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15-02-01

外语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连贯隐喻语篇

孙 岚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1 引言

Lakoff和Johnson(1980)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Lakoff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它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胡壮麟 2004:71)。总括起来,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生活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2)隐喻在本质上都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它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3)隐喻有系统: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会产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我们的语言和思维;(4)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5)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projection)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一个隐喻映射一旦建立起来,并为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真实生活之上,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使用。正是由于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的隐喻性思维才能够以系统和连贯的方式起作用,隐喻语言表述才能呈现出系统与连贯的特征。因此,笔者分析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的中心是思维,而不是语言。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既可以体现为单词、词组、句子, 也可以体现为语篇(Koller 2003)。下面,笔者将从3个方面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

2.1 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的关系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必经的一道关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后面对句子层次以及语篇层次的把握。传统词汇学习的观点认为,词汇本身的结构与其意义之间是随机安排的关系,并未意识到对词汇的认知理解这一层面。事实上,词汇既有其本身意义,又有若干在不同情况下的引申意义,也就是其表层意义和其深层内涵。过去的词汇学习者往往死记硬背,并未尝试去了解词汇的内涵,即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词汇,有效记忆词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培养高一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以空间方位为例,通过方位隐喻来学习介词。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普遍,如“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是“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知。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等。

隐喻对于词汇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在授课时,隐喻的使用能够帮助老师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有经验的老师经常有属于自己的一套隐喻思想,并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改变,使用合适的隐喻,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如在一个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但正确回答了某个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示称赞:It was amazing!You can put a price on it. 但是,他们用这样的句子,效果可能会更好:He has clicked 或It’s clicked in his mind,因为这些句子既表达出老师自己的感情,同时对于学生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隐喻在互动的交流过程中能够激发听者去思考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同时,隐喻作为一种直接的授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寻找抽象事物和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理解新事物﹑新概念。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2.2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否则语言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难有突破(文秋芳 2001:28)。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多样性句法运用是须要训练的,对句式的灵活转换可以锻炼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概念隐喻也是这个道理,它从思维的角度以人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领域,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任意一个隐喻都可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这能产生表达多样性的效果。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领域,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 FIELDS ARE 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隐喻式语言表达: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 I have him in sight, he’s out of sight now, that’s in the center of my field of vision等。而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如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IDEARS ARE PEOPLE;IDEAS ARE PLANTS; IDEAS ARE PRODUCTS; IDEAS ARE COMMODITIES; IDEAS ARE RESOURCE; IDEAS ARE MONEY; IDEAS ARE FASHION等。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提供可能,从而使语言更丰富、更生动和更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对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学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他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他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隐喻表达式。例如:

① 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The stakes were high.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② 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She could lose it.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上面的两个例句是基于LIFE IS A GAMBLING 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个例句是常规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就是那些自产生以来已为相当一部分语言使用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表达,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它们的隐喻来源已鲜有人能忆起,其中很多甚至已经词汇化,被收录进词典。有鉴于此,有的学者倾向于将常规隐喻称为“死隐喻”(dead metaphors),但在Lakoff和Johnson看来,常规隐喻不仅没有死去,而且生命力十分旺盛(Lakoff & Johnson 1980:55)。第二个例句是新鲜隐喻表达。新鲜隐喻是指语言使用者随时创造出来的隐喻:可以是那些刚刚被创造出来的隐喻,也可以是那些虽然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尚未被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所认可的隐喻。新鲜隐喻依然保留它们的阐释性,会被大多数听者和读者视为隐喻。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以采用常规隐喻表达,又可以创新思维,采用新鲜隐喻。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以外,概念隐喻还能够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拓宽其认知与写作思路,可以灵活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联系未知事物,加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及感受力,使个人知识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因此,写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多种隐喻表达,增强文章的创新感。

2.3 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包括内容上的连贯和表达上的连贯。语篇连贯意味着听者或读者能够顺利地推测出每一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认知意义上讲,语篇连贯源于以语篇中的某些语言成分所激活的概念来系统地阐释或反映其他被激活的相关概念。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的“映射”和“映合”机制实现的, 进而对语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框定作用。“映射”又可进一步分为“经验映射”(experiential mapping)、“人际映射”(interpersonal mapping)和“语篇映射”(textual mapping)。“经验映射”指的是某些事物由于存在“物质/心理”上的相似性或“关系”上的对应性而引发的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转移,其结果是促成语篇中表面上没有任何衔接关系的语言成分之间在概念上建立某种联系。“人际映射”反映交际双方在心理上的角色变换,从中可以发现交际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概念隐喻,即“说话人是受话人”(A SPEAKER IS A HEARER)以及“受话人是说话人”(A HEARER IS A SPEAKER)。前者表明受话人潜在的话语倾向部分地映射到说话人的言语计划之内;后者则反映说话人可能的话语意图部分地映射于受话人的话语推断中,由此交际双方便在交际活动中建立起一种隐喻性的人际关系。“语篇映射”是指“源语篇”(source text)在内容、语体以及语类等方面向“目标语篇”(target text)进行的系统转换, 从而使得目标语篇具备源语篇的某些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经验映射”是“人际映射”和“语篇映射”的认知基础, 而后两类映射在隐喻性和非隐喻性语篇中均能得到反映。语篇中的隐喻映射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 主要包括源域和目标域直接的“匹配”、隐喻的“派生”以及由一个或多个隐喻引发的“蕴涵”3种情形。此外, 一个连贯的隐喻性语篇还是概念之间相互“映合”的产物。不同的概念域经过“选择”(selection)、“抽象”(abstraction)和“融合”(fusion)等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之后在语篇中产生“合成空间”(composite space)。新产生的合成空间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图式, 并且能够按照自身的概念逻辑在语篇中进一步发展,隐喻的语篇框定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

隐喻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体现在语篇的各个层面上,隐含在语篇的概念系统中,是语篇生成和语篇构建的重要机制。在概念层面上实现篇章的连贯,因为概念隐喻是概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由此实现语篇的连贯。概念隐喻决定语篇的连贯性,而语篇的连贯决定文章的衔接性,它依靠照应、替代、词汇搭配等实现,词汇的衔接可以依靠隐喻实现。

由于隐喻具有系统性,在作者选择某一个隐喻主题后,整个篇章就必须围绕这一个中心展开。如在比尔·盖茨TheRoadAhead一书的序言中,比尔·盖茨将抽象的computer technologies比喻成浅显易懂的journey. 该书序言中的许多词语都是围绕着“journey”展开的。例如:

③ It had led us to places we had barely ima-gined.

We are all beginning another journey.

④ There is never a reliable map for our unexplored territory.

学生只有掌握journey隐喻的连贯性,才会真正理解作者在序言中用的那些和journey相关的词汇或短语,如highway,adventure,take us all farther等。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语篇中的语言点上, 还应启发学生透过语篇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民族的世界观。在语篇创作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必然会在语法层面上展示其认识世界、划分世界的独特方法,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大量地使用名词化语言手段。不可否认, 从语法角度来探悉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外语教学上的难点,因为“这些语法隐喻比词汇隐喻更难以被意识接近, 因此更容易在语言系统中扩散而成为语言规范”(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273)。 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西方民族世界观的感悟可以为他们打开另一扇认知大门。

3 结束语

隐喻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有其不可或缺的功用。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应用这一理论,并以此来解释和认知一切未知的事物。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写作和语篇教学,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隐喻观,改变机械记忆或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以调整学生的写作思维为契机来促进写作水平的根本性改善,有效减少汉化思维及汉语表达结构的负面影响,增强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文秋芳.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 2001(4)

Halliday, M.A.K.,NewDevelopmentsinSystemicLinguistics[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1987.

Halliday, M.A.K. & C. M. Matthiessen,Construct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Metapho-rikde, 2003(5) .

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猜你喜欢

连贯隐喻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