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

2015-01-29冷则刚

中国名城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城市治理大学城

摘 要:结合大学城与历史文化名城复兴的研究,并发现老城的前进驱力,有赖制度与文化的不断调适与创新,并植基市民参与及共识建立,以建构长久的共治基础。案例研究显示,单纯由政府主导,由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或是单独由市场主导的商业模式,其结果是改善了外在环境,但无法从根本活化老城区。老城历史保存的灵魂,是唤起市民草根意识,重新检视安身立命的发展历史,并学习历史经验,形塑城市认同。

关键词:大学城;历史名城;老城商业区;城市治理;市民参与

Abstract:Finding the driver for ancient cities to motivate advancement by combining research on university towns and renaissance of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relies on constantly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culture as well a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consensus building to establish long shared-governance foundation.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op-down construction mode fully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or commercial mode fully dominated by market can improve external environment but can never activate old cities fundamentally. The soul preserved in the history of old cities can wake citizens consciousness of grassroots, re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iving in peace, and learn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structuring city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own;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commercial district of old city;urban governance;citizens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2-59(8)

1 引言

晚近学术界有关建设大学城、推动地方发展并促进文化提升的讨论汗牛充栋。与此同时,学者专家及实务工作者针对老城区的保护、推动文化产业、结合市场发展等议题,也有许多的论辩。若以美国大学城的发展为例,不少名牌大学与大型都会区结合。州立大学则藉由州政府提供的广大土地,开拓新的发展区块。结合小型历史名城与名校发展的例子,则并不常见。①本文选择美国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及其所在的莎城(Charlottesville)为研究案例,探讨大学城发展与老城复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老城发展轨迹中的制度、文化及社会因素,以期从治理的过程中,了解政府、社会、民间团体及市场间的互动,并归纳探讨莎城案例所带来的政策与实务意涵。

2 维吉尼亚大学与莎城的大学城特色

维吉尼亚大学(以下简称维大)是美国开国先贤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手创的高等院校。而维大所在的莎城,也是杰佛逊的故居所在。杰佛逊在莎城度过了卸任总统后的退休时光。杰佛逊的故居蒙地契罗(Monticello)及其设计的维大校园,于1987年列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美国唯一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校园。莎城于2013年被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选为全美最佳大学城第二名。②美国规划学会于2014年将维大校园著名的中央草坪(The lawn),列名全美最佳公共空间之一。③就学术表现而言,维大在最新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美国大学总体排名为第23,名列最佳公立大学前三名。

维大的创校理念及空间布局,充分反映了杰佛逊对高等教育及培育人才的理念。杰佛逊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有丰富的欧洲经验,但也主张在新大陆推动有别于欧洲的平民教育理念。在所设计的维大校园中,圆楼(Rotunda)的设计是脱胎于罗马万神殿。校园核心区的中央草坪、排列整齐的十栋主楼及其后方的园林,则深受法国公共空间设计及美国南方理想庄园的启发。这种特殊的校园设计,深深地影响到美国其它高校的院校布局,如麻省理工学院及杜克大学等。就中国早期的院校设计而言,如北京清华大学的礼堂与草坪以及南京东南大学等都可以看到维大圆楼的影子。20世纪60年代陈其宽及贝聿铭设计台湾台中东海大学校院时,则从维大中央草坪布局得到灵感,以唐代建筑融入校园规划,造就出优美的学习环境。

以中央草坪的空间布局为灵魂,杰佛逊希望贯彻的是开放的、平等的以及融合的教学环境,并以优美的校园来滋养师生教学相长的精神。中央草坪的原始设计以圆楼作为全校性集会、大型教室及图书馆的主要空间。以罗马数字排列的十栋主楼,楼下作为师生研讨及教师授业的场所。教授居住于楼上,学生则以连接各主楼的副厅为宿舍,师生充分互动,形成一个理想的学术村 (Academic Village)。演变至今日,维大师生规模已数十倍于两百年前发轫之初,但创校精神仍被充分保存。整个学术村的建筑及园林至今仍维持创校之初的原貌。45间设备简陋的学生宿舍,如今只有本科的模范生才有资格申请。能入住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宿舍,是维大学生莫大的光荣。十栋主楼的主人,如今是各院院长及维大的行政主管。但一楼空间仍开放给师生研讨,并举办校内公众性的活动。维大的历史园区每年接待约十万名访客,并于一些主要节庆如万圣节、圣诞节点灯,吸引整个莎城及周边城区民众参与,盛况空前。整个学术村的历史氛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贵族的。这也是美国开国精神具体而微的实现。由于学术村不但是美国历史遗产,也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维大设有建筑规划长,专职负责校园古迹保存与整体规划。因此,一百多年来维大虽然不断扩张,但校园核心区完好如初,校园内其它新建工程均遵循固有的建筑及空间布局模式。endprint

维大所在的莎城拜杰佛逊之赐,是美国历史名城,也是一个典雅的大学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得莎城在历史、文化、教育及自然环境的良善上,在美国大学城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莎城位居维吉尼亚州地理中心点,四周森林广布,距美国首府华盛顿约两个半小时车程。莎城往西约半个小时车程即为夙负盛名的山南朵国家公园(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四季景色宜人,秋天赏枫尤为一大盛事。莎城于18世纪中叶建城,本为一南方小镇。维大于1818年在城西建校,是历史的一大转折。从此莎城逐渐蜕变为富含文化与历史的大学城。莎城人口约四万五千人,邻近之艾伯洛县(Albemarle county)约十万人,符合大学城的规模及定义。莎城的文化传承是美国南方文化,但大学的创意及动力替老城注入了多样性的活力,也改变了人口结构与基础建设。此外,莎城宜人的气候及文化氛围,也吸引了不少厌倦北维州都会区生活的菁英人士,以及华府地区高层退休人士的群聚。以维大为核心,各年龄层文化菁英的汇集,是城市动力及多元融合的关键所在。丰富的人文素养与自然环境,使得莎城也成为年幼子女成长的理想摇篮。

3 老城区复兴的历史轨迹

莎城的发展也是美国战后七十年来小型城镇发展的缩影。莎城总体而言是个大学城,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与大学有整合之处,也有分立的特色。若以文化保存及城市发展的面向来看,传统市中心区(downtown mall)的复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案例。

莎城老城区的核心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是繁华的商业区。二次大战之后,美国进入高度经济成长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战后婴儿潮造就大量中产阶级与住房需求。如同其它美国城市,这些新兴家庭寻求较好的居住环境及住房条件以养育子女。因此,新的住宅区在城市周边的新兴区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应运而生的则是新型态的消费空间的产生。最典型的就是沿着城郊新辟宽广大道的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及游乐休闲设施的出现。这些新的空间布局满足了中产阶级的需求,也大幅改变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不少美国城市成为“甜甜圈城市”(donut)。市中心区除了上班时间外,入夜即空无一人,甚至成为犯罪的渊薮。主要生活、居住、消费的重心,则外移到城郊。城郊地区生活环境良好,与老城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莎城在战后的发展轨迹,则是脱离位于维大东边的老城区,沿着南北向的29号公路,往北发展。从维大中心校园为起点,由29号公路往北,每隔10年约开发1.6公里周边的区块。至21世纪第二个10年,城郊蔓延区已达城北约11.2公里处。新城郊的发展区域,在行政管辖区域上则大多属艾县,而非莎城。相对而言,战后的老城区商业中心逐渐没落,不少商家外移到城北新兴区,更使老区雪上加霜。

老城复兴的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终于浮上枱面。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降,市政当局即开始拆迁老城中心区西端的薇丘(Vinegar Hill)及其邻近区域。此区域居民多为弱势的少数族裔居民,其中亦有少部分具历史性的建筑物。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虽已有黑人民权运动,但南方的少数族裔当时仍处弱势,因此拆迁政策进行迅速。多年之后,有识之士重提此段历史,仍有诸多批评。薇丘所在之三角地重整更新后,成为多家连锁商店的基地以及部分办公大楼的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复杂的论辩及审议程序,老城区中心决定封闭车辆交通,改造为行人徒步区,中间并以植栽覆盖,以打造历史与自然融合的城市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五星级饭店Omni Hotel开幕,成为城内最高档的酒店之一。

美国学者Kent Roberson曾针对老城复兴提出几个主要的发展模式:(1)行人及自行车优游的空间;(2)购物区空中廊道(skywalks)的建构;(3)独立式室内购物中心的重整;(4)老城区历史保存工作的加强;(5)河岸及水岸区域的更新;(6)主要公共空间及市民集会场所的重整;(7)大众运输系统的改善;(8)中心城区功能的多元化。④

若以莎城的老城区中心复兴的过程为例,与此八项原则部分符合,但重点有所不同,社会经济变迁的背景也有相异之处。由于莎城的大学城人口规模,建设购物区空中廊道及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的构想显然不务实际。老城区离水岸也有一段距离,因此亲水公园的设置也没有可能。20世纪70年代完工的行人徒步区,为老城区带来新兴的契机,但并未真正活化老区。徒步区完工近三十年后,老城区进行新的一轮改造。除了整体翻新徒步区地砖,部分修改徒步区原始设计外,在徒步区的东端,市政厅周边进行了两项重大的公共空间建设。第一项是莎城户外展演厅(Charlottesville Pavillion)的设置;另一项则是大众运输转运站的设立。展演厅以流线型的户外棚架为主体,为市民提供演奏、表演、集会的空间。从每年四月到十月,每周五傍晚,均排有各种开放式免费音乐表演节目,供市民自由观赏。大众运输转运站,则以绿建筑、环保概念建构。转运站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绿建筑协会的金质标章认证。藉由这两项公共设施的完成,老城区无形中创造了核心的公共空间,将人流逐步汇入徒步商圈。此外,莎城市政府也开通了老城转运站到维大校区及周边地区的免费公交车路线。此一免费路线的开通,无疑也将人流更顺畅地汇入老城区,同时解决停车问题。而颇具巧思的转运站,也为老城区平添秀丽的风景。⑤

4 历史城区复兴的人文因素与治理动力

4.1 人口及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硬件建设、空间配置重整后,真正使老城区复兴的主因有其更广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变化中,人口结构的改变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前所述,战后婴儿潮所带来的市郊商业发展,到了千禧年后,开始有些转变。同一些美国南方城市如Lynchburg,Roanoke一样,莎城的纯劳动人口大幅缩减,专业人士以及新婚夫妇维持较小家庭规模,甚至不愿生育儿女。这些新贵阶级及新迁入的专业人士的消费行为,与二战后婴儿潮家庭大异其趣。由于一些服务业公司,如SNL Securities,Lexis Nexis入驻老城区一带,老城区附近的高端住宅需求增加。由于周边的土地面积有限,因此活化周边老旧住宅区,以及重新利用老城商业区,就成为崭新的市政发展亮点。原本老城徒步区商家二楼或三楼的空间,重新成为专业人士与新贵阶级的新宠。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位于老城徒步区的York Place。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虽然老城行人徒步区的硬件建设已颇具巧思,但人气不旺,入夜后人烟稀少。类似York Place等的住商混合空间,将老城区重新变身为高等人才筑巢的所在。随着老城人口结构的改变,收入较高的新住民对饮食及休闲更加注意,更多的高档餐厅、咖啡店、书店及文化设施应运而生。在短短的约150米左右的老城徒步区中,聚集了120家特色店铺,以及30多家的餐厅与咖啡馆,其中包含5家左右的书店。在天气较为舒适的季节中,大部分餐厅均提供室外用餐的设备,平添不少闲散气氛。一些在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搬迁出老城区的老店,现在纷纷回流,共享新一轮的荣景。由此可见,老城复兴的主因,并不是吸引外来观光客来活络经济。莎城老城重现风华,植基于吸引人才入驻,并以人才为核心,造就磁吸效果,平衡人文与经济发展。endprint

4.2 老城区历史保存的持续与转变

由维吉尼亚州各级政府地产评估官员所组成的Virginia 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VAAO)曾揭橥城市历史保存的几项原则:(1)保护濒危的古老建物;(2)保存具有历史演变价值与居民未来愿景的处所;(3)藉由设计评估,保护邻里社区特殊美学的有形及无形遗产;(4)以可持续发展达到保存的目的。⑥从VAAO的观点来看,历史文化保存不仅仅是保护而已。更重要的工作是兼顾设计与保存,同时以美学观点注入,以草根邻里为基础,将历史的持续与演变融入社区发展。就实践而言,除了国家级(如维大与蒙地切罗)的古迹外,莎城另规划建筑设计控制区(Architectural Design Control,ADC)及个体受保护产业(Individually Protected Properties,IPP)。目前莎成共有8 个ADC区域,以及 75个 IPP。目前的ADC包含老城中心商业区(downtown mall)、老城北缘法院及公共建筑区(North Downtown)、瑞吉街廓(Ridge Street)、西大街(West Main Street),包括维大周边的学院环区(Rugby Road-University Circle-Venable Neighborhood District)、瓦蓝街(Werland Street)、维大角(The Corner),以及位于维大中央草坪南端的住宅区欧赫斯特(Oakhurst-Gildersleeve)等。

就政府制度性协调机制而言,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廓保存之政策及相关决定则委由建筑审议委员会(Board of Architectural Review,BAR)裁决。该委员会由市政府指派九位委员组成,其中包含建筑师、历史保存区居民代表、历史学者、民间组织代表等。BAR针对管制区内之各种建案,决定是否可修复、增建附加建筑物,或是拆除。BAR也可建议市政府增加ADC以及 IPP的项目。BAR基本上鼓励具创意、融合型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尤其对色泽的选用并不拘泥于固定型式。对于兼具环保与文化保存的修复案件,则特别鼓励。BAR也举办各种公听会,以取得居民共识,务必以公平、专业的方式达成文化保存的目标。若遇有利益冲突的案例,则审议委员会成员必须回避以维公正的立场。1998年,莎城另设立历史资源工作小组(Historic Resources Task Force),负责历史资源的开发、教育、传布等工作。⑦

4.3 官民共治基础的建立

民间文史保存组织也在莎城的文化保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较活跃的组织包含非裔美人寻根协会(African American Genealogy Group of Charlottesville and Albermarle County)、艾县莎城历史协会(Albemarle Charlottesville Historical Society)、皮蒙环境协会(Piedmont Environmental Council)。以艾县莎城历史协会为例,该协会设立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一群维大的图书馆馆员。该协会的会址位于老城商业区北街,是原莎城图书馆的历史建物,本身即有历史保存的价值。历史协会工作的重点,除保护全国知名的历史古迹外,致力于庶民及草根社区的历史文化保存。协会二楼的空间,存有上千件地方文史遗物,但受经费限制,迄今尚未寻得展演的空间。美国各级政府尽管授与了各种古迹认证的标章,但并未提供具体的财政补助私人的历史保存工作。地方政府也仅提供古迹保存的部分减税优惠。因此,类似艾县莎城历史协会的工作,即为唤起保存意识,设定历史保存议题,并藉由口述历史等方式,发掘鲜为人知的地方历史细节,并以影音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以达成古迹保存的教育功能。除了行之有年的古迹之旅、生态历史导览以外,历史协会另推出独具特色的古墓园之旅。每座墓主人,不但代表一个家族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社区及城市的历史演变轨迹。古墓园诉说着丰富的地方文史故事。这种特殊型式的历史之旅,在华人眼中可能被视为忌讳,但在当地颇受好评。

莎城多年来所形成的公部门、私部门、民间团体及草根组织的合作模式造就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引人争议的失败经验。较成功的案例以老城商业区的派拉蒙戏院(Paramount Theater)为显例。派拉蒙戏院于1931年感恩节前夕开张,多年来成为城内最主要的娱乐及重大节庆聚会场所。派拉蒙戏院的兴衰因此也成了当地历史的缩影。派拉蒙戏院在美国种族隔离世代,非裔居民被迫只能选择楼上的观众席,且出入戏院也由较偏的小门。经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戏院由于经营不善,于1974年关门大吉。派拉蒙戏院的停业,也象征老城区的没落。至1992年,莎城市政府资助第一笔资金,以非营利组织方式成立派拉蒙戏院公司,正式展开重整派拉蒙戏院的计划。经过漫长的集资、重整、历史文物整建的过程,派拉蒙戏院终于在2004年底重新开张。由于新的戏院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与莎城的文化圈、教育界、艺术工作者,甚至草根社区都有良好的互动。各种表演节目的门票收入,都有部分捐献给历史文化保存及弱势团体。在闲置三十年后,派拉蒙戏院以非营利组织的方式重现风华,迅速成为莎城文化活动重心与公众空间,对老城区的活化扮演关键性的作用。著名的华人音乐家郎朗于2014年2月份在派拉蒙戏院的表演,曾造成轰动。

老城商业区新建的私有建物,则引起不少的争议。20世纪80年代备受争议的Vinegar Hill拆迁案,取而代之新颖的Omni Hotel,曾因为其体量及高度,激起不少反对的声浪。但由于其位于老城徒步区的轴线西缘末端,且建筑形式低调,与当地环境融合度高。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末在酒店外新设室内滑冰场,与酒店周边共同构新的成公共空间,及行人徒步区的西端起点,使得Omni Hotel发挥老城活化的关键功能。另外一项备受争议的建案则是位于行人徒步区中段的Landmark Hotel。由于其接近核心的地理位置,高耸的建筑楼层设计,当BAR于 2008年以些微差距通过此一建案时,引起不少反对的声浪。原建商预定于2010年左右完成建设开幕,但由于财务问题,建案延宕,进而将建筑拍卖。新接手的建商,随后也遭逢财务危机,引起法律诉讼。至2014年,距预定开幕日期已隔四年之久,整栋建筑仍只完成钢骨结构。由于停工已久,建筑基地产生公共安全问题,成为老城区的“烂尾楼”。endprint

4.4 校区与老城区联系的重新建立

作为一个大学城及历史名城,维大与老城历史保存与复兴息息相关。然而,地方政府与维大的互动,仍存在不少微妙的关系。举凡莎城各种文化保存委员会、公听会、审议工作小组等,均有维大建筑及文史专家参与。然而,多年来维大不断扩张,所增加的师生及从业人员虽有助于莎城的发展,但维大的新开发土地也引发了与当地政府的矛盾。由于维大是州立大学,土地一旦归维大所有,地方政府即丧失土地税收,因此并不欢迎维大的无限度扩张。维大后来引用美国地方治理中“财政支付替代税收”(Payment in lieu of tax,PILT)原则,解决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关系。此外,在空间布局上,维大校园核心区与老城商业区由约1.6公里长的西大街(West Main Street)联系。多年来,西大街渐显破落,商业不振,无形中形成校区与老城区的空间阻隔。位于西大街的火车站,于1999年将原本候车室及售票处移到旁边的行李房,将主站体出租给一家颇受欢迎的休闲餐厅,生意兴隆,开启了西大街逐渐复兴的先河。

西大街进入新一阶段的发展则开始于2010年之后。2012年曾是莎城另一轮发展的里程碑。单年全程的建设值达到两亿一千万美元,高于2008年百分之六十。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建设投资于新的住房,可见该地区有新的发展势头。⑧此外,维大新的儿童医院在西大街西区开始兴建,并于2014年完工。这栋崭新的建筑物是西大街近年来最大的公共建筑,达1.86万平方米的面积。邻近儿童医院东侧,则是大型的住商混合建筑Plaza on the West Main。这个大型项目提供维大学生住房需求,推出219单元的公寓住房,并引进1114.84平方米的多元购物区域。BAR在讨论此一建案时有诸多辩论。由于建商随后提出高度提升及密度增加的要求,莎城规划委员会召开公听会,以凝聚社区共识。最后在合乎限高标准及建筑风格需求后,通过此案。

有鉴于莎城正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成长期,市政府于2013年成立地景设计工作小组(PLACE Design Task Force),以提供市政府规划委员会有关都市更新、环境改善以及社区连结等建议。工作小组由建筑师、艺术家、都市发展、土地规划、公民代表以及前任官员等组成。工作小组最主要任务之一,即为监督从2013年开始,由市政府主动推动的西大街更新计划。由于此计划堪称是莎城近年来最具前瞻性的项目,因此工作小组最主要的活动要项即为透过多次的公众讨论会议,凝聚西大街改造的愿景,并沟通规划发展的概念。至2014年8月止,此项目已召开3次公共协商会议。⑨

西大街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结合西端大型维大教研与历史名楼,与东端小型历史区块,并有机结合西大街上新建案与现存的邻里。同时,鼓励多元的建筑设计,并避免大型购物消费区块的出现。在交通模式方面,希望扬弃原本以汽车为主,而代以如自行车、行人、大众运输工具等多元共享的空间。由于西大街并不长,因此特别鼓励创造行人友善的空间。土地利用则倡导多元功能,尤其着重引进市民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在交通模式改善后,西大街可以成为邻近社区的入口大门,进一步活络社区邻里的发展。除了重新改造街道植栽外,在规划上特别着重保留四周山景,将自然环境与四周历史空间结合,形成西大街的特殊文化与生态魅力。⑩

5 莎城案例的启示

美国大学城有其独特的制度、历史、人文的发展轨迹。莎城作为历史名城,与维大相辅相成,在过去两百年的岁月里也曾几经浮沉,但仍然维持悠长的人文传统,使得名城、名人、名校相得益彰,并于2010年以来,迈向另一个发展的里程碑。就莎城而言,历史名城的标章,以及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证,代表更多的责任与历史传承,而不是拓展市场的敲门砖。大学提供城市人才与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注入年轻的朝气,使得城市活化的动力源源不断。然而,大学城的前进驱力,仍有赖制度与文化的不断调适与创新,并植基市民参与及共识建立,以建构可长可久的共治基础。

莎城的老城复兴经过多次努力,在上世纪末开始重现风华,实源于几项重大因素。首先,藉由公共空间的重整,将人流重新汇入老城区,活化了人文、艺术及商业活动。老城徒步区的脱胎换骨,不是始于餐饮等消费机能的重现,而是聚焦于市民展演、聚会、文化活动的活络。餐饮消费是配角,而不是主流。其次,老城区的人口结构改变,是空间活化的重要契机。由于大众运输系统的改善以及生活型态的变化,青年专业人口在老城区及周边地区落户,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区的社会人文结构,也使老城区焕发光芒,获得新生。因此,老城保护与复兴,不是重新打造一个新古董,或是伪古董。如何透过制度活化,以及非正式制度的配合,重新引凤筑巢,才是历史名城新生的契机。

莎城经验也显示,单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或是单独由市场主导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其结果是改善了城市外在硬件环境,但无法从根本活化老城区。经过多年的磨合,维大的人文及美学能量逐渐与老城历史复兴结为一体。莎城的整体历史氛围,以及社区更新与发展的动力,则有赖于政府与公众沟通及协商,彼此切磋出共治的机制。莎城蓬勃发展的民间组织及第三部门,则唤起民众保护意识,协助政府设定历史保存的议题及路向。更重要的是,透过地方政府、社区以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莎城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逐渐为市民所珍视。老城历史保存的灵魂,是唤起市民草根意识,重新检视安身立命的发展历史,并学习历史经验,形塑城市认同。从莎城老城复兴的案例可以得知,地方文史资料的保存与重述,是老城再造的精神动力。

然而,莎城作为一个富含文化传统的大学城,同样也面临了不少发展上的瓶颈与挑战。莎城与大华府主要都会区有适当的距离区隔,但此一地理上的区隔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上的阻碍。大学城与都会区适当的阻隔虽然有助于纯学术理论成长的静密空间,但与实务界的距离,以及南方由来已久的守成文化,或多或少影响大学聘雇顶尖人才及寻求大胆学术突破的原动力。近年来由于北维州的高度发展,来往莎城与华府的行车时间大幅增加。美国区域铁路网长年不振。近年来虽有改善,但效果仍属有限。空运则受天候影响,误点状况较多,稳定性低。再者,由于有钱有闲阶级的入驻,以及整体文化环境的吸引,莎城的物价及房价并不便宜,居住成本相对居高。莎城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学术的世外桃源,但同时也限制了其迈向世界顶尖的突破性发展。endprint

此外,莎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对莎城作为一个文化城与大学城的定位造成冲击。不少文化界及专业人士移居到莎城的目的,在于厌倦北维州繁忙的都会步调与拥挤的交通,并向往大学城的闲适步调。莎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后,房价与物价持续高涨,老区与新区同步成长,都市也进一步扩张。原本大学城的文化氛围,是否会被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侵蚀,颇令人担忧与质疑。西大街的重整与更新,是莎城未来发展的重大关键。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并保存历史氛围,同时又能兼顾发展的需求,将会考验莎城居民的集体智慧。

杰佛逊的文化遗产对莎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杰氏不但是美国开国先贤,也是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其对文化、艺术、建筑、工艺等的特殊天赋,具体而微地展现在其手创的蒙特切罗庄园。蒙特切罗庄园位于城东的丘陵,俯瞰莎城及维大。在杰氏墓碑上,叙明其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维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条款的起草人,以及维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人,但只字未提任何重要政治职务包括曾任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氏在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保护州权,限制联邦权力。莎城在各种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上,处处可见杰佛逊的遗迹。杰佛逊可以说是当地文化的根源与基础。然而,在杰氏的巨大庇荫笼罩下,也产生各层面的无形限制。言必称杰佛逊,使得一些突破性的城市建筑理念,或离经叛道的文化思潮,变成极端异类。再加上南方固有的保守思维,使得大学城虽有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进驻,但创意的火花仍嫌不足,似未充分发挥此地的脑力优势,进而攀上思潮的顶端。由此可见,历史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纽带。如何将城市历史注入新的生命,以当代进取精神与文化遗产相结合,无疑是城市迈向辉煌的决定性因素。

注释:

① 有关美国大学城的分类及特点,参阅Blake Gumprecht, American College Town (Cambridge: MIT Press, 2009)。

② http://www.travelandleisure.com/articles/americas-best-college-towns-2013/3

③ https://www.planning.org/greatplaces/spaces/2014/thelawn.htm

④ Kent A. Roberson,Downtown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d of the Century Assess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61,No. 4, Autumn,1995:429-437;Downtown Development: Key Trends and Practices, Policy Brief 8, Public Policy Research Center, June,2001。http://pprc.umsl.edu/pprc.umsl.edu/data/pbrief_008_downtown_development.pdf

⑤ 有关莎城历史发展图文并茂的简介,参阅:Eryn Brennan,Charlottesville (Mount Pleasant: Arcadia Publishing, 2011)

⑥ Mary Joy Scala,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arlottesville, VAAO Educational Seminar, July 14,2011。

⑦ BAR 信息公开,各公听会、会议议程、及报告内容均可上网查阅,http://www.charlottesville.org/index.aspx?page=2096

⑧ Graelyn Brashear,Construction, housing market growth signal local economic health, Cville,July 23,2013。

⑨ 西大街详细规划及相关文件,请参阅该项目网址:http://gowestmain.com/

⑩ West main street action plan: a place for everyone, August 5, 2014 Public hearing。http://gowestmain.com/project-documents/

有关杰佛逊的生平与理念,参阅Jon Meacham, Thomas Jefferson: the Art of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3)。

(本文撰写承蒙维吉尼亚大学建筑系教授Richard C. Collins、莎城前市长Kay Slaughter、 艾县与莎城历史保护协会会长Steven Meeks、 维吉尼亚大学贝登公共事务学院Harry Harding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课程林夏如教授的启发及协助,谨此致谢。)

责任编辑:王凌宇 实习编辑:邹金霞

作者简介

冷则刚,台湾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大学政治系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治理大学城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 扎实推进城市工作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大学城空间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阶段角色定位与实现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数据异化与数据治理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