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2015-02-13汤小宾吴翠萍菅晓菲张忆涵

关键词:安徽师范大学监护人服务体系

汤小宾,吴翠萍,菅晓菲,张忆涵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教育学】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汤小宾1,吴翠萍2,菅晓菲2,张忆涵2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民工潮”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课题。基于以岳西县方边希望小学为中心的调查发现,为力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多元社会网络支持的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社会支持网络最大功效,需要从依托政府主导、学校服务、社会多方参与支持,借助社工模式、创新社会支持方式等多方面建构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教育服务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7月的统计,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约有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其中0~5岁的学龄前儿童人数最多,达2 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此外6~11岁的留守儿童比例也不低,有32%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这个年龄段。[1]

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更是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贯穿其中,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下,我们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作为指导,以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助人技巧与优势,构建多元社会支持网络的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为创新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2014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10余名学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方边希望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以该小学学生为对象开展了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庭教育角色扮演缺失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大多比较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留守儿童监护人只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诸如好好学习方面的口头教育,很少能够真正扮演好应有的教育角色。这主要因为:

(1)文化水平有限,学习辅导无能无力。留守儿童父母受地域空间限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多为电话叮嘱好好学习,难以提供实质性的辅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为妇女和老人,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辅导。而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的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访谈中,一位余姓监护人(女,57岁)表示,孩子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孩子的学习主要靠学校老师的帮助,自己只能帮他们洗衣做饭,有时候会强行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不能辅导作业。

(2)经济水平有限,教育保障不尽如人意。留守儿童尚未成年,由于经济水平限制以及农村各方面服务系统局限,大多留守儿童基本的温饱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难以有更多的教育保障。监护人将有限的经济收入更多地用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教育的投入较少。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留守儿童来自家庭的支持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辅导以及教育保障方面。家长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能够立足社会出人头地。但许多家长花了不少的精力与财力却收效甚微,有教育不成功的忧虑和失落。要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在留守儿童监护人方面仍需做出许多努力。

2.学校教育培养能力不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2]学校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方面应当担负起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校教育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基础设施不完善。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的学校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相比城市,农村的校舍规模、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有欠缺。如方边希望小学,共有学生人数150人,分布在6个年级5个教学班。学校有9名教师和3间办公室。总体来看,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师资力量较弱。由于客观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局限,留守儿童的视野受到影响。

访谈中,该校一位老师表示,学校在图书方面较欠缺,难以满足孩子们课外读书的需求,并且他们对手工艺品等新鲜的东西和高新科技非常感兴趣,每次有志愿者来讲解相关的课程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都会非常高。

(2)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不够。调查得出,95%的教师为留守儿童开展课外辅导,81%的教师会不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还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说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比较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会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学习状况。但只有9%的教师表示会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通过访谈也发现,学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此外,也没有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没有对问题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未能真正发挥教育辅导功能。由于教师特殊的身份,以及其渊博的知识,很容易被留守儿童看得很神圣,教师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调查学校的教师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在学习和基本生活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大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短期的帮助上,对于家访以及为他们寻求社会帮助有些力不从心。

3.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资金和资源的提供,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仍然是有限的。

(1)地方政府政策缺乏。虽然中央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度日益提升,但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偏差或不足。大部分村民感受不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政府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2)经济支持力度不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政府有针对贫困家庭的补助,但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助,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各个家庭,政府对教育的经济支持都是乏力的。本次调研所在的学校只有4间学生宿舍,宿舍内上下床,每个床铺睡两个孩子,10平米的空间大概住16个孩子。这样的学习居住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4.社会教育关注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提高,相关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帮助也不断增加,但这一支持系统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

(1)非营利组织扶植的零散性、非针对性。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为体,为留守儿童提供较为专业的教育帮助和支持,但是目前来看,只有很少的非营利组织参加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中来,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辅导方面。

(2)爱心人士捐助的短期性、盲目性。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小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专项帮助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战略服务规划,而多为没有计划性的短期服务。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组织及个人为留守儿童募捐的书籍许多都是不符合留守儿童需求的。

二、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家长应当转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外出务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目的往往并没有确实有效地实现,而且在长期的亲子分离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其身心不能健康地发展。所以家长和监护人应当重视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尽量减少外出务工的时间,重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如果长期在外务工的话,也应尽量通过QQ视频、微信等新型的交互媒体与孩子进行沟通。改变时间上的冲突、空间上的距离以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缺憾,使得家长和监护人能够在消耗较少精力且付出较少费用的前提下长期稳定地和孩子进行交流。

2.学校和教师应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留守儿童在碰到问题和困惑时更加依赖老师,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自己解答和帮助。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当增强责任意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教育培养方案,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下载,组织学生观看,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相关课程,让留守儿童有意识地倾诉自己的问题,并为他们解答心中的困惑,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此外,学校还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3.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力度,给予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政府还应优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条例,确保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至于因为缺乏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而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

最后,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留守儿童支持网络的建设,尝试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网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社会帮扶模式

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联系或者关系网络都对个体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支持作用,重要的是对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3]所以,社会组织也应该利用新型的网络媒体,扩大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渠道,从而形成强而有力的信息反馈机制。

此外,社会支持网也应该利用网络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大军中来,利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协助其他社会支持网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和相关评估。例如,成立社会工作小组,通过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行为矫正训练等方法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障碍或者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冯自变】

2015-05-10

汤小宾(1985-),男,江西浮梁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吴翠萍(1981-),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G12013)

1672-2035(2015)05-0112-03

G526.5

A

猜你喜欢

安徽师范大学监护人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总目次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征稿启事
Hemingway’s Marriage in Cat in the Rain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