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15-02-01李冬月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步行类药物分级

李冬月

他汀类药物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李冬月

目的 探析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改善疗效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后LVEF均比治疗前所增加, 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LVEF明显较对照组大,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有所分级改善, 总有效率71.11%,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在6 min步行实验中均比治疗前的步行距离远, 实验组步行距离明显较对照组远,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心功能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 也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晚期或终末期的表现。有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有益, 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并且降低患者病死率[1]。本文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 以探析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3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57.6±10.9)岁, 心力衰竭病程1~9年, 疾病类型包括:20例冠心病, 14 例扩张型心肌病, 11 例风湿性心脏病;实验组患者男2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58.1±9.0)岁, 心力衰竭病程1~10年, 疾病类型包括:21例冠心病, 13 例扩张型心肌病, 11例风湿性心脏病。据患者美国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评分标准分级即NYHA分级, 患者心功能均在均Ⅱ~Ⅲ级, 且LVEF均在45%以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即在治疗中,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给予患者强心苷、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的拮抗剂等。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即普伐他汀药物治疗, 以5 mg/d初始剂量起, 若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 逐渐倍增剂量, 直至普伐他汀20 mg/d。均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研究。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判定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检查结果、6 min步行实验等。心脏超声检查: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 利用具有高精密性、拥有4S探头和工作频率2.1~4.0 MHz的超声显像仪对患者进行超声心电图的检查, 得到LVED和LVES的值, 以计算LVEF的值。

1.3.2 心功能改善疗效判定 使用NYHA分级方法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价, 具体分级方法为患者日常活动中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为Ⅰ级, 日常活动中有心力衰竭为Ⅱ级, 低于日常活动时也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的为Ⅲ级, 患者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为Ⅳ级, 治疗后较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无改善为无效;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为好转;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2,3]。总有效率=(好转+显效)/总例数100%。6 min步行距离实验:患者在安静和空气流通的地方,根据其体能决定其行走方法, 6 min结束后统计其步行距离,测量2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超声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7.3±2.0)%和(37.3±1.9)%, (45.0±3.9)%和(40.5±1.5)%,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后LVEF均比治疗前所增加, 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LVEF明显较对照组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功能改善分析结果 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改善, 常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11%, 具体判定结果为:显效6例、好转26例、无效13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 具体判定结果为:显效11例、好转30例、无效4例。实验组在总有效率上优于常规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6 min步行实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步行距离分别为(311±29)m和(311±31)m, (420±22)m和(376±12)m,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后均比治疗前的步行距离远, 实验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较对照组远,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在心力衰竭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可使LVEF明显增加, 心功能明显改善, 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提高其运动耐受能力, 并提高其左心室射血分数,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胆固醇的含量直接关系到心肌功能, 这是因为患者胆固醇含量高, 会致使细胞膜功能等受到损伤, 影响钙离子的正常代谢。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对HMG-CoA竞争性抑制的作用, 可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的途径, 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 以至于刺激细胞膜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 LDL可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 最终延长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存活时间[4]。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扩张型心脏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细胞肥大, 降低心肌的炎性反应, 改善患者的心肌代谢情况。

[1] Go AS, Lee WY, Yang J, et al.Statin therapy and risks for death and hospitali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A, 2006, 296(17):2105-2111.

[2] 张继胤.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9):2524.

[3] 史志农.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应.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 31(3):50-51.

[4] 隋玲娟.他汀类药物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1):8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105

2014-11-11]

255200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步行类药物分级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