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高等教育体制对比及反思

2015-02-13

英语教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体制英国

付 颖

作者信息:430000,湖北武汉,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中国的教育历史十分悠久,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虽然逐步趋于完善,但一直以来都未有高等学府跻身于世界名校前50强之列。而英国,作为西方教育的代表,尤其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榜样院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远赴重洋,到当地留学,完成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业。英国拥有众多的知名学府,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一向以科学、严谨而闻名。这些都与其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密不可分。笔者通过对比分析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来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中英两国高等教育的对比

(一)教学侧重点的对比

中国和英国的教育侧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别。英国的高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英国高校中,考试很少,但是学生必须完成课程作业、课程展示、课程论文等大量任务,而这些任务能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通常情况下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思考、推理、得出结论,只要能说服自己和听众,有理有据就可以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希望能以此种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黄福涛 2003)。

英国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完善,注重与时俱进,而在中国的很多高校中,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在学校给学生指定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并非学科前沿知识。在英国,很多高校没有指定固定的教学用书,取而代之的是大学图书馆里众多的相关专业书籍,有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必读书目,这些要求阅读的书目都是最具专业代表性或讲授学科前沿知识的书籍,有的教师则并不要求具体的必读书目,而是布置课程论文以间接地要求学生学会自行查找资料、阅读专业书籍。图书馆里的海量图书成了可供自由选择的教材。这些做法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二)分数、成绩评定的对比

在中国高校中,教学过程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成绩评定一般都是以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依据。英国同样是考试大国,考试制度和中国同样严格。但英国考试题目相对灵活,并且侧重于开放式的主观题型,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英国大学反对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学生平时的科研水平、实践表现、科研成果和考试成绩各占50%。此外,考试的答案也相当具有灵活性,绝不存在国内考试的“得分点”。教师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而更注重试题的科学性、灵活性、开创性,只要学生的解答言之成理、具有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就都会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

(三)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的对比

英国高校教育体制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专业为导向。英国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或保证学生大学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方面,都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不能设置毫无实用意义的课程或专业。高校的管理者深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该校的发展前景。例如:伦敦大学近年来在英国高校综合排名的名次中有所上升,就是因其逐年攀高的就业率(朱敬梅 2005)。而中国高校的课程多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关系,专业设置不合理。

英国高校的教师注重专、精,而不是泛。中国高校的教师则更加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繁多,而在精、深方面有所欠缺。英国高校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够在职业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做好、做精,而不是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只略懂皮毛。因此,强化课程学习的深度和难度是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实践活动的对比

英国的高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校外实习,并修满一定的学分才可以毕业;而中国的高校以前在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要求不高,尤其是对文科类的学生几乎没有相关的实践要求。但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高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很多高校也开始将对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纳入到必修学分之列。

(五)质量监督体系的对比

英国高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如果家长对教师或评价考核体系不满意,或对课程内容及设置有异议,他们有权要求校方进行调研,并提交能说服他们的调研报告。例如:如果某家长对某教师在教学或品德方面提出质疑,经校方调查情况属实,那么调查结果将直接反馈给该教师,该教师有权申诉,但若不能在5次之内申诉完成自辩就必须辞职,且不能对学生和家长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若情况不属实,校工会有权维护和保障该教师的合法权益,甚至诉诸法律。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反思

纵观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难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国,高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英国教育着眼于“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开发,而中国教育重在对“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培养。这些差异主要由两国的文化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和借鉴。通过反思两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差异,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建议:

(一)改变教育理念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体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诸多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作为最高管理者和政策制订者,政府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主体和客体的地位,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或建议。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应当在去行政化道路上迈开步伐,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给教师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积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意识,从统治者、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转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例如:对于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教研项目等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于教师的量化考核方面,不应完全照搬条条框框的章程办事,而应从实际出发,人性化地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教育体制

作为统筹规划者,政府应当反思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现状,分析、借鉴西方国家的高校教育体制,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尽力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同时注意与时俱进,将其不断修改、完善。

三、总结

总体来说,中国高校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严进宽出”;而英国的高校注重综合培养,以自主选择式的能力教育为主,高校教育“宽进严出”。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传统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中国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扎实,但是英国的教育体制却令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基础不扎实是英国学生的普遍特点。当然,英国既严谨又灵活的教育体制也值得我国借鉴。两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创新和创造力,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过度重视学术氛围,往往实践部分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的匮乏,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却恰恰相反。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发展、完善。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体制英国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苏联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