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的重大意义探析

2015-01-30王峻蓉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中哈农牧民

王峻蓉

(北京地铁公司北京100078)

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的重大意义探析

王峻蓉

(北京地铁公司北京100078)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哈两国建成取其中之一共同的愿望和奋斗目标。无论从经济全球化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来看,还是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来看,中哈两国依托草原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线路和原有基础,共同实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哈两国 国际旅游 合作战略 重大意义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亚洲的两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国,无论从经济全球化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来看,还是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来看,中哈两国共同实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

一、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的重大政治意义

中哈两国有着悠久美好的交往历史,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贯穿两国境内,成为欧亚大陆桥的历史文化品牌。两国在能源资源、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更强的互补性,双方在地缘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联系,则为推进两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国际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平台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现实表明,“民众之间的自由往来是旅游合作,也是国家对话的战略基础”,正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通过人文交流合作,特别是通过国际旅游合作使两国民众之间的互信增强,这也是真正拓展双边关系,实现长期睦邻友好的根本支柱。因此,充分利用中哈两国接壤的地缘区位优势、跨境民族语言文化、民俗相通的人文优势,共同实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战略,对促进中哈两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和增强双方国民互信具有重要政治意义。

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促进中哈两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和增强互信,对消除美国提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的负面影响,具有正能量的作用;对消除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国家民众中的不良影响,通过国际旅游民间和平外交的途径,达到“民相亲,心相通”的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建立中国与中亚国家永续和平的群众基础,为中国倡导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和谐世界的良好国际环境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二、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的重大经济意义

(一)对加强中哈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和推动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全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哈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和民众需求,也符合中亚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局面,中哈两国在已经取得政治、经济等多元合作成绩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合作战略规划,不仅要重视发展能源、资源领域等刚性的经济战略合作,更要注重发展与哈萨克斯坦非能源领域柔性的经济战略合作,特别是以国际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经济战略合作。大力发展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业,不仅可以使中哈两国民众获得巨大的旅游服务收益和实惠,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哈两国多层次国家关系的密切化,对推动两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全面合作、巩固与加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具有永续性的重要意义。

(二)对促进中哈两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本身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本低,关联性强,对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很强。在优化旅游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业,有利于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如果中哈两国将国际旅游业确立为双方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将会促进资本、土地、人才及各种生产要素向旅游业流动,促进产业升级,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进一步增加。两国人口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份额,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两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

(三)对促进中哈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1.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是促进两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彻底解除的今天,中哈两国产业发展将受其影响,特别是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产能过剩的现阶段,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增收,所能挖掘的产业就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既适合两国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增加两国经济总量,又能够扩大两国就业规模。

2.中哈两国合作发展草原文化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可以促进两国产业优化升级。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哈两国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资源优势,大大提升产业层次,改进和完善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丰富两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

(四)对促进中哈两国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1.对促进中哈两国目标间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中哈建交3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哈近邻的地缘关系和区位关系,使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居民出境旅游购物的首选地。目前中哈两国国际旅游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对应问题,主要反映在中国游客到哈国旅游较少,哈国游客到中国旅游人数较多。2008—2013年哈萨克斯坦统计年鉴显示哈萨克斯坦游客经旅行社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平均3.6万人/年,而中国游客经旅行社赴哈萨克斯坦旅游的人数平均0.26万人/年。说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际旅游发展规模太小、速度太慢、民间交流太少。通过在中哈边境地区的开放口岸和开放城市设置面向哈萨克斯公民的国际购物旅游中心和国际商务中心,可使中哈两国通过国际旅游业的带动,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既提高了国际旅游业对增强两国经济实力的贡献率,又为两国民生的改善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实施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将使哈国获得来自中国旅游开发资金、技术、客源支持,使哈国相对落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成为哈国的新型支柱产业;也将促使中国实现把西部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拉动中国与中亚国际旅游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还能够带动两国交通运输业、金融业、餐饮业、旅馆业、商贸物流业、网络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产业多元多层次协调可持续发展。

2.对促进中哈两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中哈两国虽拥有大量的哈萨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双方对哈萨克草原文化产业开发都很落后。目前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影视产品、精品歌舞艺术产品、手工艺产品和文化出版产品等,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中哈两国共同开发哈萨克草原文化产品,不仅能使哈国获得来自中国和世界基金组织开发资金、技术支持;而且能够实现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产业、产品开发基地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哈两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柱产业,拉动中国与中亚国际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的重大社会意义

(一)对促进中哈两国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中哈两国农牧区农牧民总数都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2013年,中国新疆农牧区人口总数为1257.37万人,占全疆人口总数的55.53%,农牧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296元,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74元的36.71%。2013年全国还有贫困人口4000多万人,其中新疆贫困人口222万人点总数的2.9%,主要集中在农牧区。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状况远远严重于中国东部地区。哈萨克斯坦农牧区农牧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4%。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农畜产品,无论是国家财政增收和二、三产业企业发展增收,均与农牧民增收关系不大。而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则是一种可取的牧民增收途径。通过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和发展两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将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和优质品牌做大做优做强,吸引全世界游客来中哈两国共建的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景区景点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游览和观赏以哈萨克文化为主线的各民族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原牧区的哈萨克居民可以依托旅游景区景点,举办“农家乐”、“牧家乐”,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等各方面的有偿服务,以取得比畜牧业生产更加丰厚的收入,达到农牧民扩大就业和增收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对促进中哈两国农牧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中哈两国草原牧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均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中国新疆草原牧区居民多数在边远山区,无论是交通、水源、教育、医疗、文化、用邮、用电、取暖、住房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基于两国发展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特点的生态旅游业的需要,必然加强旅游景区周边的道路交通、水利饮水、学校、医院、邮政、电信、电力、文化场所、景区接待中心、旅游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此,在两国政府和企业发展旅游业为游客创造旅游良好条件的同时,也为边远草原牧区农牧民改善了基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设施,改善了民生,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三)对促进中哈两国牧区社会进步和草原民族现代化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中哈两国特别是中国新疆草原牧区牧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生活现代化程度一般都低于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现代化水平。在草原牧区发展旅游业,国内外大量游客将新的理念信息、新的意识形态、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草原牧区,在与草原牧区农牧民被服务与服务的接触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将这些新的理念信息传播给了当地农牧民,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现代化进程加快。

(四)对促进中哈两国草原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旅游产业是一种无烟产业。目前全球许多国家热衷于发展低碳经济。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为此,中哈两国应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小的生态旅游业。通过发展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旅游业,既可以减轻中哈两国坦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又可以创造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取得多赢效益。

[责任编辑:何瑞霞]

[1]王云松、王珏:复兴丝绸之路凝聚共识和期盼,中国新闻.人民日报2014年06月23日.

[2]戴斌:民众之间的自由往来是旅游合作,也是国家对话的战略基础——在2012中俄旅游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国—俄罗斯旅游合作论坛文集(2012)》.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27-31.

[3]中国贫困人口2.54亿,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中国青年报.2009年04月10日.

F592·3

A

1674-6287(2015)01-0029-03

2014-10-09

王峻蓉(1982~),女,汉族,新疆伊宁人,本科学历,北京地铁公司职员,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学、文化学、经济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12BJY1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12XJJA84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哈萨克中哈农牧民
哈萨克斯坦航天发展现状及中哈航天合作浅析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及标准对比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