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2015-02-13王猛

英语教师 2015年2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译本译者

王猛

专题·翻译

浅谈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王猛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翻译界的关注重点逐渐发生了改变,从重视译文主体性到重视译者主体性,从重视译文成品到重视翻译过程。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开始将认知学引入翻译,通过认知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来研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主要从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方面研究了林戊荪版《孙子兵法》译作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翻译;孙子兵法

一、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过程,既是语言的交流,又是情感的交流。翻译的主体是人,人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翻译主体有其自身的语言特色,所以才会出现译文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和源泉。自1905年第一本英文译本问世以来,已经有十几种不同的英译本。由于《孙子兵法》的原文深奥难懂,加之译者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译本也就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特点。

二、译者主体性在《孙子兵法》译本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

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在哲学层面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是主体的基本能力,是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具体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地位和特性。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人在与万物的关系中作为主体而存在(Giles,L 1910)。

译者的地位在翻译学的研究历史当中长期被忽视。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被置于边缘化地位。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跃进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从此,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

(二)林戊荪版《孙子兵法》译本

林戊荪,我国著名翻译家,著名中译外翻译家,高级翻译,中译外领军人物之一。曾留学印度和美国,是跨文化研究的专家,曾获我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跨国际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及其文化。

林戊荪的翻译作品绝大多数为中译英作品,其最著名的翻译作品应属《孙子兵法》的译本。《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经典的军事著作之一,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林戊荪正是认识到《孙子兵法》的英译本甚少,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他将《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版(Nida& Eugene A 2001)。与此同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也使得他深刻地认识到《孙子兵法》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孙子兵法》中所体现的超越春秋时代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它所代表的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和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值得世人了解和学习。

(三)译者主体性在《孙子兵法》译本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多个方面,例如翻译文本的选择、策略的选择等方面。翻译中需要有明确的译文创造的立场,这种立场是指翻译者在创造翻译译本之前综合各种因素所做的基本选择和出发点(Newmark&Peter 2006)。这种基本的选择包括:如何处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如何处理原语与译入语的关系等。这种立场决定了译者的出发点、基本策略和具体操作步骤,对译本的结果和目的影响极大。

译文创造的立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上述的基本选择受制于原作文本的客观存在,受译者对翻译的价值、作用或目的等认识,以及译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政治制度、文学氛围和翻译思潮。译者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做出特定的选择(高殿芳1995)。

1.译本的选择

林戊荪之所以选择《孙子兵法》作为翻译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他代表国家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想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扩大经典《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促进文化的发扬和融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曾经历过战争,对于军事经典《孙子兵法》有独特的感情,深知《孙子兵法》的权威性(胡庚申2004)。林译本首现于2007年,当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主题,世界人民渴望着和平,期盼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而现代战争的概念已经不是暴力、冷兵器的代名词,全人类都在为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出现而努力。对于那些难以避免的战争和冲突而言,我们需要找到和平或者类似和平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军事著作的经典,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中国人需要它,外国人也需要它,这也促成《孙子兵法》成为了中外军事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这句的翻译来看,就足以体会到林对于战争在国家的重要地位的见解。林戊荪的译文是:“War is question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the road to survivalor ruin.Hence,it isa subject which calls for carefulstudy.”

vital importance,life,death,survival,ruin这些词汇都有足够的分量,足可见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重大影响,以此来警告好战者和国家首领,慎重开战,珍爱和平。

2.翻译策略的选择

《孙子兵法》成书于战国时代,其文字晦涩难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要尽量考虑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要以发展的方法、灵活的思路进行翻译工作(林戊荪1999)。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战争的解读分为五个方面。对于这五个方面,林戊荪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方法,不仅有英文的翻译,还有汉语拼音和汉字的注释,这对于外国人,尤其是对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使读者在了解《孙子兵法》的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类似“道”“天”“地”等词汇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特殊社会意义。

三、结论

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交流过程,而译者作为桥梁,其作用至关重要。译者既需要熟悉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译文读者的阅读接受能力,又要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翻译特色和风格,可以说译者在翻译中起着主体作用。这就要求译者要在充分考虑译文原文、译文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的接受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翻译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对译文原文负责,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

引用文献

高殿芳.1995.孙子兵法·在海外[J].21世纪,(1):33-35.

胡庚申.2004.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3):7-12.

林戊荪.1999.大中华文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

Giles,L.1910.(trans.)Sun Tzu on The Art of War [M].London:Luzac and Company.

Newmark,Peter.2006.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Nida,Eugene A.2001.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者信息:136000,吉林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译本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孙子兵法》组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