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针灸的反应与效应

2015-01-25李荫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机体针灸针刺

李荫龙,郭 义

(1.中国针灸学会,北京 10070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论针灸的反应与效应

李荫龙1,2,郭 义2△

(1.中国针灸学会,北京 10070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针灸作用的反应是机体对针灸这种非特异性刺激直接产生的应答反射,不仅包含局部酸、麻、重、胀等“得气”反应,还包含肢体远端的循经感传反应等;而针灸效应是针灸刺激激活或诱导机体固有调节系统从而发挥调节功能,间接使得失调、紊乱的机体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针灸反应是针灸刺激后机体直接产生的,而针灸效应是通过体内固有调节系统的介导而产生的,且两者之间既有相关性,也可能没有必然性联系。正确认识针灸的反应和效应,对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针灸疗效的阐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反应;针灸效应;区别;联系

1 概述

针灸作用是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在体内引起的反应变化。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机体针对这种刺激通过各种反射做出一定的应答,因此就存在针灸作用的反应,这是机体针对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一种本能表现。针灸作用可以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本身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衡、紊乱的内环境状态恢复正常,实现针灸作用的效应,这是针灸刺激后机体间接产生的内环境变化。针灸作用的反应与效应两者存在着区别与联系,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2 针灸的反应

2.1 针灸反应的内涵

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就有关于针灸反应的论述,如《灵枢·终始》云:“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也。”《素问·针解》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这里病者针下的热感实为针刺后机体局部的反应,不仅针灸后局部的温热感,还包括局部的酸、麻、重、胀、触电、凉爽、烧灼、蚁行等感觉均可以称为针灸反应,古人称之为“得气”。且古人非常重视得气,认为得气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前提。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这样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除局部反应之外,还有沿着经脉的循经反应,在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时,从受刺激的穴位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即循经感传。因其是机体对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表现,故亦属于针灸作用的反应。循经感传以能否由受试者指明传导途径又分为显性感传和隐性感传。针灸的局部反应“得气”,一般认为是循经反应“循经感传”的必须条件。临床中发现,在针灸局部出现酸、麻、重、胀等得气感之后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显性感传的发生。

2.2 现代实验研究

现代实验研究显示,在针灸作用后局部组织的代谢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在针灸施术局部及循经肢体远端部位出现温度、血流、生化物质等改变,这些也都属于针灸反应。如张栋等[1]使用针刺、电针、温灸、火针和穴位埋线等方法,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家兔在刺激下循经高温线(带)出现的规律,结果显示不同的刺激方法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循经高温线;王先菊等[2]发现,连续激光与脉冲激光针灸都能使穴位组织的温度和血流灌注率升高;Keitaro Kubo等[3]对受试者跟腱部位的血氧饱和度在针刺前后进行监测,发现在针刺10 min内及起针后30 min内血氧饱和度都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还有研究证明,在针刺后穴区的肥大细胞[4]及化学物质如钙离子[5-6]、腺苷[7]、神经递质[8]、组织胺[9-11]等发生了变化,以上变化均是由针灸刺激直接导致的机体应答反应。

3 针灸的效应

3.1 针灸效应的内涵

针灸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出现对机体产生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效应。针灸效应的产生一般不是由针灸刺激本身引起的,而是由针灸刺激激发或诱导机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使得固有调节系统发挥调节功能,从而促使疾病向愈,此过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13]。针灸效应的这种调节阴阳使机体由病态的不平衡向常态的平衡转化的过程,实际是“促调和阴阳作用”而非“调和阴阳作用”,与药物的作用是有区别的。

3.2 现代实验研究

对该效应产生的机制,现代实验针灸学研究表明,穴位接受各种刺激(机械、电、化学等),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其中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12],机体对该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中枢(包括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进行整合以后,发出各种对机体脏腑组织具有调节作用的信号,使之产生各种调节作用,即针灸效应。

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应如针刺镇痛[14]、针刺治疗抑郁症[15]、针灸治疗偏头痛[16]及针灸对胃肠消化、类风湿骨关节等[17-19]诸多疾病的治疗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而是针灸刺激激活机体“正气”,使得机体的“正气”与疾病抗争。可见,针灸效应与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针灸反应显然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从现代医学看来,针灸效应具体可包含针刺镇痛(包括针刺麻醉)、针灸调节各系统(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作用和针灸调节免疫作用几大部分内容。针灸通过激活机体固有调节系统发挥功能的作用方式决定了针灸效应具有一定的基本特点,包括双向调节、整体调节、品质调节和自限调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时效特点,即针灸效应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4 反应与效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以往古人非常重视针灸直接刺激产生的反应与间接产生的效应之间的联系。“气至而有效”清楚地表明,直接刺激产生的“得气”是获得效应的基础与必要,并认为不仅针灸获效与“气至”有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针灸大成》云:“针若得气速,则病亦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明确指出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向愈;若得气缓慢则收效也慢,反复运用行气催气手法而气不至者,则疾病多疗效不佳、预后不良。其次在循经反应与针灸效应之间,古代医家亦强调在针灸过程中,促使针感沿经络传导“气至病所”是针灸获得疗效的关键所在。“若行若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分别描述了针刺感觉慢与快的传导现象。《针灸大成》中强调指出:“有病道远着,必先使气直达病所”,即使用手法使针感传导至病变部位是获得针灸疗效的关键措施。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十分重视针灸作用的“得气”与循经感传反应,认为此针灸反应是产生针灸效应的基础与必要条件,针灸反应出现得越早越快,则针灸效应也就越好,针灸反应出现的慢甚至无反应,则针灸效应会降低甚至无效应。

然而是否出现针灸反应就一定产生效应,无反应就一定没有效应?因个体之间存在着体质差异,对针灸作用敏感者在针灸后较易出现酸、麻、胀、蚁行等针灸反应,不敏感者在针灸后施以一定的行针催气手法,一般也会出现针灸反应,也就是说除神经感觉功能障碍者,大部分都会出现针灸反应,只不过反应的程度有可能不同。而仅仅出现针灸反应,在其他方面没有考虑,如针灸刺激的量、刺激的时间、穴位的功能状态等,也未必就会产生针灸效应,所以出现针灸反应并不能判定就一定会出现效应。同样,未出现针灸反应并不能判定一定没有效应的产生。因某些个体及病症不一定能产生针灸反应,如小儿脏腑未充、形体娇小,一般浅刺快出不留针,不会产生“得气”或循经感传;中风偏瘫、晕厥等病症因患者神经感觉功能障碍,针灸后不会产生酸、麻、重、胀等反应,但在临床中其针灸效应往往非常显著。现代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影响针灸作用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功能、针灸刺激参数、时间因素和施术工具等,而不仅仅在于针灸作用的反应,由此可见针灸的反应与效应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1]张栋,付卫星,王淑友,等.不同针灸方法诱发循经高温线现象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0(6):349-353.

[2]王先菊,曾常春,刘汉平,等.激光针灸对穴位组织温度和血流灌注率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2005,14(4):260-264.

[3]Kubo K,Yajima H,Takayama M,et al.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heating on blood volume and oxygen saturation of human Achilles tendon in vivo[J].Eur J Appl Physiol,2010,109(3): 545-550.

[4]周丹,潘萍,郭义,等.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针效产生始动环节之一[J].中国针灸,2009,29(1):32-34.

[5]白杨,郭义.针刺效应/信号调节网络初探[J].针刺研究,2013(4):330-333.

[6]郭义,张艳军,苗文方,等.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49-51.

[7]曲丽芳,宫斌,张再良,等.环核苷酸在正常大鼠神阙、肾俞穴位组织内的分布及针刺后的变化[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4):36-37.

[8]赵晏,孙启新,张世红,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J].针刺研究,2002,27(4):298-302.

[9]朱海宁,张迪,黄猛,等.肥大细胞对针灸治疗过程中的物理刺激的敏感性机制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 (5):681-687.

[10]陈波,李明月,赵雪,等.P物质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82-87.

[11]高震.论经穴能量系统的本质及刺激传导机理[J].中国针灸,2001,21(3):161-163.

[12]王家有,潘三强,宿宝贵.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与针刺治病的关系——针刺作用途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3,25(3):229-232.

[13]Ding S S,Hong S H,Wang C,et al.Acupuncture modulates the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J].QJM,2014,107(5):341-345.

[14]An L X,Chen X,Ren X J,et al.Electro-Acupuncture Decreases Postoperative Pain and Improves Recove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 Supratentorial Craniotomy[J].Am J Chin Med,2014:1-11.

[15]程坤,颜红,段可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3):221-223.

[16]孔冬冬,张永臣,杨佃会.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81-83.

[17]胡莎莎,王茵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91-94.

[18]杨付兵,杨庆林,史文慧.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0(S2):234-235.

[19]周嘉陵,朱琦.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3):169-171.

Reaction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LI Yin-long1,2,GUO Yi2△
(1.China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Beijing 100700,China; 2.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Reaction of acupuncture is the body's reflected response to the non-specific stimulation of acupuncture directly,not only containing partial acid,numbness,heavy,bulging and other“getting qi”reaction,also including reaction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 distal etc.Effect of acupuncture is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to activate or induce inherent regulation system and thus play a regulatory function,indirectly making the disorder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of the body back to normal.The reaction is the body's response to the stimulation directly,while the effect is mediated through the body's inherent regulation system.They have some correlation but not being inevitability of contact.It is highly significant to interpretate the principles and clarify the efficacy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reaction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rrectly.

Reaction of acupuncture;Effect of acupuncture;Difference;Correlation

R222.19

:A

:1006-3250(2015)12-1553-02

2015-04-21

李荫龙(1985-),男,河北石家庄人,在读博士,从事针灸作用机理及经络的研究。

△通讯作者:郭 义,E-mail:guoyi_168@163.com。

猜你喜欢

机体针灸针刺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邓俊峰作品选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