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生态文学与美国灾难电影研究

2015-01-31岳丽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灾难责任意识

岳丽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5)

生态文学是一种生态思想的研究,其实在生态文学产生之前,生态意识就在人们心里或多或少地萌生了,并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可以说生态思想早就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生态文学与常规的自然描写类的文学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它是在描写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影响。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学作品方面不断滋生出生态思想,生态思想也不断展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文学。生态文学更多地关注和批判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生态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对自然产生的恶劣影响。20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各种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扰乱了地球的生态平衡。科技进步的种种问题紧随人类文明的步伐不断成长着,继而在这个世纪出现了一些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奋起的美国文学方面的学者,现今日益恶化的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他们的关注,并表达出了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而如何在这个被破坏的环境里栖居同时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随着美国生态文学迅速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对自然的种种恶劣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进行反思,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同时,灾难电影的出现,从视觉上则更好地表现了生态思想,为暗示和警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生态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

生态文学不断展现出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文学。它更多的是关注和批判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生态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对自然产生的恶劣影响。“在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和艺术表现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理解和分析这些思想,是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

1.盲目发展的批判

19世纪现代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超出自然承载能力之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行为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非常少,现代社会工业和科技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在当今社会已经达到上限。所以,生态文学对现代的工业和科技文明发展进行了严苛的批判。这样类型的批判对工业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和贡献并没有完全否定,只是对这种可以给人类当代文明带来致命后果的发达工业和科学技术进行一些暗示,由此让人类在反省自身的问题中去展望未来去开发新的技术。所以,工业和科学技术被生态文学这样的批判也是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2.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责任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样作为自然的一员,也具有一定的生态责任。所谓的生态责任,就是人类对自然整体的责任。人类不断地侵蚀自然的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生态危机,那么人类没有道理推卸解除生态危机这一责任。人类只有重建生态平衡才能长久的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华兹华斯在作品《责任颂》中指出人对自然的责任,并呼吁“人类做责任的臣仆,听责任调度,归责任管领,尽心竭力,将责任侍奉。”[2]很多的美国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呼吁简单的生活,认为这是人类应尽的生态责任,即把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需要都限制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内,追求简单的物质、精神生活。

3.重返与自然和谐

自然是个整体,并与每个个体紧密相连。所以,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就意味着人类脱离了自然把个体的利益放在了整体利益之外,同时也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而所遭到的自然带来的灾难大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因此人类要学会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停止对自然的搜刮,敬畏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才能重新使自然与人类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所谓的回归自然,就是重返生态系统之中、重新确认人类在自然整体中正确的位置、恢复和重建与自然整体以及整体中的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稳定、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3]

(二)美国生态文学

关于美国生态文学的研究首先要去研究美国早期的那片“荒野”。“荒野”指的是自然、原野,是人类尚未涉足的原始大自然。“保护荒野”无论是在生态学还是在文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原始自然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不依赖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美国建国之初,自然作为年轻的美国向前迈进的指导方针取代了圣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耐尔·埃文顿就曾经指出,“大地万物之间微妙的相互关联,是当代生态论述的基本前提之一。”[4]早期生态描写给予我们独特的启示:万事万物之间的能量相互关联。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对自然的概括则是“热情、敬重、回归”,其中代表性作家主要有:霍桑、惠特曼、爱默生、布莱恩特、麦尔维尔和梭罗等等。其中爱默生的《论自然》以及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生态作家梭罗的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作品《瓦尔登湖》等等,他们的生态思想和当今的生态理论都是相呼应的。

我们发现在美国现代作家中,依然保留着重返自然的生态思想。《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写的是老人与一条马林鱼在大海中搏斗的故事。在小说中很多内容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同时也更多地描写了人与自然的较量,“他从关注自然的价值到关注自然的本体,实现了从自然论到自然本体论的飞跃。”[5]海明威对自然的思考中让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尊重大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让社会实现持续发展。而另一位具有相同自然观的小说家福克纳在作品《熊》中也表达出了对现实肮脏社会的厌恶,希望远离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现实环境,回归过去那种恬静而美丽的大自然中去的愿望。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小说的结尾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并暗示我们工业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界的毁坏最厉害的是对森林的大面积破坏,这是最有可能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灾难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注与忧心。

二、灾难电影与生态文学的关系

(一)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影视制作的灵感之源就是文学作品。大量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得来,文学作品自身拥有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充分的体会和认知,再加上文学的思想形态非常多样,将静态的文字完美地和动态的电影结合起来,使得电影能够从多方面体现文学作品的思想。从时间和空间来看,文学到达了所有我们无法触摸的领域,这也给电影领域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创作资源。文学也给予电影丰富的内涵。仅仅有内容的电影是不足以让看者共鸣的,还需要内涵,电影通过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用和改编打造出电影独特的表现内涵。电影的情感价值是让人们意识到身边的和被忽略的情感,而突显这种情感表现需要文学给予提炼和沉淀,文学对于情感的表述最为委婉也最为直接,电影通过文学情节的设定提升感情共鸣。每一部好电影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对现在的思考也是对将来的期望,从而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方向。电影里面的现实意义体现是通过整体故事映射出来的,文学的作用是将电影整体内容衔接连贯,使之合乎逻辑,完整,使影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让观者更加容易碰触电影深层次的意义。

(二)生态文学与灾难电影的关系

1.灾难电影的生态文学背景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均是文学中的生态意识来源,也引领了生态意识蔓延的潮流,与此同时人们所崇尚的思想慢慢地变成“回归自然”。美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都创作出了数量巨大的有着代表意义并影响深刻的作品,其中有唯美的、惊悚的。这些风格均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并且都表现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感到惋惜。

《寂静的春天》这部被视为环境文学经典之作的作品是出自美国作家蕾切尔 卡逊之手。这部作品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性的生态文学时代的来临。在此之后多种多样题材的关于生态方面的文学作品大量在世界各国出现。从这个方面来看,发展比较迅速的是美国的生态文学。在这段特殊时期内,大量的以“生态”和“灾难”为主题的影片和书籍应运而生。

2.灾难电影与生态文学的互补性

灾难性电影作为电影体系中的一类,与生态文学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文学为灾难电影提供基础性的材料。生态文学给灾难电影创造了丰富的题材和想象空间。各种思想的形成,气氛的渲染,内容的烘托都需要以生态文学作为基础。第二,生态文学和灾难电影相互补充。生态文学为灾难电影提供了思想前提,生态思想随着生态文学的发展不断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灾难电影扩大了生态文学空间的构成,加大了生态文学的传播途径和知识普及。两者互相补给,构建了各自体系的完整性。

当代社会中,影视媒介的语言缩小了世界受众之间的民族界限以及文化背景差异,把生态危机和生态观念通过影像传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灾难电影让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到剧本所表达出的生态意识,“灾难电影表达了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通过观众实现着对现实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良。”[6]灾难片用一些特技效果直观夸张地把现代社会中的生态危机展现给观众,以此引发观众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关注,同时也传达出作品所要传达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三、灾难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一)灾难电影对工业与科技的批判意识

20世纪以来,工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然而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却逐渐消失。如基因工程、核技术等,在贡献于人类的同时却带来了致命的灾难。“电影是传播环境保护、合理发展科学的重要媒介之一。”[7]灾难电影通过制作出来的场面、音效、光影等等的特效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我们的未来可能就是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再这样破坏自然的话电影中的场景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科学在人类看来是可以百分之百相信的,是万能并可以预知操控的,甚至以为可以控制住自然界的力量。我们可曾想过我们面对恐龙时的渺小。这种类型的灾难片警示我们既要充分地立法保护和监督科学实验,特别是在基因和生物技术方面立法要完善,还要禁止使用用于战争方面的生物化学武器技术。《人兽杂交》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忽视立法、忽视人类的安全,盲目追求个人科学成果从而对人类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灾难。

(二)灾难电影中的生态责任意识

在自然界当中每个个体既然身为自然界的一员,就有保护生态的一份责任。人类需要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想法。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受灾难片,不单单是因为喜欢灾难片给自己带来的视听享受,而是他们在看了电影之后开始有了新的思考,重新将生态责任扛在肩上。

每个灾难影片都有其特有的教育意义,正如《我是传奇》中的病原体学者罗伯特面对满城人变成活僵尸的灾难时并没有退缩,面对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拯救人类,寻找抵抗病毒的方法。人类研发的病毒虽是为了治愈病毒,但却无法预料地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而幸存者就应该担当起拯救人类的责任,罗伯特这一角色暗示人类正确地担当起保护和回馈自然的生态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能危害其他物种的存在,人类只有完成了重建生态平衡的使命,才能在自然中生存下来。如果人类继续无视生态责任,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在不远的将来。

(三)灾难电影中的自然和谐意识

生态的危机会带给人类毁灭性的打击。以往的经验教训警告我们:一个国家即使可以从战争的影响中迅速恢复过来,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之后迅速恢复过来。面对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环境恶化会使自然灾害频发,不可预测的恶性事件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对生态问题及生态意识表达最为贴切和深刻的就是灾难片这种方式。

生态灾难类的影片较多以温室效应为背景,其中最著名的是灾难大片《后天》,人们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就体会到了好几百万年才有可能发生的惨剧,从而感受到人类自己对环境的任意妄为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影片中气候变异首先表现为海水淹没,然后是温度骤然下降到冰冻,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都被冻成冰柱。如果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一定会引发巨大的全球性灾难,这就是影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画面所要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危机背景警醒人类:保护环境,消除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影片同时也警醒人们,人类要停止对自然的毁坏,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要主动地调整和改善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结语

生态文学对现代社会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对自然的掠夺似乎也有所遏制,并越来越强化生态责任感。生态文学独特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和科技的批判、生态责任以及重返与自然的和谐上。而从灾难电影可以看出人类渴望重返与自然的和谐,虽然电影中过多展现的是人类所面临的灾难,但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面。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责任。人类只有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重返与自然的和谐便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生态文学和灾难电影将以其独特的感化力量推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郭小平.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J].今传媒,2009,(1).

[5]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N].光明日报,2004-06-23.

[6]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7]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灾难责任意识
雷击灾难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期望嘱托责任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