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5-02-01马量林铎胡英彦徐新毅曾海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股骨出血量骨折

马量 林铎 胡英彦 徐新毅 曾海龙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马量 林铎 胡英彦 徐新毅 曾海龙

目的 研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做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置换组, 40例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固定组,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负重行走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固定组, 且置换组Harris分数及优良率高于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目前, 我国老龄化非常严重, 老年人群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状, 股骨转子间骨折就在临床治疗中经常出现。此病发病率甚至高达髋部骨折的45%, 不稳定性骨折占35%~40%。严重的骨质疏松严重, 普通的钢板螺钉内固定不能长期地维持骨折稳定[1]。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等, 这些方法对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尤其不适宜[2]。本文通过内固定手术与人工关节置换疗法做对比, 探讨更优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06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作研究对象作为置换组。男女比例为23:17, 年龄78~85岁, 平均年龄(79.43±2.5)岁。纳入标准为:年龄≥75岁, 存在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效果不明显,且意识清楚。排除有明显手术禁忌、无法配合手术、并发症非常严重者。同时选取40例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固定组, 男女比例为21:19, 年龄77~84岁, 平均年龄(79.31±2.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切口从髋关节后外侧进入, 在距离小转子以上1.0~1.5 cm处切断股骨颈。将大、小转子骨折复位, 并尽量固定回归。将股骨头取出, 磨掉软骨面。而后用生理盐水纱布填塞, 当活动性出血不再出现时, 将其置入髋臼杯,前倾10~15°, 外展40~45°。然后修凿、冲洗髓腔, 开始置入股骨假体柄, 止血。冲洗干净后, 放入引流管, 缝合切口。术后8~24 h后, 拔除引流管。

内固定手术:对患者施以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使其仰卧位, 用骨膜剥离子分离一条通道, 将钢板置入, 通过X线确定合适位置, 再将固定螺钉置入。根据患者特殊病情, 调整固定部位, 缝合切口。手术结束后, 需要做常规的预防感染工作。在术后第2天, 需对每位患者的电解质、血常规进行监测。若患者病情允许, 可在床上进行简单适当的锻炼,鼓励患者深呼吸, 此办法可预防肺部并发症。同时在手术完成后, 通过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的深静脉进行预防, 防止发生血栓现象, 同时患者的患肢需要采取外展的方式。患者在手术后的第2天对血常规、生化、电解质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同时完善其患者的电解质平衡, 其患者的红细胞比积(HCT)以及白蛋白(ALB)需要分别达到0.30 L/L以及30 g/L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对比 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死亡, 无一例伤口感染,两组在随访期间, 假体松动、假肢下沉等情况均未出现, 愈合情况较好, 有骨痂生长。置换组手术时间55~105 min, 平均手术时间(76.4±7.8)min, 出血量250~800 ml, 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平均(9.2±3.0)d。固定组手术时间72~121 min, 平均手术时间(88.4±7.9)min, 出血量260~850 ml, 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平均(9.2±3.0)d。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负重行走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置换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7.5%)。其中2例行走时感到轻度疼痛, 但不需要服用止痛药;1例在术后4个月由于跌倒而经过短期住院得到康复。固定组不良反应率为7例(17.5%)。3例在行走过程中有痛感, 亦不需止痛药;1例由于家属不合理护理造成后脱位, 经手法复位治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短期住院后得到康复。置换组优于固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Harris评分 手术后6个月, 依据Harris评分标准, 置换组平均分数为89.4分, 优良率达78%, 固定组平均分数77.1分,优良率达6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数据表明,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达髋部骨折的45%[3]。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等, 这些方法对治疗所转子间骨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尤其不适宜。70岁的老人群体的转子间骨折多合并有内科疾病, 骨质疏松严重, 切口不易愈合。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较高, 髋内翻发生率更高, 术后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也易于发生。常规手术治疗还容易使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等疾病, 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4]。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疗效优良,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及家庭陪护的负担。

综上所述, 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较高的满足患者要求,减少不良反应率,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少, 值得临床推广。

[1] 蒋德春.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与探讨.重庆医科大学, 2013.

[2] 万军, 冯大彦, 冯海, 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临床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11(27):5787.

[3] 杨广杰, 周炳康, 肖亮,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限元应力探讨.中外医疗, 2014(7): 72-73.

[4] 张一, 韩伟, 李波, 等.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4):661-66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038

2014-12-17]

528329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均安医院

猜你喜欢

股骨出血量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