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角度谈诗词中叠词的英译处理

2015-02-13赵快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叠词许渊冲目的论

赵快乐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121)

汉语特别是在古诗词中叠词的使用有助于表达中音节均匀、形式整洁,感情深切,景物描写真实。关于汉语叠词的英译,研究多以大量的例子来谈翻译技巧,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述诗词中叠词的英译处理问题。

许渊冲认为:“翻译之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提高不同文化,而不是向落后看齐,这样会降低原文化的文化水平。所以,即使当下英语诗歌的主流是免韵,但在翻译中国诗词的时候,也绝不能随随便便把古典诗译成现代派的自由诗。”[1]

一、翻译目的论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译文的预期目的或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一般而言,Skopos这一术语是用来指译文的目的。目的论有三个核心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即“结果决定方法”。它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景和译语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原则。

(2)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所谓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与此同时在译语文化下使用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使译文在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保持语际连贯一致,而译语和原语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从上面可以看出三者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服从于目的原则[2]。

汉语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大量的目的性很强的叠词。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目的论对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为它强调译者要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二、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特点

汉语诗词中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同时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想抒发的情感。汉语中叠词的形式多样。AA型:代代,年年;AABB型:郁郁葱葱;ABAB型:雪白雪白;AAB型:毛毛雨……在古诗词,叠词多以AA型出现,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在英语中,Marant把叠词归入了词缀(affixation)的行列[3]。

三、叠词英译的策略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汉语叠词音节比较自然和谐,组织比较单纯清楚,理解比较容易。”[4]汉译英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具体常见方法归纳如下。

1. 重复翻译

所谓重复翻译就是两个同样的单词来表达汉语的叠词。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第一条原则——目的原则,目的决定方法。如果译者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原文形式上的统一,重复翻译是较好的译法。

(1)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

Green, green spreads the bank-side grass,

Lush, lush grow the garden willows.

Fine, fine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Fair, fair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Bright, bright beams her rouged face,

Soft, soft are her pale-skinned hands.

(2)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Year in year out in the border areas I travel round,

Day after day swords and horses are in my sight.

(3)行行过太行,

迢迢赴延安。

细细问故旧,

星星数鬓斑。

On and on post Taihang we walk,

By and by to Yanan we make our way.

Again and again with old friends we talk,

One by one we count our hairs grey. (许渊冲[5])

汪榕培在“今人译古诗”这篇文章中充分论证了《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方面与一些英文诗歌想通,表现手法也相似,把其译成地道的英文,为英语读者接受是有坚实基础的[6]。以上翻译运用了重复翻译的方法,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完全或尽可能的统一。其中,同一个单词重复出现,自然而恰当的表达了汉语叠词的意思,且读者也不会感到不连贯。

2. 近义词翻译

此方法特点是在表达汉语叠词的时候,不是用同一个英语单词来表现,而是选择两个或多个意思相近的单词来表现以达到表达叠词的效果。英语中少用叠词。文章中往往用不同的单词表达相同的意思以体现文章的层次感和多样性。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从这个角度出发,那往往会选择近义词来体现汉语的叠词。如:

(1)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雨阴淋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The old ghosts weep and cry while the new complain,

The air is load with screech and scream in gloomy rain.(吕叔湘[7,p132])

(2)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Slim and soft are her tender hands,

Click and clack sounds the loom that stands.上述例子在翻译叠词时,运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达。译者分别用“screech and scream”“Slim and soft”“Click and clack”来表达“啾啾”“纤纤”和“札札”,这些翻译和英语的表达特点符合,避免了重复的同时,也体现了原诗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可谓形神兼备。

3. 拟声翻译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拟声词。拟声词是模仿动物或物体发出的声音而创造出来的词语。这使得英语和汉语的拟声词在读音上有相似之处[8]。在翻译中,如能找到相对应的拟声词,会使译文精彩绝妙,并和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保持了一致。如:

(1)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李欣《听董大弹胡荚》)

The fissing spray flies,

Wild deer bay coming down the hall.

(2)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白居易《秦中吟》)

In the Royal City spring is almost over,

Tinkle, tinkle, the coaches and horseman pass.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o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上述翻译中“fissing”“bay”“tinkle”“shower”分别指“沙沙响”“吠声”“叮当声”。这些词把泉水的汩汩声,野鹿的呦呦声,车马的喧闹声,和树叶落地的萧萧声表达得淋漓尽致。

4. 头韵翻译

英语的头韵修辞在古英语诗词中非常常见。如果能运用头韵的翻译,定使译文增色不少。为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国家的阅读习惯这一翻译目的,我们在翻译时尽量例如头韵这种富有英语特色的东西,这样才会有地道的中国古诗词英语译文出现。如: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林语堂译)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9]上面例一中"dim,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和例二中"single,spark,start"等词形成了两个典型的头韵修辞。这种译文既表达了原文作者孤寂的心情,同时又迎合了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

5. 变通翻译

变通翻译指在译语里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词语,需要通过运用与之接近的词语来代替,即“意译”,使译文连贯,不至出现不可译的情况,最后达到翻译的目的。如: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l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林语堂译)

同样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不同的翻译方法和不同的译文。前者在遇到这么多的叠词时,无法找到它们那么多的英语词汇与之对应,译者只有从别处下手,对原文做了变通,即把原文的意义和含义都译出来[10]。虽也表达了意义,但汉语言的音美,意美和型美基本没体现出来。后者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为了迎合英语的习惯而采用头韵的修辞来翻译。简洁,生动,又符合英语习惯。明显看出,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出的译文是不同的。

凄凄去亲爱,

泛泛人烟雾。(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夫校书》)

Sadly I left my dear, beloved friend,

Slowly I drifted into mist and fog no end.(许渊冲[11,p197])

这里的“凄凄”和“泛泛”主要表达诗人忧愁,悲伤的情怀。译者没有过多从形式上去考虑,而是用简简单单的“sadly”“slowly”两个词就把原作者的忧伤情怀表达出来了。

6. 增义翻译

这种译法主要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达原作者的心情或抒发情怀。从这个角度看,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过程,也为了使译文不仅要忠实原文还要高于原文,这样,增译就很重要了。如:

(1)人生代代无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 look alike, old and new.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h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许渊冲[11,p45])

例1中“年年”译为“from year to year”,例2里面的“雨纷纷”译为“drizzling rain”。两个译文既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高于原文的意义。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深,更切的体现自己的感情而对原诗做的较大的调整。

7. 减义翻译

与增义相对,减义翻译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直接对某些信息忽略掉的情况[12]。也许是译者认为没必要译或更直白的说,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漏掉某些信息。如:

(1)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许渊冲[11,p6])

(2)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王维《青溪》)

Weeds float on ripples light,

Reeds mirrored like a screen.(许渊冲[11,p9])

上面两处译文中把原文中的“处处”“漾漾”“澄澄”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根本没有体现。也许是为了押韵或对仗,使原文的信息有部分丢失。这样就出现了上面的译文。

四、结论

从上面的不同翻译策略可以看出,不论译者采取哪种译法,都是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来决定的。有的想要形式上的翻译,有的要达到意义的传达,有的要二者兼顾。这些不同的翻译出发点,决定了译文的风格和不同的译文特色。这就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内容“目的决定方式”。当然译文还要注意连贯和忠实的原则。

[1]杨武能,许钧.漫谈文学翻译主体[A].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66-167.

[2]崔敬林.目的论视角下唐宋词中叠词的翻译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3.

[3]Spencer, Andrew. Morphological Theory[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48-50.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许渊冲,陆佩弦,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泽出版公司,1988.

[6]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如版社,1997:92.

[7]吕叔湘.中诗英译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8]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9]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10]孙芸珏.论《声声慢》叠词翻译中的“美学对等”的再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131.

[1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注[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2]应国丽.汉语叠词的英译及在英文汉译中的运用[J].温州大学学报,2000:36-38.

猜你喜欢

叠词许渊冲目的论
妙用叠词我来说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