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24傅海鹰张秀丽张雪莹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1期
关键词:固定架腕关节桡骨

傅海鹰张秀丽张雪莹

(1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傅海鹰1张秀丽2张雪莹2

(1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 对比两种钢板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和并发情况,讨论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钢板外固定架法,观察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架法,1年后比较两组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复位质量总优良率为92.0%略高于对照组的83.9%,P>0.05,差异不明显,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不良反应发生率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钢板内固定架法术后1年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复原均有满意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更为安全可靠,应该在临床上优先考虑。

内固定;外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为桡骨远侧关节面3 cm内的骨折,为骨折常见病症,由于桡骨远侧处于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交汇位置,相对薄弱,如发生撞击等外力因素即会发生骨折现象,多发病于老年人和妇女中,不稳定骨折中由于传统石膏复位法不能有效稳定骨折,易产生畸形愈合,从而导致愈合后期一系列不良并发如长期疼痛不适、功能异常、创伤性关节炎等[1]。临床上通常采用钢板内固定或外固定架法对其进行手术复位治疗,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基于此,我院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的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了一些成果,做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无差别将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时期我院收治的12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钢板外固定架法治疗,观察组进行钢板内固定架法治疗,对比治疗结果和并发反应情况。对照组中女42例,男20例,年龄在42~62岁,平均年龄51岁,A3型18例、B2型5例、B3型11例、C1型16例、C2型6例,观察组女37例,男25例,年龄在37~69岁,平均年龄48岁,A3型25例、B2型14例、B3型1例、C1型13例、C3型9例。两组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比较性,即P>0.05。

1.2诊断标准[2]:所有病者均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即临床表征为桡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或远侧有皮质性粉碎骨折,且关节移面多于2 mm;>5 mm的桡骨缩短,有20°~25°的常测角倾斜;合并有>1 cm折骨移位的尺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再次出现移位现象。

1.3治疗方法

1.3.1外固定架法(对照组):病者平卧床经臂丛神经麻下,置止血带,处理伤口,分别在第二掌骨和桡骨背侧做切入,分离肌腱和肌肉,竖直钻孔骨干,固定螺钉,根据情况做牵引后在骨折断端以45°钻入固定针,避免损坏桡神经浅支,以克氏针复位、固定,留1 cm针尾、弯曲,拍X线片确定复位成功后于冠状面斜侧、桡背侧穿针,在桡骨近下端、第二掌骨底部、远部,按外固定架。术后定时用酒精消毒、清洁针孔处,检查外固定架保持拧紧状态,防止骨折二次移位,根据情况一般第2天进行指掌、指间关节屈伸活动,2周后将外固定架改为功能为腕关节固定,6周后撤除外固定架、克氏针,开展腕关节、力量型功能训练。

1.3.2内固定架法(观察组)[3]:病者平卧床经臂丛神经麻下,按照AO分型采用背侧或掌侧纵向切入,以骨折端裸露充分为准,先进行关节面和骨折髓端的复位,以克氏针定位,以T型接骨班做最后支持性固定,拍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确定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复位正常后可放引流条,切口缝合。术后根据情况一般2 d内做指掌、指间关节屈伸活动,2 d后除去引流条,换敷料,6周后可开展腕关节、力量型功能训练。

1.4疗效评定标准[4]:①复位标准:根据X线片检查桡骨侧方移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掌、背侧自然弧线,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间距,下尺桡关节分离六项指标评判,各项全优者为优,五项为优者为良,四项为优者为可,三项以下为优者为差。②以Gartland and Werley 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该评分系统包括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4个部分,分别以尺骨、掌倾、桡偏畸形,主观痛感、运动感觉,伸背45°、尺偏15°、旋后50°、掌屈30°、桡偏15°、旋前50°缺陷环形运动、下尺绕环节疼痛、握力,关节炎改变、神经病发、手指功能等综合指标相应加分,共分4级,得分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越差,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可,≥21分为差。③比较两组病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其中两组病者均由同一人进行评判给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20.0SPSS软件包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百分百描述计数资料,用独立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两组病者于手术后1年进行复诊,根据复位标准,对照组62例病者中,优29例(46.8%),良23例(37.1%),可7例(11.3%),差3例(4.8%),总优良率83.9%。观察组62例病者中,优36例(58.1%),良21例(33.9%),可4例(6.5%),差1例(1.6%),总优良率92.0%。两组相比,腕关节功能状况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符合统计学意义。根据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对照组62例病者中,优24例(38.7%),良19例(30.6%),可14例(22.6%),差5例(8.1%),总优良率69.3%,观察组62例病者中,优37例(59.7%),良22例(35.5%),可3例(4.8%),差0例(0%),总优良率95.2%,两组相比,腕关节功能状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对照组62例病者中,发生畸形愈合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桡骨高度丢失1例,浅表感染1例,钉扣感染3例,尺骨变异2例,肌腱断裂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观察组62例病者中,神经损伤2例,腕关节不稳定1例,骨萎缩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两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 论

目前,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临床上讨论的重点主要围绕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两种复位方式上。一方面,钢板外固定架法由于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门诊即可卸去支架而无用二次手术,单边支架比较方便,医疗费用小,患者痛苦小等优点而易于被医师和患者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外部固定导致复位不够确切而引起术后并发症较多的缺点[5]。另一方面,钢板内固定架法从内部直视,可更精准的固定骨折碎块,达到复位要求,术后功能训练较早,易于对腕关节功能的复原,但有手术操作复杂、创面大等缺点[6]。两种方法在具体选择上没有定论,我院对比了两种方法术后1年的复位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三方面指标,以求找到二者在治疗效果、并发反应和术后生活质量上的影响。根据结果,观察组的复位情况要略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两中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不大,而从腕关节功能复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两方面来看,观察组要显著优于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功能恢复上和术后并发上,应优先考虑采用钢板内固定架法治疗。

综上所述,根据本试验给出的三种疗效指标来分析,钢板内固定架法总体上要优于外固定架法,在同等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内固定架法,当然,因为复位质量二者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应该根据病者的具体病情而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1] 艾则孜•艾海提,克依木•艾散.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25): 74-75.

[2] 王卫东.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3): 101-103.

[3] 刘宝,李平.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6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 179-180.

[4] 陈长青,陈蕊,伦保国,等.两种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0例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3): 22-24.

[5] 谭平先,叶淦湖,侯之启,等.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 35-37.

[6] 陈柯屹,杨广忠,马创,等.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 6962-6969.

R683.41

B

1671-8194(2015)31-0084-02

猜你喜欢

固定架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墙壁开关插座固定架刚度研究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