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十大社会病态的人学思考

2015-01-27辛世俊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学精神

辛世俊

[摘  要]十大社会病态彰显人的精神疾病加剧,共产党执政不仅应重视物质基础,还必须打牢执政的精神基础;十大社会病态把信仰缺失排在第一位,说明信仰问题是当代中国民众精神领域最重要、问题最多的领域;十大社会病态大多涉及道德领域,说明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大社会病态聚焦价值观问题说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大社会病态显示官员精神问题不容忽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是解决社会病态的关键;应当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批判功能为消除社会病态的根源而斗争。

[关键词]社会病态;精神;人学

[中图分类号]B0;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1-0008-04

据2014年第9期(上)《人民论坛》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样本8015人,随机问卷1530人,占权重30%,网友6485人,占权重70%),当前我国存在十大社会病态。社会病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复杂的,从人学的视角分析其根源及其对策,对于防治社会病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大社会病态彰显人的精神疾病加剧,共产党执政不仅应重视物质基础,还必须打牢执政的精神基础

调查显示,当前排在前十位的社会病态是:第一,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字与坏账凸显;第二,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第三,社会焦虑症:因工作、生活、养老及未来无法预期等而长期紧张与不安;第四,习惯性怀疑:社会诚信危机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第五,炫富心态:展示、炫耀财富,虚荣心作怪,自卑心理的另一种反映,炫耀是为了获得满足感;第六,审丑心理: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假恶丑盛行、越骂越红;第七,娱乐至死: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第八,暴戾狂躁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第九,网络依赖症:对网络及移动媒介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第十,自虐心态: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1]。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病态说到底是人的病。人的病有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十大社会病态基本上不属于人的身体疾病,而是人的精神疾病。精神和意义是人所特有的世界。社会心理历来是一定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晴雨表。从一个时代的人们对精神和意义的追求可以判断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的状态。正如分析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之病从根本上说还是“人心”之疾,折射的是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当前的社会病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心”的失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和谐,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集“素养、心性、价值观”等为一体的文化问题,需要执政党对症下药[1]。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自己民众的精神状况都不会漠不关心,共产党执政亦不能例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的论述告诉我们:精神虽然不是人的唯一属性,但精神属性却是联结、证明人性的重要方面,离开人的精神,人类的活动不仅会失去动力,而且变得毫无价值。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共产党人,比其他任何政党都更加关注人的精神诉求,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宣传思想工作“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在精神上赢得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共产党人的优势。关注群众的精神生活,解决群众精神领域的新问题,是党的建设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二、十大社会病态把信仰缺失排在第一位,说明信仰问题是当代中国民众精神领域最重要、问题最多的领域

这次调查显示,所谓的信仰缺失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指缺乏信仰的认同。笔者对郑州大学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信仰什么的都有,譬如信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这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的认同感降低了,信仰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下降了。我们缺的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缺乏基于信仰认同而构成的国家意识和社会价值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底线伦理一再被突破,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精神上“缺钙”,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

信仰是人的精神的总开关,这是因为人们是靠信仰的导向来超越当下的。信仰具有导向和凝聚两大功能。超越需要导向,社会需要凝聚。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信仰,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从这种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信仰的指引方向,又需要信仰凝聚力量。信仰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十大社会病态大多涉及道德领域,说明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建设。一些人逐渐滋长了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道德失范,道德虚无,道德冷漠,乃至道德信仰失落使一些有识之士发出“道德危机”的感叹。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把当前中国人的心态问题总结为六句话:“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3]20所谓“怎么都行”,深刻揭示了一些人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荣辱颠倒的思想混乱状况。调查把看客心态:阿Q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排在第二位,说明道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看客心态是鲁迅当年批评的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之一。但现在的看客心态,比鲁迅那个年代更加严重了,主要表现在由“冷漠”向“愉悦”的发展。当跳楼的轻生者准备自杀的时候,楼下竟有一些看客不是阻止,而是大声鼓励往下跳,“围观”者的兴奋、鼓励和愉悦,说明他们希望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这连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也没有了。至于摔死婴儿、公交车上纵火、食品安全等,一再挑战国人的道德底线。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是道德失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道德情感冷漠的问题,而是道德信仰出了问题。

道德建设首先要促进道德的认知认同。道德的认知认同,不仅是纠正道德失范或满足于颁布新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确立对道德的信仰。这是因为,道德信仰是道德生活的基础,道德失范是现象,道德信仰失落才是根本。没有发自内心的信仰,不管建立什么样的规则制度,都没有办法防止人们做坏事,因为人们总能找到规则和制度的漏洞和缺陷,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和借口。只有发自内心地信仰道德,将道德看做是内在于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的认知认同问题。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应充分认识道德在立身、为政、兴业中的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平台建设,细化道德要求,促进道德养成,保障制度供给。真正使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十大社会病态聚焦价值观问题说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的“五四”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十大社会病态表现在精神心理领域,但深层次的问题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当今世界深刻变动,各种观念相互激荡碰撞,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围绕价值观的博弈和竞争日益激烈。当代中国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显著增强,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价值观自信,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追求就显得格外重要。信仰缺失、看客心态、道德滑坡,自虐心态等都是价值观不自信的表现。习近平在去年8·19讲话中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2]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让老百姓和我们一起自信》指出:“在当前的舆论格局下,社科理论界的朋友决不能做‘沉默的绅士,更不能成为‘没落的贵族”。[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基础。自信,才能执著地坚守;自信,才有自觉地践行。在价值观上自我贬低、自我矮化,就会在精神上自乱阵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社科理论工作者应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进一步增强明辨善恶、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对那些引领风气之先的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对那些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应给予礼敬、褒扬和支持;对那些挑战价值底线、挑战社会良知的社会丑恶现象,应旗帜鲜明、是非分明,敢于亮剑、敢于批判,推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环境。

五、十大社会病态显示官员精神问题不容忽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是解决社会病态的关键

有社会病态的不仅是普通民众,还包括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这一观点得到调查数据的证实。譬如,在回答“哪类群体信仰危机最严重”时,超过半数的网友(占比57.5%)认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官员群体身上。在回答看客群体时,官员群体也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要群体,占26.9%,这个数据高于知识分子、白领阶层、青少年等其他群体。官员是看客,更多地是与其高高在上、拥有权力、占有资源、享有话语权却往往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关,在强拆的冷漠中,在截访的无情中,在灾祸面前的微笑中,均有官员的身影闪现,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官员的形象。在回答娱乐至死的群体时,61.0%的受访者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官员群体和青少年群体成为最易感染人群。官员群体(36.5%)和青少年群体(27.1%)成为这一社会病症的主要人群。中国现有制度的缺陷放纵了官员的越权行为、减少了违法乱纪的成本,让他们明知故犯地娱乐[1]。

2010年度皮尤中心调查的结果是87%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基本满意,而美国人满意的比例是30%,法国是26%。这个结论证明,中国老百姓是拥护社会主义的,最不自信的不是群众,而是某些党员干部。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悲的,官员信仰错乱则是危险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6]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

干部腐败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按照“德可为师、行可为范”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和道德修炼,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的榜样,是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六、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批判功能为消除社会病态的根源而斗争

分析报告指出,究其根源,社会病态是伴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而出现的,是社会转型的伴生物。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都存在着滋生社会病的根源。社会病态的治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打一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意义,在于站在时代的高度,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譬如,我们党选择市场经济是必须的,但市场经济是有负面效应的。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经济对人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还应该看到它也有奴役人性消极影响。譬如,人们为什么会有娱乐至死的心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欲望的释放,原先那些严重压抑的世俗欲望迅速喷发出来,一时间,原先那套沉重、谨严的观念紧身衣很快被撕破了,被撕的千疮百孔。随之而来的,拜物教开始迅速生长蔓延,物欲膨胀,私欲横流,社会失范,社会理想的缺失,精神领地大面积流失。人们失去了精神寄托,何以解忧?唯有娱乐。于是乎,举目所及,到处莺歌燕舞,娱乐之风大炽。媒体也推波助澜,报纸、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体,欢乐总动员,将娱乐进行到底。”[6]

然而,娱乐并不能解决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矛盾、犹疑,甚至痛苦。人是现实的存在,但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总是渴望把现实变为人的理想的现实。现实是“实然”,理想是“应然”。应然意味着把自然的人生变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人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永远用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超越自己的现实,永远是一个超越其是的存在,永远处在一个创造的过程之中,永远处在一个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之中。这种超越,需要批判现实的弊端来实现,需要切实的制度来保障。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是犹太人,曾被关入“集中营”,受尽折磨。但他认为,从“集中营”里出来,并不意味着人就彻底自由了,会有新的“集中营”在等待着人们。现在的人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集中营”,这个“集中营”没有国界,有什么?有的是商品和金钱,人类自觉自愿地生活在一个被商品、金钱所困绕的“集中营”里面。这是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无情揭露,值得我们深思。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现在做的和将来的目标区别开来。“资本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和“共产党人的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看不到联系,就不能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看不到区别,就会失去远大的理想,导致“精神缺钙”,“精神迷失”,不能实现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4,(9).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孙正聿.哲学的目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OB/OL].新华网http?押//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26464520.htm2014-05-08

[5]赵素萍.让老百姓和我们一起自信[N].人民日报,2014-08-29.

[6]邓小平: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OB/OL].http?押//history.people.com.cn/GB/198454/17794010.html2012-5-2

[7]张涛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A].大时代的旁白[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猜你喜欢

人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学:回眸与前瞻——基于1982- 2014年《中国哲学年鉴》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