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观:邓小平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2015-01-27陈甘霖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教同志科学

陈甘霖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1)

科教观是邓小平理论极为重要的理论构件,是其科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的理论支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夺目亮点。认真研讨邓小平科教观,对于我们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深邃蕴含,提高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内涵的认识,弄懂弄通邓小平发展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都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

一、选准战略突破口——科教并重,“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实质内容,根本因素和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的科学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成果的邓小平理论,其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显著特征和创新支点,就是依靠科学和教育的进步。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科学内涵、模式选择和发展战略的伟大探索,与教育、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二者内在统一的科学对接,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创新,是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标志性伟大成果之一,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科学认识水平。可以说,如同邓小平同志的另一个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对接一样,这一伟大贡献将同样永久地造福中国人民;必将彪炳史册,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发展是当代世界大势,时代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方略选择。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育和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活动的内容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均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深邃目光和远见卓识,敏锐指出并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特征,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靠人才、靠知识、靠科技和教育、靠好的机制体制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他强调指出:进入转折时期的中国,实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是教育和科技。教育和科技是改革、发展和稳定诸多问题汇聚的焦点,更是突破发展围堵因素,改变中国“贫、弱、小”的旧的世界定位,振兴社会主义的战略突破口。这是小平同志最为关注、谈话最多、最着重指出的一条发展规律。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技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1]48。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1]40“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1]40。他强调指出:“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1]32“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2]275-276。“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274-275。他急切地呼吁:“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不这样,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2]120-121。“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2]275。深入研读邓小平同志的以上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邓小平同志构建发展战略及其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以抓教育和科技为着力点,选择教育和科技振兴为突破口,来展开发展战略、优化发展布局,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谋划,是对当代世界各国和中国自身发展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和科学总结的创新成果,正切中当代中国发展的世情、国情,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纵观世界,无论是长期拥有超强国力的美国,无论是二战后重新崛起的德、日,或是创造了地区经济繁荣的“亚洲四小龙”,尽管它们国情不同,条件各异,发展战略各有特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功发展的奥秘:即高品质的教育、高水准的科技。现代社会运行中,教育和科技不仅是新知识、新理念的实践者、传播者,是新知识、新理念的社会孵化器,而且还是社会经济发展巨能推动者,经济全球化活动中强大竞争力的源源不断的提供者。

20世纪70年代末,转折时期的中国,国力孱弱,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以振兴教育和科技培育中华民族的发展生机、活力和后劲,进而以此为战略突破口,来实施挽救和振兴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战略,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精湛哲学思维、非凡的战略目光和超群的胆略气魄,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放射出如此夺目的光芒,其中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律是: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邓小平同志谋划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教并重,以科教振兴为战略突破口的英明决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一英明决策的巨大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将日益得到彰显和昭示。

二、全面发展的第一推力——“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靠科学才有希望”

按照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和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有着天然的相互需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成系统诸要素在该系统总体结构中地位与作用各有差异,其各自功能构建成等级排列,其中必有一种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存在和功能起制约和主导作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则认为: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和发展程度。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眼界和精湛的哲学思维,思考、观察二战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最新变革,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敏锐地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认为现代科技教育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变革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引发者、推动者和贡献者。1978年,他就指出“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1]87“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1]87他进一步阐明“社会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87“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1]86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的发展动力学问题时,他以自己潜心研究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一语中的地指出:“没有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86他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这一创新科研成果,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决定性作用。1992年他在“南巡谈话”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快啊!靠科学才有希望”。[2]377-378这一系列论述表明:小平同志把科教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思想是十分清晰,十分明确,十分肯定的。

肯定并高度评价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推动作用,承认科技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来观点。马克思从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高度评价科技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他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372-373“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3]97“劳动生产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64列宁从科技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角度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4]毛泽东在1953年也曾说过:“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结合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形势、新特点把科技和教育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使本质论和科教论交相辉映,共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主体价值框架的二大支柱,成为构建理论的基本基石,无疑是有极大的创新意义。新时期建设的辉煌成就为这一理论科学性和正确性作出了最好的证明。

三、发展战略的龙头抓手——科教优势、人才优势,是谁也比不了的最大优势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竞争靠经济,关键在科技,核心是人才。小到一个企业的做大做强,大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无不凸现出一个决定性因素:即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如何。建设人才大国的思想,在邓小平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基础地位,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小平同志看来,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不好,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下个世纪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认为“失人才者亡,少人才者衰,多得人才者兴”。他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380他要求全党“一定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2]901984年10月,在谈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他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它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2]91-92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108作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人才、科技、教育的经典谈话之一,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1]140这里,他十分精辟地论述教育、人才、科技的关系。在以后的谈话中他多次警示全党:“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标志之一”[2]109“没有人才什么事也搞不好”,[2]309“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2]108

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对接,是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理论创新中做出的标志性伟大贡献之一。而在作为这一伟大创新诞生的“1992年南巡谈话”中,小平同志再次以总设计师的睿智和卓见强调:中国要实现发展,要长盛不衰,有一个必须紧紧扭住不放松的龙头抓手,那就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380“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120他把人才优势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我们的发展目标能否达到的决战决胜的政治高度来考察、来强调、来指导发展全局。新时期伟大实践充分证明,这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一着,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建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极为重要的保障之一。

四、登高望远的战略选择——“发展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阔眼界、敏锐目光、战略胸怀观察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谋划中国在未来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小平同志治国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经过对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及其相互关系的长期潜心研究,他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富于科学予见的基本判断:“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279他认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正从政治、军事向经济和科技转移。“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2]127高科技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发展后劲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巨大。西方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高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抢占和控制高科技发展的优势资源,去赢得竞争优势,进而取得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强势地位,甚而霸权地位。因此,小平同志做出了一个果断决策:他认为虽然我们现在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经济还比较困难,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我们未来长远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科技制高点,我们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牺牲,立即跟进、参与和抢占。这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和人民发展环境的改善。他指出:“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2]378他从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进一步总结道:“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279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邓小平同志1991年为高科技事业发展方向制定的方针。发展高科技是在小平同志的发展大计中占有突出战略地位的重要思想,也始终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高科技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放射出强烈时代光彩的又一诱人亮点。因此,小平同志在指出发展高科技,越高越新越好的同时,也非常强调以高科技进步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由此来加速我们发展战略的实现。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近一二十年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2]377这表明高科技发展的路径,必须是加速其产业化的进程,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抓住机遇,赶上时代,是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他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国发展教训和国际成功经验时指出:“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2]184“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这个苦头”。[2]90在谈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他又重申了这一思想,“总之,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发展”,[2]279-280“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2]180邓小平同志关于“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精辟见解,今天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已经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抓经济、谋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昂扬精神状态、基本指导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工作。

总之,邓小平科教思想内容丰富,蕴含深邃,精炼独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与科教的内在统一的科学对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创新论述和谆谆教诲,更感到他总是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审时度势,引领人民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前进,更深切感受到他那“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赤诚之心。邓小平科教思想来自实践,来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又经受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检验。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科教观,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指针,改革奋进,科学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怀念。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列宁全集(1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科教同志科学
《科教导刊》征稿函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