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多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5-02-13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张健敏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灰兔小白兔小兔子

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 张健敏

“一课多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 张健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以园为本的幼儿园教师发展策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逐步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模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期待和内部动力,也日益高涨。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幼儿园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它能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引起教师的共鸣,有助于形成研究的共同体。解决问题的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连续性和推进性。以一个问题入手延续或生成的新问题(即“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将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促使教师的实践智慧在一次次的研讨中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园增加了不少青年教师,这些新教师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有较强的研究热情和探索欲望,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技巧,往往把握不住教学现场。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园决定尝试以师带徒的形式,让园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一对一与她们“结对子”,并以教育活动的组织为突破口,从教育目标、教育环节、教育设计到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一课多研”为载体,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以一位新教师组织的小班语言讲述活动“好办法”为例,介绍“一课多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第一次研讨

(一)目的:研讨新教师执教的活动,针对新教师提出的困惑,提出解决的策略;指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诊断问题的成因,探讨解决的方法。

(二)观摩活动:

活动内容:看图讲述“好办法”。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片内容,并大胆地讲述图片内容。

2.能动脑筋想出多种办法。

3.在活动中体验讲述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育挂图一套。

活动过程:

1.情境引入。

教师:秋天到了,葡萄园里的葡萄都成熟了,一串串挂在高高的葡萄架上,真诱人!曾老师看了可想吃了,你们想不想吃啊?还有两只小动物也很想吃,我们来看看是谁。

2.出示挂图,设问引导幼儿讲述。

图1:小白兔和小灰兔在什么地方?它们看见又大又甜的葡萄心里怎么想的?小灰兔可能会对小白兔说什么?小白兔又是怎么回答的?请你们帮助小兔子想个能够摘到葡萄的好办法。

图2和图3:小白兔和小灰兔搬来什么?搭成什么?他们是怎么摘到葡萄的?

图4:小白兔和小灰兔摘到葡萄后干什么了?它们的表情怎么样?

3.教师完整讲述挂图内容。

4.引导幼儿给挂图取名字。

5.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动脑筋。

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兔子吗?为什么?

(三)新教师的课后反思:

第一,整个活动气氛比较沉闷,特别是第一幅图的观察,与预想的有差距,如何调动幼儿的课堂气氛?

第二,组织看图讲述时,图片的出示顺序是否对教学有影响?在设计活动时,本想一幅图一幅图逐一出示,但考虑到第二、第三幅的图片是有联系的,因此采用了第二、第三幅图同时出示的方法。

(四)集体反思与研讨:

教师1:图片先后出示的顺序会直接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如果今天曾老师用逐一出示的方法出示第二、第三幅图,就会出现与第一幅一样地进行一番猜想,幼儿在第一幅图中已经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而第二幅图他们将会受到木板、石头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所以我认为曾老师这样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

教师2:我也同意这种看法,但也不妨试一试,先出示第一幅图,再出示第四幅,让幼儿根据自己想出来的方法编成一个故事。

教师3:教师的提问很重要,今天的活动,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是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原因之一。如第一幅图的问题:“它们(小兔子)看见又大又甜的葡萄心里怎么想的?小灰兔可能会对小白兔说什么?小白兔又是怎么回答的?”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图用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的响应达不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体明确,要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问题上。

教师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她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活动中,教师完整讲述这个环节建议改为幼儿分小组进行讲述,这样能大大提高讲述的面,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讲述的乐趣,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第二次研讨

(一)目的:尝试解决第一研中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设置是否有效,如何调动幼儿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反思、诊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二)观摩活动:

活动内容:看图讲述“好办法”。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片内容,动脑筋想出多种摘葡萄的办法。

2.积极参与讲述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讲述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育挂图一套,每个小组一套小图片。

活动过程:

1.直接引入。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很好看的图片。

2.设问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图片内容。

图1: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它们想干什么?小兔子能摘到葡萄吗?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想一个能够摘到葡萄的好办法。

图2和图3:小白兔和小灰兔想出什么好办法?谁摘到葡萄了?它为什么能摘到?

图4: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它们吃到葡萄后心情怎么样?

3.分小组讲述故事(幼儿每4人一组,要求幼儿轮流讲述故事)。

4.幼儿个别讲述。

5.引导幼儿给图片取名字。

6.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动脑筋。

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兔子吗?为什么?

(三)新教师的课后反思:

第一,这次活动中,我觉得问题提得比较有针对性,指向性比较明确,幼儿与我的互动更为积极,课堂气氛也较活跃。自己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还是挺满意的。

第二,在备课时,我想了好几种的方法(木偶、拉线纸偶等)来吸引幼儿,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老教师都给否定了,她们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图片本身就能吸引幼儿,而且这些教具的适用性不强。

(四)集体反思与研讨:

教师1:今天组织的活动导入直截了当,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如果引入部分运用木偶或拉线纸偶,也许一开始能吸引幼儿,引发幼儿的兴趣,但这种兴奋是表面的,幼儿的兴趣会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很快地消失,因为该教具的使用只在这一瞬间。

教师2: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师幼之间多次进行积极有效地互动,这正是因为教师活动中所设置的问题清晰、明确。如第一幅图的问题:“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它们想干什么?小兔子能摘到葡萄吗?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想一个能够摘到葡萄的好办法。”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快地就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思考和讨论,幼儿纷纷说出各种有效的办法。

教师3:教师运用了分组讲述的方法,效果好。幼儿四人一组进行讲述,不仅提高了讲述的面,同时能促使他们与同伴积极互动,充分发挥了能力强的幼儿的引领作用,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均有较大的发展。

教师4:教师要善于聆听幼儿的需求,解读幼儿的表达,同时还要对他们的表达及时作出反应。活动中,一幼儿说出用石头垫起来,却遭到其他幼儿的反对,说这样不安全。教师回应了一句:“只要注意安全就行了。”幼儿马上又补充了一句,“用刀子切”,但没有得到教师的回应。幼儿年龄小,不懂得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帮助他解读出来:“哦,原来××的意思是找一些扁的石头叠起来,这样既安全又能摘到葡萄。”

教师5:活动的计划性偏强,教师仅关注目标的达成、环节的落实,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没有及时应答。如当帮助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后,幼儿提出要给故事取名字时,教师没能满足幼儿的愿望,此时,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对活动环节进行调整,这样既不影响目标的实现,又能提高活动的效果。

三、研讨后达成的共识

1.教具的选用,要考虑到其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不要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教具。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解读幼儿,关注幼儿的表现及需要,灵活调整互动方式与推进策略,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表达、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关键。

3.每个环节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分层次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展开想象,逐层深入地进行表达。

4.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讲述的乐趣,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一课多研”活动增强了园本教研的研究深度,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将教育活动演绎成了一个个师幼共同成长的故事。通过“一课多研”的形式,能使新教师借助群体智慧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能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尽快地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迅速自我更新,快速地成长为有一定反思能力的教师。同样,“一课多研”活动能促使老教师学会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促使她们主动运用教育理论诠释教育现象,内化教育理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有效地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赵玮)

猜你喜欢

小灰兔小白兔小兔子
小灰兔造笑料
戴草帽的小灰兔
小白兔和小灰兔
小白兔
可爱的小灰兔
小兔子的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