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类大学英语分类分层教学实证研究

2015-01-31侯晓静

职教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分层分类英语教学

□侯晓静

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类大学英语分类分层教学实证研究

□侯晓静

基于社会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分类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文章从分类分层教学的背景、意义出发,在分类分层教学理论支撑下,讨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的具体做法以及今后的应对措施,希望能打破原有的育人模式,在现有条件下实行英语教学的分类分层,切实增强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社会需求;分层教学;分类教学;实证研究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生源日渐多元化,普通高中、中专、职高等地均有学生入校。认知结构的不同,质量的两级分化,导致学生学习差异性更为显著,而高职教学面向的是高职学生,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而从现有生源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高职院校的分类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一、分类分层教学的背景

(一)基于学情分析

2013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936人,英语成绩最高分107分,最低分13分,60分以下2917人,80分以上27人,均分52.3041分。2014级学生共计2740名,其中112名学生为注册入学的学生,没有统计英语入学成绩,其余2628名学生均在统计之列,英语成绩最高分122分,最低分11分,60分以下2038人,80分以上41人,均分50.5098分(调查数据来自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2014年下半年对建工院2013级435名学生,2014级357名学生就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对学习感兴趣、主动积极要求学习的学生占11.3%;在老师及家长说服教育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占54.7%;不愿学习的学生占35%。(调查数据来自 《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分类教学必要性研究调查表》数据统计)

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称泰职院)英语基础整体较差,学习动机弱,各院系招收的学生原则上根据所填志愿组班上课,“一刀切”的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授方式、考核标准既无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发展差异。

(二)基于社会需求分析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长期以来,应对社会需求,泰职院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2007年和2014年,泰职院两次接受全省的人才培养评估,评估结果让所有外语人在思索现代英语教改的出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和才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泰职院的护理专业以及建工专业是学院的龙头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服务于全省如南京,苏州等地,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互相沟通、交流与合作。分层分类教学应运而生,在听说能力、交际能力、读写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原外语学习的本来目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二、分类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外语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习得,著名语言学家科恩指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1]。作为一名教育者,引导学生,并提供机会是必要的,分类分层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师生各自确立相应的教与学的层次。这是当代教学的变革,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2]。

(一)差异教学理论

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美国学者Carol Amm Tomlinson认为,因为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先期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主动设计并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利用相应教学方法以期待更好的学习成果。差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改变教学进度、教学水平;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从自身出发,以谋取相对于自己的最佳发展。《“差异教学”实质诌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集体教学中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保底不封顶”的促进学生最大发展,这是一种多元化的弹性管理的教学制度。差异教学继承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强调“教”为“学”服务,立足于班级,强调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为分类分层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分层教学理论

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弹性进度制”,即按照测验后的成绩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层,这是最初的分层教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家华虚朋(C.W.Washburne)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文纳特卡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个别指导;道尔顿制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又称“契约式教育”,1920年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所创设。这两种教学方法打破了班级授课形式的限制,倡导个别化的教学;19世纪70年代,分层教学的鼻祖布卢姆,对美国当时培养尖子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这一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育不应以这样的心理定式去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会的东西;2003年,美国盐湖城的凯思尔(Kathie F.Nunley)等教师出身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合作开发了分层教学模式。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在以教学为主的活动中都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主观能动性,从个性发展出发,把学习者看作发展的、能动的个体,教学中在承认差异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差异,引导学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为分层分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三、分类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分类教学的思路

类即类别,包括专业类别,培养类别,教材类别等。高职院校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普通的大专院校,高职院校的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为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将重点放在了分类指导,分类授课上。

泰职院共7个分院42个专业,《实用英语》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基础教学模块+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的任务是巩固英语基础知识,训练英语基本技能;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则强化与职业领域对接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分类别选用不同的教程,如将医学、环化、经管等划分为一类,使用《新编实用英语》,建工、机电、电子划分为一类,使用《21世纪实用英语》教程,艺术、单招划为一类,使用《21世纪基础教程》。同时在大类下再进行细分,应对能力训练模块,因专业的不同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职业英语教材,如医学系护理专业使用 《临床医护英语教程》,会计专业使用 《会计英语》,机电一体化专业使用《机电职业英语》等,更加突出英语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凸显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分层教学的思路

层即层次,包括动态分层、检测分层、设计分层、评价分层。“分层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在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为学生创造各种尝试、发展、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的个性潜能的良好发展,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具体设计思路有:

1.动态分层。2015年新生入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对学生分A、B两层次教学。A班在贯彻现有高职教学大纲的同时,突出基础知识的“加深”、“加厚”和“拓宽”,为学生后续的可持续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B班则重在对基础技能的训练,为今后的应职就业做准备。学生的可塑性也是分层教学考虑的因素,分层后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实施滚动的方式,每学期结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层次作一次调整,A层、B层的学生可以相互流动,激励学生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使这样的差异性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

2.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各类别、各层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切实改变“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计划“合理化”。

3.选用合适的教材。分层分类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泰职院的实用英语教材目前分两大块,分层教学后将在不同的院系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尤其要突出慢班的教学,原则是分层分类的班级使用的教材既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4.内容分层。大学英语的学习旨在获得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实用为主、提升有度”的原则,以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应用能力提升为依据,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实现职场交往的根本目的。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是关键。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要求大力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实现这一对接,就必须要有优秀教学团队的支撑,2011年起,泰职院校就对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建设进行研究,就如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进行了探索,并将本部的英语教师按照年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方向组成相应的课程团队,分类分层精选教授内容,研讨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又能凸显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

5.评价分层。分层评价是以分层教学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要求,突出能力、重在过程,细化和量化考核细则,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哺学习过程,更好的把握英语学习方法,使过程性考核成为学习进步和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在新生入校之后,需要大力改革的就是评价主体,过程性的考核评价主体应该更多的放在学生身上。传统的评价方式是30%的平时成绩,其中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出勤情况等,期末成绩占分比例70%。教改之后加入了实践成绩,占分比例为20%,最终期末成绩占分比例50%,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是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不再只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对于2015级新生,若实行分层分类教学,评价方式也会更多样化、多元化。A班可强调实践成绩,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小组组长、小组组员。B班则更强调课堂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加大B班的随堂测试。当然在学分上也应充分考虑,将和教务处共同协商,以体现A班和B班的学分梯度。

泰职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使命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4]。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一统”的英语教学难以做到,只有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才能打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传统育人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代教学理念,使类别不一、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以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切实的增强。

[1]Cohen.A.Language Learning:Insights for learners,Teachers,and Researchers[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2]陈华忠.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J].内蒙古教育,2013(5)∶39-41.

[3]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1):41-45.

[4]鲁昕.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上的书面讲话稿,2013.

责任编辑时红兵

侯晓静(1972-),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类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必要性研究”(编号:2014SJD760)主持人:侯晓静。

G712

A

1001-7518(2015)26-0068-03

猜你喜欢

分层分类英语教学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分类算一算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有趣的分层现象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分类讨论求坐标
雨林的分层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