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综述

2015-02-13石舒雅李洪翔

关键词:团体老年人研究

石舒雅,李洪翔

(1.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社会学】

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综述

石舒雅1,李洪翔2

(1.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孤独感问题备受关注。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并且加以梳理总结,结果发现,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包括身体健康、家庭情况、个人情况以及心理四点;二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亲子支持与孝顺期待、人际交往与兴趣爱好三点。老年人的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心理治疗来干预,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辅导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照护体系和推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来促使老年人孤独感水平的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也是随着老龄化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对如何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促进积极老龄化进程,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有重大意义。

老年人; 孤独感;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在201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了2.93%;65岁及以上的达到了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了1.91%。[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其中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又备受关注。

在医学领域,“孤独”这个概念用于表示个体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功能障碍。心理学家借此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表示孤独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和体验。不同学者对孤独感有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Rook对孤独感的概念的界定在国外临床界就比较受到认可。他认为,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孤独感是个体在被他人疏远、误解或者拒绝的时候,或者在缺少感情亲密和人际融合的活动的时候,抑或在缺乏亲密同伴的时候,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或者感受,并且处于不同人际关系或者情境中都有可能成为孤独感产生的导火线。国内学者中,以朱智贤和黄希庭为主要代表。朱智贤把孤独和孤独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孤独相当于独处,是一种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是主观知觉和社会隔离的;而他定义的孤独感与大多数心理学家定义的孤独相类似,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者特殊环境中而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而又不愉快的情感。黄希庭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感受,它是由于人渴望而无法获得满足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国外对孤独感的系统研究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2003年起,才有少数学者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发现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内在因素

1.身体健康

在Savikko的研究中,共有6 786名芬兰老年人参与调查,其中有孤独体验的占39%,而因为健康状况、功能障碍以及疾病的占到5%。[2]Jorunn Drageset的研究表明,之所以老年人的孤独感会受到日常活动的影响,是因为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影响了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最后导致孤独体验。[3]国内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从而过多地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把精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消极体验,而不去与外界交流,因此人际活动慢慢减少,这也是孤独产生的原因之一。[4]

2.家庭情况

配偶:夫妻两人携手度过大半辈子,如果一方去世会给另一方造成重大的打击,有可能一蹶不振,加之年纪的增长而生活愈发困难,更容易对生活失去兴趣而导致孤独感产生。Pearl A.Dykstra 和Jenny de Jong Gierveld在研究中对4 494名不同年龄层次的荷兰老年人(55~89岁)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他们在孤独感上也有较大差异,已婚、未婚、离婚、再婚以及丧偶的老年人,他们的孤独感也不同。[5]冯晓黎等人认为,配偶对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十分重要,配偶的存在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而无配偶的老年人由于缺少相互扶持的伴侣,在困难的时候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可能是导致孤独感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6]

家庭规模: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原来“子孙满堂,儿女绕膝”的家庭逐渐离我们远去,更多的是“4+2+1”的家庭模式,而子女由于个人发展等原因长时间在外使得老年人与子女的交流减少,造成老年人孤独感日益增加。De Jong Gierveld和Tesch-Römer认为,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多数家庭都变成了核心家庭,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也大大减少,这使得老年人孤独感上升。[7]

3.个人情况

学历:国内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一个因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孤独感也随之下降。[4]这是因为:一是知识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能够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积极的环境之下,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二是他们拥有一些心理学知识,在遇到情绪低落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走进“死胡同”。如此看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看待问题过于死板则会产生更多的消极体验,所以孤独感也随之加重。

居住地:王平等人认为,老年人的居住地与孤独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居住在敬老院的老年人的孤独感高于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老年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的孤独感为三者最低。[6]这是因为在敬老院中物质条件虽然不存在问题,但是精神生活并不丰富。由于我国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太少,所以只能照顾到生活层面而无法顾及其精神生活。很多老人行动不便,缺乏活动,不爱与他人交流,加上进入敬老院后不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无法适应,导致孤独感增加。而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子女和社会,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

性别: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老年男性的孤独感高于老年女性。[4]这是因为比起男性,女性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体验。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严父慈母”有关,老年男性更加注意自己在子女心中的权威性而导致不愿意与子女分享自己的情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但闫志明等人却指出,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孤独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8],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产生差异的结果的研究时间较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不断发展,男女社会地位逐渐平等,“严父慈母”的形象也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男女孤独感的差异也逐渐缩小。二是与调查的区域有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受“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在孤独感上会存在一定性别差异,然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并不明显。

年龄:梁秋霞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孤独感,研究结果得出“年轻”老年人(60~69岁)在UCLA得分上远远低于高龄组的老年人(80岁以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也在呈上升趋势。[9]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老化,人际交往逐渐减少,并且子女年纪逐渐增大,很少能够照顾到老人,所以老年人的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加重。

信仰:老年人有宗教信仰就会有精神寄托,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心中的苦闷就会有地方诉说,对待生活也会充满感恩的心,同时,共同的宗教信仰会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大家会有强烈的归属感,满足了大家归属与爱的需要,从而会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然而陈妍伶等人的研究得出,有无宗教信仰并不会影响老年人孤独感。[10]可能是由于中国国内宗教团体较少,并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宗教并不能在本质上给老年人带来归属感和安慰,所以也就不能减轻其孤独感。

4.心理方面

认知功能:国外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其孤独感有关。在L Boss研究中,对2000年1月到2013年7月的有关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认知功能,尤其是一般认知能力智商、加工速度、即时回忆、延迟回忆等与老年人孤独感有关。[11]认知功能越低,老年人的孤独感越高。

人格特征:Peplau和Perlman认为,拥有外向、低期望和低要求的人格特点的人的孤独感较低。Joseph P.Stokes指出,孤独感与外倾性和神经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随着外倾性的提高,孤独感也逐渐降低,而随着神经质的增加,孤独感也逐渐增强。

应对方式:国内有学者对280名老人的孤独感和应对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4]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次数较多的老年人孤独感低。有些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采取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抱怨、酗酒、抽烟等方式,这会增加他们的孤独体验;而多采取交流沟通、积极参加活动则会降低孤独感体验。

(二)外在因素

1.社会因素

Jenny de Jong Gierveld和Clemens Tesch-Römer对东欧西欧的老年人的孤独感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东欧的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高于西欧老年人。[7]主要考虑两个水平,一个是社会机制水平,包括社会福利、人口结构以及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共同作用于个人社会期望;另一个是个体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和个人社会期望共同作用下影响到个体的孤独感高低。

2.亲子支持与孝顺期待

申继亮等人对288名老年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有关。孤独感体验较多的老年人接受子女的支持行为较少,心理状态也较差;孤独感体验较少的老年人对子女孝顺期待的水平较低。即老年人的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呈负相关,与孝顺期待呈正相关。[12]原因可能是在老年人和子女的相处过程中,子女感受到老年人对自己的孝顺期待,从而更加关心老年人,使老年人体验到亲情的温暖,所以孤独感较低。

3.人际交往与兴趣爱好

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人际交往大大减少,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导致心理上的冲击增强。人际交往的增加不仅使老年人能够结交更多朋友,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孤独体验,增强幸福感。另外,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减少孤独体验[13]。国外学者对83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养宠物爱好的老年人的孤独数量比没有此爱好的老年人的孤独数量要低36%,饲养宠物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使老年人的幸福感体验有所增强。[14]

二、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国外学者Young提出了一套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孤独症的模式,共有六个阶段:(1)克服独处时的焦虑与悲哀;(2)尝试结交新的朋友;(3)与值得信赖的朋友进行自我袒露;(4)与伙伴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5)与伙伴发展成相互依恋的关系;(6)维持长期的友情关系。这一模式可以使治疗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方式,从而帮助治疗者减少消极的孤独体验,达到治疗的目的。Peplau和Perlman提出的干预措施有:(1)改变个体的现实人际关系;(2)调整个体的社交期望水平;(3)让孤独者正视自己的孤独体验,改变不良应对方式。他们更加重视患者从自身发现问题,即“助人自助”。可以通过对归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自我的认知方式。Murphy和Kupshik提出,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交技能训练等常见的方法来改善孤独者的认知方式,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团体辅导的干预治疗

用团体辅导来干预老年人的孤独感,国内外都已有先例。Routasalo P E的研究得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国内有学者对老年人实施了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中抽取30名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其中15人为实验组,对其实施五次团体辅导的干预治疗;15人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证明,团体辅导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参与团体辅导后的老年人的孤独感比参与之前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水平存在差异。[6]

团体回忆治疗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可用来对老年人孤独感进行干预。虽然国内尚无利用团体回忆治疗干预孤独感的先例,但是用这一方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15]团体回忆治疗是在团体活动或者团体环境中进行,以口头回忆或者无声回忆的方式对过往快乐或者不快乐事件进行回忆。[16]通常以8~12人为活动小组,这样的团体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回忆往事使大家产生共鸣,能够更好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产生归属感以及凝聚力,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以此减轻其不愉快的体验。如果把这一干预方式用于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之中,相信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

1.建立健全的照护体系

很多西方国家通过长达十年的建设,建立了健全的照护保险制度,这对我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个人遵循了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政府有义务为其老年生活提供制度上的帮助和保障,照护体系的发展也可以弱化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进而减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从而达到减轻老年人孤独感的目的。[1]

2.推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可以工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刚刚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精力上都可以做一些事情。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帮助一些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或者高龄的老人,这样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帮助了他人,也减轻了自己的孤独感。如此循环,在自己到高龄阶段,也会有“年轻”老年人为自己提供帮助,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推动社会循序渐进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老年人孤独感是随着老龄化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老年人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对如何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促进积极老龄化进程,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有重大意义。

[1]李建民,杜鹏,桂世勋,等.新时期的老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J].人口研究,2011(4).

[2] N Savikk o, P R S.Tilvis.Predictors and subjective causes of loneliness in an aged population[J].A 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05(4) .

[3] Jorunn Drageset.The importance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socialcontact for loneliness: a survey among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J].Scand J Caring Sci,2004(18).

[4] 郭娓娓,王有智.城市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9).

[5] Dykstra P A,de Jong Gierveld J.Gender and marital-history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 among Dutch older adults[J].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La revue canadienne du vieillissement,2004(2).

[6]王平,吉峰,崔玉玲,等.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9).

[7]Gierveld J D J,Tesch-Römer C.Loneliness in old ag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an societi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2012(4).

[8] 闫志民,李丹,赵宇晗,等.日益孤独的中国老年人: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4 (7).

[9] 梁秋霞,李艳怡,杨思慧,等.农村老年人孤独感与生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9).

[10]陈妍伶,陈红,李芸,等.地震后板房社区老年人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

[11]L B.Lonelines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older adult: 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15.

[12]申继亮,周丽清,佟雁,等.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13]陈爱国,殷恒婵,颜军.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0(1).

[14]Stanley I H,Conwell Y,Orden C B K A V.Pet ownership may attenuate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 primary care patients who live alone[J].Aging Ment Health,2014(3).

[15]冯辉,高婧,袁群,等.团体回忆治疗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4).

[16]Shu-Yuan Chao,Hsing-Yuan Liu,Chiu-Yen Wu,etal.The effects of group reminiscence therapy on depression,self esteem,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J].Nursing Research,2006(1).

【责任编辑 冯自变】

2015-04-10

石舒雅(1992-),女,安徽滁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李洪翔(1991-),男,福建龙岩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5)05-0048-04

C913.6;B844.4

A

猜你喜欢

团体老年人研究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