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异化的深层原因探究

2015-01-27刘炜程海东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异化可持续发展

刘炜+程海东

[摘  要]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消费社会中,消费由对实际产品的消耗延伸至对产品所负载的意义和符号的消耗,需求也由对实体产品功能的需求而延伸至对其所承载的意义的需求。由于“心理贫困”的存在,需求转变成了欲望。消费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本逻辑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成为设计异化的根本原因。在这双重压力下,本应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设计异化为为消费欲望和资本利润服务,而这种异化造成的最为明显的后果是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设计成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帮凶”。

[关键词]设计;异化;消费欲望;资本逻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0;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1-0012-05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史看,设计长期充当着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盈利的工具,刺激着人们潜在的欲望,诱发了人们畸形的幸福观和生活方式。设计原本是为了人类的更好生活,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为什么会异化,它是如何促成了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对设计异化深层原因的明确有助于找到设计异化的根源,有助于找到化解设计异化的办法,恢复其本真面貌,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消费”与“需求”

“消费”是什么?经济学的回答是“消费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和使用,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1]哲学的回答是“在完整的意义上,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利益单位之间的交换而对劳动产品和服务的享用。”[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释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3]8在生产与消费的这种辩证关系中,生产的双重消费分别指向人的能力的消耗与生产资料的耗费;消费的生产既指人在消耗中获得了成长,也指在消耗人的能力和生产资料之后形成了最终产品。马克思进而还认为产品只有在被消费之后才最终完成了自己,“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3]9可见,消费的基本内涵就是“消耗”。

从消费的角度看,当下社会可以称之为“消费社会”,因为消费对生产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反作用”,而是“主导作用”。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消费”在数量上的增长将直接转变为经济的增长,虽然鲍德里亚称之为“计算的幻影”和“集体迷恋的巫术”,[4]22但它却成为了肯定性因素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计算之中。对此,鲍德里认为,“生产力首先具有了神话的社会功能,而且为了使这个神话生动而有趣,可以采取任何办法,哪怕把在数字上与之相抵触的客观现实颠倒过来也行。”[4]23所以,在消费社会,作为消耗的“消费”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要求消费从对必需品的消耗扩展到对非必需品的“浪费”。

尽管当下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依然有着某种形式的稀缺,这种稀缺可称之为结构性稀缺,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的贫困”,由于需求与生产之间的永恒张力,稀缺变成了一种比较的结果。“贫困不在于财富的量少,也不在于简单地理解为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归根结蒂,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56因此,浪费就成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浪费中的人“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4]25即浪费使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优胜,从而形成生存自尊。可见,浪费将“消费”的消耗推到了极致。消费不再指向具体的物,而是指向了“事件”,消费也越来越由物的满足转向心理的满足。消费的对象完全可以变成某种象征物、某种意义、某种符号。

在消费社会中,当物作为系列的整体存在时,对物的需求的实质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对单个物及其某项功能的需求,而是延伸到对物的意义的需求。这样,物的功能也出现了变化,在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附加了有某种意义,这是由于“物品被心理能量所投注、被商业化、个性化、进入使用,也进入了文化体系”。[5]现代消费社会,“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4]59因此,需求不得不体系化,“根据需求体系,我们知道需求并不与相关的物有关,不是一个一个的产生的,而是作为消费力量,作为更大的生产力范围里总体的支配性而出现的。”[4]65需求再也不是对某一物的需求,而是对成系列的物的需求。因为在需求体系中存在着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心理贫困”,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存在永恒的张力,“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处于喜好,而是处于竞争。”[4]53正是在这种系列化的需求中,需求变成了欲望,而欲望是无限的,它永远会寻求下一个目标。

需求的体系化导致对意义寻求演变为对“区别”与“差异”的寻求;而在区别与差异的需求体系中,承载着区别和差异的物仅仅转变为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是没有能指的,这种状态被鲍德里亚称为“精神生理歇斯底里”。[4]68如果以某个物以及特定功能来满足这种需求无疑是隔靴搔痒,因为在需求体系中总有其他的物或者意义作为需求的参照,它们构成了产生差异的背景。由于差异的永恒存在,需求就成了欲望。“可以说某一能指对另一能指的这种渐趋消失、这种持续流动、这种逃逸只是某种欲望的表象——这种欲望是贪得无厌的,因为它建立在贫乏的基础上——在物品和持续需求中进行局部自我指向的正是这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4]68

二、设计对消费欲望的迎合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6]可见,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价值,是解决问题,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然而,现代设计的发展却趋向于这一目的的反面,设计对人类消费心理的迎合和刺激,以及对资本的屈服,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走向了异化。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异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