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生命课堂,还学困生做人的尊严

2015-02-13沈国文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交流班级

沈国文

营造生命课堂,还学困生做人的尊严

沈国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今对生命课堂的要求。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然后才有成绩的差异好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尊重、平等的情感去对待每个学生,而不能有所偏见,甚至歧视学困生,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生命;学困生;尊严

“构建有生命的课堂”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所谓“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生命课堂的宗旨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作为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理应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然而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机会、赏识给了优秀生,而对学困生投去的是异样的眼光,扼杀了他们在课堂上生存、发展的机会。这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法规定,而且与营造生命课堂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挑衅。

一、正视个性差异,关注全体学生

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说的便是人的个性差异。而学生的个性差异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所教育的学生必然会出现认知、能力、觉悟和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心理学认为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既受先天、遗传、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后天、环境、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论什么样的学校,也不论是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学困生的存在。作为一个普通教育者,我们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只能尊重这些独特的生命个体,那种置学困生于不顾的念头是可耻的。著名特级教师凌宗伟老师说过“生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内容”。我们要遵循生命陪伴的法则,学会尊重学困生、关爱学困生,让他们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生活。

二、读懂学困生,给他们以机会和尊严

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常常被老师、同学定位在落后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太多的失败使他们(特别是处于较高层次班级的他们)常常感到学习很无聊,情绪低落,话语也不多,进而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丧失自信心和产生自卑感。在课外,可能会经常听见有些学困生抱怨“反正课堂上老师从来不点我,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回答”,“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死了都没人知道”。这些抱怨何尝不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平时课堂教学的真实反映。我们每个教师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每次在课堂上会点到多少学困生,给了他们多少参与课堂双边或多边的活动的机会?每次考试后假如自己所任班级的平均分比别的班级低了零点几分,有几个心中没埋怨过这些学困生,在训话的过程中真的没对学困生说过:我们班级被你们这几个人拉掉了多少分之类的话?!这种教学方法或模式何尝不是对学生生命的另一种摧残。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今对生命课堂的要求。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青年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主动学习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向上的源泉,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然后才有成绩的差异好坏。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尊重、平等的情感去对待每个学生,而不能有所偏见,甚至歧视学困生,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话: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你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做能做的事,回答能回答的问题。尽量把一些“是什么”类的问题即基础题给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多余的人,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还要多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学生慢慢地就会感到自己做的还不差,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尊严。而老师或许会发现在这些不同见解的背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分层教学,给学困生以信心和希望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今也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我想这正是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的至今仍在探索的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能力水平、成绩现状分层,以免造成学生心理和人格上的不对等。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层次性原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进行分层次设计,根据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从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的阶段,来完成不同认识水平和目标。根据苏州市现行的思想品德评价指要,对于学困生要多从识记和理解层面考虑、考查。

在课堂授课中要多设置教学情景,多从具体事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析出知识、析出道理、提升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把一些简单问题带进课堂,让学困生也能通过动动脑筋,在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开发他们的思路,当然要给予学困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询问问题的足够空间,培养其主动质疑和交流的品质。

在设计练习时,“一是要求要低,二是量要少”,要多做基础题多做模仿型题,这样不仅能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往常不交作业的这些学困生,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不交作业?是不是难度大了点,题量多了点呢?

在教学评价上,适当中肯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学困生要采用鼓励性和表扬性评价,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合作学习,扬起学困生学习的风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运用这一学习方式让学困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也感受到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课堂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分组,根据美国国立教育研究所调查认为异质能力混合编组,其教学效果优于同质小组。因此合作学习要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按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同学进行分组。对于学困生来说,在教师面前可能缩头缩脑,但在同学面前就不存在什么压力和自卑感了,他们在活动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别的同学争论,一扫先前无所事事抬不起头来的样子。对于学困生的发言及提出的观点,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要及时鼓励表扬,要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虽然我校没有建立起全校性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教育要回归生命发展的本质,这是教育应有之责。课堂教学理应从学生整体上来促进生命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始终恪守“失败的团队中没有成功的个人;成功的团队中没有失败的个人”的信念,树立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

责任编辑:金锡萍

沈国文,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公共教育部(江苏昆山215300)。

G631

A

1671-2277-(2015)05-0086-02

猜你喜欢

学困生交流班级
如此交流,太暖!
班级“四小怪”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班级英雄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