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

2015-02-01靳玉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针灸

靳玉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

靳玉东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发病时间将其随机观察组(病程≤7 d)与对照组(病程>7 d), 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为82.2%, 对照组痊愈率为57.8%, 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给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针灸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面部肌肉瘫痪为其典型症状, 因此又可称为周围性面瘫。中医学认为, 该疾病广义上属于“中风”范畴;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根据临床经验可知, 该疾病治愈的关键在于治疗时机的把握[1]。本院为研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 选取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部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 根据患者病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病程≤7 d)与对照组(病程>7 d), 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2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7岁, 平均年龄(36.1±8.7)岁, 左侧面瘫25例, 右侧面瘫20例;其中有感冒症状20例, 吹风受凉症状9例, 外耳道疱疹症状4例, 病因不明者1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最大73岁, 最小9岁, 平均年龄(36.5±9.1)岁, 左侧面瘫22例, 右侧面瘫23例;其中有感冒症状19例, 吹风受凉症状8例, 外耳道疱疹症状5例, 病因不明者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以及病因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患侧主穴下关、颧髎、地仓透颊车以及阳白透鱼腰, 配穴攒竹、迎香、合谷使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使用电针治疗仪(G-6805型)将颧髎穴与下关连接, 选择断续波, 频率20次/min。观察组患者刺激强度以可引起患者面肌收缩反应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宜;对照组患者刺激强度以可引起患者面肌收缩反应且无疼痛感为宜, 并配合艾条温和灸翳风穴与下关穴。两组患者治疗均为1次/d, 2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3 d,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疗效判断标准[2]治疗结束后, 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面肌功能正常, 可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 但面肌仍存在异常现象, 可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好转, 笑时患侧嘴角稍有下垂或眼睑闭合缓慢, 可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和治疗前比较, 无明显变化, 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为82.2%, 对照组痊愈率为57.8%, 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主要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 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可将其分为发展期(发病1~7 d)、静止期(发病8~20 d)以及恢复期(发病>20 d)等三个时期, 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存在障碍,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疾病特点。该疾病发病不受年龄、季节限制, 发病急, 常见于一侧面部发病。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有耳部乳突部疼痛或咽痛等前驱症状, 但部分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症状, 因此无明显前驱期。该疾病属于中医学的“面瘫”范畴, 主要是由于过度劳作、正气不足、脉络空虚, 导致风寒或风热侵入人体中面部经络, 造成经筋功能失调、气血阻痹, 患者发病前通常有受潮、受惊、吹风史,临床常用针灸方式治疗该疾病。

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主要是利用针灸疗法对患者腧穴与经络形成良性刺激, 提高与激发人体内在修复能力与抗病能力。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病理特点以及面神经解剖关系得出, 及时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缩短治疗疗程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针炙治疗时, 由于进针点少, 可一针多穴, 能够有效提高刺激性,疏通阳明, 少阳经脉, 具有显著刺激患者面部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能力, 促进面部营养代谢, 有助于患者面部肌肉神经恢复。对于急性期(病程≤7 d)患者, 在进行针刺治疗时, 仅需给予患者轻微刺激, 进行轻缓治疗即可。若对速效无过度要求, 或可选择电针治疗, 以保证针灸治疗效果。对于恢复期(病程>7 d)患者, 可适当提高针刺强度, 可给予中等轻度刺激, 于经脉冲电流留针60 min[3];在治疗后遗症期患者时, 于针刺治疗过程中联合灸法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观察发现, 观察组痊愈率为82.2%, 对照组痊愈率为57.8%, 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 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及时给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痊愈率, 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王旭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19):2538-2539.

[2] 陶莉.周围性神经麻痹针炙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3):152-153.

[3] 宿丽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1):157-15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203

2014-11-19]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