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2015-01-28王秀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

王秀华

摘 要:数学题千变万化,可它无论怎样变化,同类题型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不论是解题还是听老师讲题,都不要死学死记,而要学会联系和变通,把学到的东西变化一下,想想会有怎样的结论产生。

关键词:数学学习;联系和变通;善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1-01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能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产生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如果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人,不敢大胆地进取或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效地建立和利用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自信心。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觉得“我能行”。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注重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埋藏下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教学《我选我》一课时,我出示题目后提问:“你看到这个题目后有什么疑问?”学生争着说出心中的疑问,有的说:“选自己?”有的说:“他为什么会选自己?”还有的说:“选自己干什么?”我听了就说:“你们提的问题很好,那么你们能通过学习课文找到答案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发出“我能”、“我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等信念。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动力源泉——自信心,并注重使这种动力持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体态很重要。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自信心的建立是要学生有一种自主、自觉的过程。首先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哪怕只是某一点、一个部分的内容。帮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及指导学生的耐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亲其师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4、注意情景设置,及时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觉到“我真行”。

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及时激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你说的没错”,“讲得真棒”,“真会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自身感觉到“我真行”,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鼓励学生:“不要着急,慢慢说”,“教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这回讲得真不错”,使每位同学都感到“我真行”,体验到品尝出胜利果实的喜悦。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

5、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他行,我也行”。

对学生要实施希望教育。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不能幻想十个指头一般齐,有差异才构成自然界。教师要伴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特别注意不断地给差生鼓励支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知识。心理研究指出: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坚强的自信心和不屈的竞争意识,通过努力都获得成功。例如:我教学《司马光》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我提出:“司马光才几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救小伙伴?”学生争着回答,有的说:“他很聪明。”有的说:“他平时爱学习,懂得很多知识。”还有的说:“他动脑筋,会思考问题。”我听了高兴地说:“你们也很爱动脑筋呀,能想出这么好的答案。”学生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增强了自信心。学习完课文,在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期间,我又因势利导说:“你们能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吗?”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例:学到“跟”字时,我问:“谁有办法记住这个字?”有的学生说:“‘跟是由‘和‘艮两部分组成的。”我接着问:“谁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又有学生说:“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跟字,‘根去掉‘木换成‘就是‘跟。”老师用这种激励性语言,唤起每位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产生“他行,我也行”的竞争意识,产生创新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学中要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集体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而且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弥补,共同完成学习过程,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例如:我教学《落花生》一文,设计了“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举例说明这个问题。我没有让学生马上回答,而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举出了较贴切的例子,如:清洁工人的外表虽然不好看,但他们是有用的人,因为他们有“宁愿自己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精神;而那依赖父母钱权,只顾打扮、享受又不学无术的人,是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用的人……这样教学,在共同探讨的情境中,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间互相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学习,从中真真正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和利用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在认识冲突中,自信心又得到增强,满怀信心投入到新学习中去。这样教学,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成为产生创新意识的不竭动力。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大洋中带入“乐学”的世界里。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
浅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文科生如何学好数学探析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