念,也不会选择自杀。个性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一生。像汉娜那样孤标傲世、刚性十足的个性,绝不会向世俗妥协,在世间也无处容身,只有选择自杀,这是汉娜的性格使然,也是汉娜命运的必然。

[1][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M].钱定评,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兰陵笑笑生.梅节重校本.金瓶梅词话[M].香港:香港梦梅馆印行,1617.

[3]英国戴·赫·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饶述一,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陪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4.

(责任编辑:文章)

I106

A

1008—7974(2015)06—0133—03

2015-07-23

张笛,女,辽宁大连人,文学硕士;孙文采,吉林通化人,教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29

猜你喜欢

朗读者文盲汉娜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汉娜的惊喜
明证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