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2015-01-3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5期
关键词:借鉴美声唱法学习

李 婉

(河南省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灵宝 472500)

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李婉

(河南省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南灵宝472500)

【摘要】美声唱法拥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声训练体系, 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几十年中对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和声乐教学科研方面所做的借鉴。总体来看, 美声唱法的传入改变了我国传统声乐教学的理念, 从经验总结式教学转为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正规系统的教学。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学习;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对声乐的重视,我国声乐教学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除了九所音乐学院之外,在很多省市的艺术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中都开设了声乐专业,教学规模扩大,学习的人数增加之后,将会面临教学质量的考验。音乐学院由于师资的精良和生源的高质量,教学成果比较突出。但是在高师和其他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中,目前的声乐教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风格的忽视

如今的民歌教学基本上都是借助西方美声唱法的通道理念和混合共鸣的运用,结果使学习者过于注重演唱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作品风格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曾经有一些学者提出过如今的民歌教学是“千人一声”,即对个人风格的把握不够造成了很多人的声音有雷同之感。其实,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在发声方法上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使声音具备一定的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应该注重作品风格的挖掘,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之处,教学中应该鼓励大家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寓意,从而使演唱变得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二)对外国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高校中对于声乐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遵循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在学习中,演唱外国作品对每个学习者都是很必要的,我们可以看在高师的声乐教材中,《我亲爱的》《在我的心里》《摇篮曲》《致音乐》以及一些歌剧的选段都是必唱的曲目。但是演唱这些作品时,由于对声乐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不清,不同时代的不同作曲家的不同特点以及作品的背景不了解,便造成了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入,对作品的情感处理把握不准确,从而表现得过于肤浅等问题。由此来看,在高校开设相关的声乐史论课以及欣赏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对于语言的把握

很多外国作品经过一些声乐工作者的整理,歌词已经译成汉语,便于对歌曲大意的把握。但是许多作品用原文来演唱会更加有助于声音的发挥,而对于意大利语或者是德语、法语的发音,很多学校并没有条件开设此类相关的课程,所以在演唱原文歌曲时,基本上都是模拟发音,可能会造成语音的一些失误,而且由于对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很难能真正的唱出作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了美声唱法之后,很多的学习者过于追求靠后、浑厚的声音,在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便存在着咬字不清的问题,造成了很多人对美声唱法“重声不重字”的误解,也使很多人对这一艺术形式抱有排斥的态度。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影响

如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演唱中国的民歌或艺术歌曲及创作歌曲时,在平时的训练中,都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发声原理。

(一)气息的运用

主要是在保存了传统民族声乐中富有特色的技巧的基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上像“闻花香”一样将气息深吸进来,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也就是在唱歌时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过程中,气息积极的流动,平缓、均匀、持续、连贯地给声音以支持。在演唱创作歌曲的

时候,如《我住长江头》《思乡》,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一般不在句子中间进行换气,追求声音的连贯和线条;演唱民族地域色彩比较浓厚的歌曲时,如《兰花花》《小白菜》,仍然保留“偷气、取气、换气”等方法。

(二)咬字技术的运用

由于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而发展的一种声乐艺术,当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能够咬清字音并且声音通畅,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语言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比较远,与汉语的咬字习惯有不同之处。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腭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通常以意大利语a(阿)、e(哎)、I(衣)、o(奥)、u(乌)这五个基本元音来进行声音的训练,用混合母音的办法将纯母音混上其他母音的色彩,使母音变圆。人们经常说“歌唱家的嘴在咽部”。将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便于声音的通畅,从而更好地找到共鸣。并强调练习哼鸣音,寻求声音的高位置,从而更好地将声音统一,唱得连贯,圆润。获得了良好的发声方法之后,有了技术上的空间和自由,便可以很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现在我们对如何运用美声来演唱中国作品并咬清字音获得了更大的进步。比如一些歌唱家廖昌永、戴玉强、杨洪基、殷秀梅等人,她们演唱的作品正在逐渐地扭转人们对于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错误认识。如廖昌永演唱的《母爱》,深情动人,虽然演唱方法是美声唱法,但是风格上却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对于亲情的理解和感悟,感人至深。

(三)共鸣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中,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打开喉咙,建立稳定的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传统民族声乐中挤、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随着声音音区的变化来调节真假声使用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这样使声音色彩得以丰富和美化,具有金属般的光泽,而且可以传得更远。为了适应不同的风格,金铁霖先生在声乐教学中提出了“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 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来调整共鸣腔体的运用,从而来表现出不同歌曲的风格特征。使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传统民族唱法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人们的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如果在声乐教学中抛开了民族个性和风格,则不能称为民族声乐教学。所以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吐字方法,以及语言在歌唱中的运用规律,并且能够深入地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了解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继承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华,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得以丰富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M].山东省出版总社,1999.

[3]毛慧.2003 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4]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北京:艺术教育,2007,(1).

[5]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2005,(1).

[6]雷红薇.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雷刍议[J].北京:艺术教育,2005,(5).

作者简介:李婉(1987- ),单位:河南省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位:教师, 学历:本科。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借鉴美声唱法学习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