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践启示*

2015-02-13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幼儿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 英

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践启示*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 英

*本文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研究”(课题编号:2011-YB-1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认识仍然不到位,甚至还有所偏颇,存在着幼儿“被游戏”、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不符、游戏情境与音乐的内在切合度不够等各种形式化与低效化的问题。[1]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精神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

快乐是游戏的生命,也是游戏化音乐教育活动吸引幼儿的原动力。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证明,幼儿热衷于追求与音乐共同游戏的快乐。究竟游戏化的音乐活动能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快乐?怎样才能让幼儿乐此不疲,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快乐成长的目的?对于这些问题,参照众多学者对游戏、音乐游戏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我们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音乐学等视角追溯游戏化音乐教育吸引儿童的原动力,以期多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由此带来的实践启示。

一、从生物学的视角:快乐源于幼儿追逐享乐的本能需求

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直接影响下,许多学者把游戏看成儿童生物本能的一种活动,是发泄过剩的能量或者恢复、补充能量的活动。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力量来源于人格中“本我”中的“唯乐原则”。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则从生命的本能与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宣泄,是由无目的的本能冲动带来生理机能的快乐和精神快感,是人类追求自由意志和美的内在动力,这些和音乐是相通的。[2]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游戏主要源于儿童追逐享乐的本能需求。

从生物学的视角追溯游戏化音乐教育吸引儿童的原动力,主要就是儿童生理、安全等本能需要获得满足的快感,这是儿童作为一个生物人对快乐的本能需求。快乐是游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因为儿童的游戏精神首先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生命精神。[3]

因此,在设计与组织游戏化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并高度重视幼儿追求生物学意义上的享乐这一先天性的游戏动力因素,顺应这一天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能够随乐而动,满足幼儿好动的需要,引导幼儿充沛的精力与能量能够以合理、舒适的方式得以宣泄;音乐中的动作、游戏要求等应符合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音乐的节奏、速度等要适宜,音乐与动作、游戏的配合要让幼儿保持舒适;整个活动的节律要适度,动静交替,张弛有度,符合幼儿生命节律与身心发展水平;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安全而舒适的活动环境等。教师应让游戏化的音乐活动能契合幼儿生物学快乐本能的原点,使得这一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需要。

二、从心理学的视角:快乐源于幼儿对“幸福感”的心灵追求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基础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张陆,佐斌,2007); Warterman将幸福分为两类——享乐主义的幸福与个人表现的幸福,后者是指个人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活动中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达到的快乐体验(Warterman, 1993);Ryff和Siger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和满意,而还应包括“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而达到的完美体验”,这就是“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包括自主、环境掌握、个人成长、积极人际关系、生活目的、自我接受6个维度(Ryff&Keyes,1995;Ryff&Siger,1998)。

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游戏化音乐教育吸引幼儿的心理动力主要源自于幼儿对自身心灵追求“幸福”需要的满足,以及主动向自身心灵提供滋养和自我完善努力后所获得的满足。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力量增长的体验。”[4]所以,在设计与组织游戏化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并高度重视“心理幸福感”的这一心理性的动力因素,为幼儿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而达到完美体验的活动。

首先,活动内容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要为让幼儿提供“跳一跳”能够完成的任务,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就能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游戏奖赏”,从而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幸福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尽量提供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自主布置游戏环境,自主调控游戏进行的速度与进程,让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教育活动中收获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带来的满足与幸福。

其次,游戏化音乐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机会,引导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密切合作与互动,让幼儿感受到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如在闽南民间舞蹈“车鼓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让男孩子扮演车鼓公,女孩子扮演车鼓婆,“车鼓公”们尝试用各种创造性的幽默搞笑动作和表情来逗“车鼓婆”开心,幼儿在合作与互动中感受到游戏化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并从中发展了解决人际纠纷的能力。

再次,音乐教育游戏化还应体现在游戏精神上。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超功利、创造、平等的精神。幼儿进行音乐艺术活动时,其精神状态应是自在自由并且充满审美的幻想与创造的愉悦感。教师应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气氛,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大胆、自信地活动。自由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精神,是幼儿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教育活动中适度“留白”,鼓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驰骋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并让幼儿在宽松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怀着愉悦的心情,与音乐进行交流与对话。同时,在音乐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饱含激情,不断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就感。的确,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依赖于他的享乐体验,享乐包含了发展,发展也意味着享乐,二者在幼儿游戏中得到最密切的统一。[5]

三、从社会学的视角:快乐源于社会的价值认同与行为合范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享乐不应被理解为纵欲。纵欲是单一需要的极端发展而造成的需要失衡状态,享乐却是要体现一种整体需要的完善。[6]游戏化音乐教育活动属于规则性的游戏活动,其中的规则是游戏角色责任与义务的体现,也隐喻着幼儿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与责任担当。幼儿虽小,但已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只有习得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认同的价值与行为规范,才能真正获得属于“社会人”特有的快乐。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活动的很多动作与题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其中蕴含着许多规则,这些规则必须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幼儿从中获得社会规范意识以及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首先,教师需要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进行判断与筛选。例如,游戏化音乐活动“神秘岛之旅”,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随乐创编自然界各种花朵盛开的动作、采摘水果并相互分享等动作;游戏化音乐活动“愚公移山”中,教师引导幼儿在熟悉中国传统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基础上,随乐做挖山、凿石头、运土块等游戏,帮助愚公爷爷把山移除。这些游戏都向幼儿传递了社会崇尚的价值观,如热爱自然、尊重他人、爱护动物、团结互助、勤劳善良、乐观面对困难等。

其次,教师需要在活动中进行价值赋予。如小班游戏化亲子音乐活动“爸爸去哪儿”,活动主题是爸爸带着宝贝们到森林里玩,随乐开小汽车,感受音乐的连贯与停顿。为了预防小班幼儿一玩起来就顾及不到倾听音乐,教师赋予了一个游戏规则:“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松鼠、小白兔、小花鹿,他们喜欢在森林里跳来跳去,小朋友开车的时候能不能别把它们撞了?认真听音乐,音乐会提醒大家可爱的小动物什么时候跳出来,小动物跳出来时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撞伤它们呢? (马上停车。)”这个外加赋予的游戏规则不仅能很好地帮助幼儿认真感受与倾听音乐,还符合社会所认同与倡导的热爱小动物、遵守规则的价值与行为规范,对幼儿的社会性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再次,教师可对一些活动内容进行价值改造。对于一些经典的传统题材,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引导幼儿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如创意音乐戏剧游戏“三只小猪”取材于同名的经典童话故事,该故事里狼要吃小猪、小猪把狼烫死等情节宣扬了狼与猪之间的生死矛盾,与幼儿早期生物之间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启蒙教育有一定的冲突。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小野狼其实不是想要吃小猪的,它只是很孤独,想和小猪们交朋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经过想象,将故事改造为:小野狼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太孤独,想邀请邻居三只小猪一起过生日,可小猪们不愿意和它在一起。结果,小野狼不小心打个哈欠把稻草屋吹倒了,跺个脚就把木头房搞散架了。三只小猪听了小野狼的解释,又从石头房子里看到小野狼帮助它们把房子重新盖好后,就愿意和它交朋友。在这一改造后的创意戏剧游戏活动中,幼儿获得了和谐共处、互助友好、平等对话等价值观的启蒙与陶冶。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化音乐教育过程中,获得心灵的丰富与充实,激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达到铃木先生在《爱的才能启发》一书中说的,“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开始,再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四、从音乐学的视角:快乐源于幼儿与美好音乐共同游戏的审美愉悦

游戏化音乐活动本质上属于音乐审美活动,而“音乐美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组合之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他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偶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7]可见,具有音乐美的音乐能够带给听者审美愉悦。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幼儿追求美的天性,审美愉悦是吸引幼儿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动力,美好音乐与趣味游戏的有机融合能让幼儿获得音乐美感与游戏快感的双重享受。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幼儿从游戏化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首先,要选择富有音乐美感与童稚童趣的音乐作品。音乐美学研究的是审美关系中的音乐与人。第一,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必须符合有序性、丰富性与可感性这三个音乐美的指标;[8]第二,为幼儿选择的音乐还应富有童稚童趣,应形象鲜明、简单有趣,符合幼儿的感知能力与生活经验,容易被幼儿理解与乐于接受。

其次,要善于赋予游戏以音乐的魔力。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不仅可以给听者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还能深入人的灵魂深处,具有连接动作和心灵的桥梁作用。好的音乐能够让游戏变得更加神奇,充满美感与神秘感,增强紧张感与挑战性,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与发现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引领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审美感动。如传统的“照镜子”模仿游戏与“锤子剪刀布”猜拳输赢游戏,音乐《库齐齐》的加入给游戏增添了多姿的色彩。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做一对一的照镜子模仿游戏,一个幼儿自主创编个性化的动作,另一幼儿认真地观察、模仿;等到音乐进行到某一特别音响时,幼儿开始进行“锤子剪刀布”,赢的幼儿随乐举臂庆祝,输的幼儿随乐给自己加油鼓劲。音乐重复,游戏重新开始……在一次次的随乐游戏中,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共同随乐游戏的快乐,享受到游戏化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再次,要善于赋予音乐以游戏的生命。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只有赋予音乐以游戏的生命,才能让抽象的音乐变得鲜活具体、可触可感。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游戏性的情境,引导幼儿随乐进入其中,身临其境;或是运用故事、儿歌、动作、图画等方式,为幼儿搭建音乐与游戏之间的桥梁,自然、直接地将音乐诉诸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有趣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使幼儿得到充分的音乐滋养,在想象力激扬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并掌握其中蕴含的音乐知识技能。

综上所述,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音乐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每个幼儿所需要的;而游戏又与幼儿形影不离,是幼儿探索与认知世界的主要手段,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音乐、游戏、幼儿三者就这样因快乐而密不可分,游戏化不可避免地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成为当前幼儿园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着力追求的方向。游戏化的音乐教育追求的是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快乐成长”的主旨,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所以,音乐教育游戏应该成为:通过教幼儿如何和同伴一起玩音乐,既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又体验到与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乐趣,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信念与能力得到挑战和发展。[9]

参考文献

[1]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华爱华.幼儿游戏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黄进.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游戏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莫文.生存型、发展型、超越型主观幸福感测评根据的研制与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7]汉斯利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8]宋瑾.什么“音乐”的“美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

[9]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吴梅香)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