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2015-02-01波,戴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任 波,戴 俊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任波,戴俊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摘要:采用行业集中度(CRn)和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θi)对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和上海),中部和西部产业集聚水平较弱,集聚区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从2011年看,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90.16%)>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90.11%)>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89.13%)>体育用品制造业(85.0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83.05%)>球类制造业(77.84%)。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程度整体处于下滑趋势,下滑率为: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14.63%)>球类制造业(10.37%)>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4.38%)>体育用品制造业(4.11%)>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38%)>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1.38%)。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15YCKWQ009)。

关键词: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行业集中度;产业集聚指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6-0032-05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Measurement of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REN Bo, DAI Jun

(Sport Dept., Yancheng Normal Inst.,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uses CRn and θi to measure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he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inly clusters o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Guangdong, Zhejiang, Jiangsu, Fujian, Shandong and Shanghai ) and the cluster area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are positively related. In 2011, the clustering level of the sports g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ranked as other types of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90.16%),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sports equipment and accessory(90.11%),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raining equipment(89.13%),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85.03%),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sports protective gear(83.05%), b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77.84%). The clustering of the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cline and the declining rate is ranked 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sports protective gear (14.63%), b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10.37%),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other sports goods (4.38%),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4.11%) ,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raining equipment (2.38%)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sports equipment and accessory(1.38%).

Key words: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y cluster; industry cluster level; industry cluster index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是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1]。产业空间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在制造业中尤其显著。产业集群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集群的出现主要源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的大量集聚[2]。Arthue(2001)认为产业集聚是递增收益、历史积累、路径依赖和区位“锁定”时,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结果[3]。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4]。目前对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比较多,如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irschman Herfindahl index,HI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或HHI指数)、哈莱—克依指数(HK指数)、熵指数(Entropy Index)、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ndex)和空间集聚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Space)等。

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现象显著,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面研究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06至2011年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两种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即行业集中度(CRn)和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分析;并对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选取中类行业的体育用品制造业(244),以及其包含的小类行业:球类制造业(2441)、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244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44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2444)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2449),测算它们的产业集聚水平。由于统计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截止2010年1月份,2012年及以后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数据仍无法查询。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涉及到的数据有各省市区体育用品制造业2006至2011年的产品销售收入、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以及2006至2011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

2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2.1行业集中度(CRn)

行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产业集聚测度中最为简单的测度方法。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个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4]。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一)

式中,CRn表示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个企业的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N代表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和准确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4]。本文对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行业集中度(CRn)测算选取规模最大的6个省市区的产品销售收入数值占整个31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

2.2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

1998年,Ellision和Glaeser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5],李太平和钟甫宁等(2007年)提出了测度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θi指数[6],其实效性体现在,指标数据易于获得,只要获得各个区域某产业的从业人数就可以计算出区域产业集聚程度指数θi。在产业区域空间集聚指数β计算中,Ellision和Glaeser(1997)对赫芬达尔指数的测算,是根据政府部门公布的制造业人口普查数据按一定的人数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然后使用Schmalensee(1977)推荐的处理办法计算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2]。但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还没有公布以某产业的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企业规模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结果。正如吴松岭(2009年)指出[7],尽管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有很多优越性,但是在计算过程中仍有不足,其计算过程过于依赖区域就业人数和总就业人数,并且提出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几乎不可能计算出标准的赫芬达尔指数。所以,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θi,弥补了产业区域空间集聚指数测算数据的不精确问题,且方法简便易于计算。

假设全国有n个产业和m个区域,则第i个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指数θi为:

(公式二)

3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

3.1行业集中度分析

表1显示,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产业主要集聚在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和上海六个地区,行业集中度CR6指数从2006年的91.67%降到2011年85.03%,存在一定的下滑趋势。广东在2006至2011年的六年间,行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集聚水平较高,而紧随其后的有山东和江苏。值得说明的是,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CR6指数高达91.52%,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而近年来下滑趋势明显。在球类制造业方面,行业集中度CR6指数处于稳步下滑状态,产业集聚区主要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上海和江西等地区,其中广东和江苏是集聚水平最高的地区。近年来江西球类制造业的产业发展逐渐兴起,已经上升到了产业集聚水平的第三位,而上海市的球类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有所下滑。在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方面,行业集中度CR6指数较高,2006至2011年间的指数都高于90%,产业主要集聚在广东、浙江、山东、福建、江苏、天津和上海等地区,可以看出广东的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超过30%),产品销售收入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而其他24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不及10%。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都有下滑趋势,三大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区域主要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和山东等地区,其中,广东的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江苏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山东的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地区产品销售收入占市场份额比重较大。

从整体看,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广东、浙江),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正如有研究表明[2,4,9],产业集聚程度(包括大类行业:制造业;中类行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2011年看,中国体育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90.16%)>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90.11%)>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89.13%)>体育用品制造业(85.0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83.05%)>球类制造业(77.84%)。产业集聚体现在区域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优化整合与开发利用方面,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而从2006至2011年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CR6指数可以发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球类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都处于下滑状态,使得区域之间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逐渐缩小,这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一致,促进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均衡发展区域经济。

表12006—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行业集中度指数(%)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体育用品制造业广东(24.09)广东(24.75)广东(24.99)广东(23.99)广东(25.48)广东(24.66)山东(17.93)江苏(15.97)山东(18.23)山东(21.81)江苏(18.17)山东(17.53)江苏(14.72)山东(14.58)江苏(16.37)江苏(17.25)山东(15.43)江苏(16.43)浙江(11.99)浙江(14.08)福建(12.48)福建(11.12)浙江(11.83)浙江(10.76)福建(11.64)福建(12.35)浙江(11.77)浙江(11.01)福建(10.91)福建(10.74)上海(11.30)上海(9.64)上海(7.68)上海(5.83)上海(5.70)上海(4.91)91.6791.3791.5291.0187.5285.03球类制造业广东(25.67)广东(24.29)广东(25.44)江苏(22.10)广东(21.79)江苏(18.50)江苏(20.29)江苏(19.67)江苏(22.06)广东(21.49)江苏(18.90)广东(18.39)浙江(18.00)浙江(18.87)上海(11.52)浙江(10.97)江西(12.14)江西(17.01)上海(13.70)上海(11.11)浙江(10.69)福建(9.43)浙江(10.10)浙江(8.63)福建(7.54)福建(7.48)福建(8.63)山东(9.33)福建(8.49)安徽(8.08)山东(4.51)山东(5.46)山东(7.92)上海(9.18)山东(7.94)山东(7.23)89.7186.8886.2682.5079.3677.84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广东(36.13)广东(37.79)广东(37.52)广东(32.30)广东(34.42)广东(34.63)山东(18.19)浙江(18.12)山东(16.93)山东(21.58)山东(15.88)山东(19.79)福建(14.52)福建(16.30)福建(13.71)江苏(13.66)江苏(14.93)福建(14.48)浙江(11.45)江苏(8.58)江苏(10.59)福建(11.97)福建(12.60)浙江(9.60)江苏(7.42)上海(6.67)浙江(10.16)浙江(9.78)浙江(11.34)江苏(8.90)上海(5.82)山东(4.51)上海(3.00)天津(2.64)天津(2.58)天津(2.71)93.5391.9791.9191.9391.7590.11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江苏(26.47)江苏(28.58)江苏(27.11)江苏(28.25)江苏(30.03)江苏(31.63)福建(18.27)福建(18.72)福建(19.25)福建(17.65)浙江(15.97)浙江(14.63)上海(18.05)浙江(14.11)浙江(14.88)浙江(14.53)福建(14.30)福建(14.07)浙江(13.52)上海(13.75)上海(14.13)广东(12.49)广东(11.83)广东(12.32)广东(10.56)广东(9.86)广东(10.06)上海(10.77)上海(11.78)上海(11.22)山东(5.29)山东(7.88)山东(6.70)山东(8.07)山东(4.93)山东(5.26)92.1692.9092.1391.7688.8489.1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广东(49.40)广东(48.15)广东(43.07)广东(52.48)广东(47.76)广东(46.88)辽宁(10.82)山东(15.34)山东(17.46)山东(10.72)山东(12.27)山东(11.36)上海(9.98)上海(9.38)上海(8.20)江苏(7.64)江苏(7.94)浙江(7.11)山东(8.32)辽宁(8.11)浙江(8.06)浙江(7.18)浙江(7.44)江苏(6.77)浙江(7.69)浙江(6.00)江苏(7.97)上海(6.33)上海(5.94)辽宁(6.14)江苏(4.37)江苏(5.31)福建(4.59)福建(3.98)辽宁(5.58)上海(4.79)90.5892.2989.3588.3386.9383.05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山东(50.06)山东(43.14)山东(45.54)山东(53.15)山东(38.45)山东(41.35)广东(17.42)广东(21.60)广东(23.79)广东(19.79)广东(24.55)广东(22.42)浙江(9.06)浙江(10.56)浙江(11.11)浙江(9.00)浙江(8.89)浙江(9.65)江苏(7.07)江苏(7.51)江苏(7.19)江苏(7.21)江苏(8.32)江苏(8.18)上海(6.81)上海(5.78)福建(4.92)福建(4.01)福建(7.25)福建(5.46)福建(3.07)福建(3.61)上海(1.24)河北(1.49)天津(2.89)河北(3.10)93.4992.2093.7994.6590.3590.16

图1 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3.2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分析

表2显示,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球类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存在稳步下滑趋势,与行业集中度分析结果一致。从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指数可以看出,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60.84%)>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60.25%)>体育用品制造业(57.10%)>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55.40%)>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54.15%)>球类制造业(51.80%)。2006—2011年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水平变化率为: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14.63%)>球类制造业(10.37%)>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4.38%)>体育用品制造业(4.11%)>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38%)>体育器材

表22007-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指数(%)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06—2011年变化率变化趋势体育用品制造业0.59550.58480.58220.57910.53810.5710-0.0411↘球类制造业0.57790.54620.51290.51170.52250.5180-0.1037↘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0.61690.60620.60180.60460.63300.6084-0.0138↘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0.56750.55890.55850.58130.57070.5540-0.0238↘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0.63430.56030.58340.55610.51230.5415-0.1463↘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0.63010.59390.64550.63800.61220.6025-0.0438↘

注:↑表示稳定上升,↓稳定下降,表示波动上升,表示波动下降。

及配件制造业(1.38%)。从整体发展状况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明显,且集聚程度水平都在60%左右。结合行业集中度分析结果可知,东部(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广东和浙江)是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集聚地区,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2006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序列中可以发现,虽然近几年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下滑趋势,但东部地区占据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不变。

杨明(2008年)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专业化分工协作是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得以生存的机制优势,而创新是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企业发展的动力,要大力创新、促进协同效应,打造集聚区良好发展环境,加强产业内部融合[11]。目前中国有近30家知名的体育运动品牌,以及一些小型的、尚不知名的运动品牌,超过上百家的运动品牌在体育用品业争夺市场。安踏副总裁张涛指出,近年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少数优秀企业(如李宁、安踏、匹克、特步等)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体育用品业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企业进一步转型发展,那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必将会被淘汰。随着我国体育运动普及度越来越高,居民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需求加大,企业需要敢于创新和转型,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

纵观20多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闯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其最重要前提条件在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12]。图1显示,从东部沿海集群区(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的省市看,全国有大量体育用品企业群集于此,市场高度成熟,如中国鞋都——温州、中国品牌之都——晋江。

4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基本结论

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行业集中度和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对我国体育用品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结果一致,即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和上海,区域性差异显著,表现在东部集聚水平较高,中部和西部集聚水平较低。分析得出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球类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存在稳步下滑趋势。

4.2对策与建议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拓宽体育用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体育用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对中小型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对集聚区的体育用品市场进行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的力度,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规范发展;当地政府需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集聚区体育用品业发展自身品牌,以科技投入带动集聚区企业发展,重点扶持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6):22-25.

[2]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15.

[3]ArthueJ.ExternalTradeinDevelopingEconomies[J].NBER,WorkingPaper,2001(11):9-18.

[4]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

[5]EllisionG,GlaeserE.L.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rtboardApproac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8(5):899-927.

[6] 李太平,钟甫宁,顾焕章.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及其比较[J].统计研究,2007(11):64-67.

[7] 吴松岭.产业集聚度与市场集中度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5):12-15.

[8]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2):47-51.

[9] 陈颇,赵恒.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的定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56-61.

[10] 陈颇.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及演变趋势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7-62.

[11] 杨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3):41-46.

[12] 孔令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运营战略因素评估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8):24-33.

收稿日期:(2015-09-26)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