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黄斑厚度的比较探讨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7期
关键词:正常者视神经黄斑

常 晖

(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3)

慢性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黄斑厚度的比较探讨

常 晖

(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3)

目的 分析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对比。方法 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例青光眼(16眼),作为青光眼组;19例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25眼),作为非青光眼组;并选取同期22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黄斑厚度。结果 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73.42±14.24)µm,非青光眼组黄斑厚度为(245.32±12.23)µm,青光眼黄斑厚度为(243.13±16.78)µm,非青光眼组、青光眼组黄斑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变薄,采取黄斑厚度扫描无法对其进行鉴别。

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

慢性青光眼容易引发视神经萎缩,属于致盲眼病,临床需要与视神经萎缩进行鉴别诊断[1]。最近几年以来,黄斑厚度便薄是慢性青光眼重要变化,黄斑厚度变薄和青光眼进展速度有着密切联系,是早期诊断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分析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对比,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例青光眼(16眼),作为青光眼组,其中2例女,8例男,年龄为24~70岁,平均为(50.23±15.32)岁;5只右眼,11只左眼;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慢性开角型青光眼。19例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25眼),作为非青光眼组,其中女9例,男10例,年龄为15~67岁,平均为(38.53± 15.32)岁;4例颅内肿瘤,8例视神经炎致视神经萎缩,1例放射性视网膜病变,2例外伤,4例无明显原因。并选取同期22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8例,男14例,年龄为34~67岁,平均为(58.34± 5.67)岁。病例排除标准:晶状体混浊、角膜混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法配合检查。

1.2检查方法:本组患者均采取非接触眼压、眼底、裂隙灯以及常规视力检查,按照实际需要行前房角镜、视野、小瞳验光检查,眼眶、头部采取MRI或者是CT检查。黄斑厚度检查方法:检测使用Topcon 3D 1000 OCT ver2.4 macular mode 3D 模式,采用OCT-1000 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按照扫描结果得出各项参数值,自动绘出伪彩色黄斑厚度地形图;将黄斑区分为三个同心圆,其分别为外环区(>3~6 mm)、内环区(>1~3 mm)、中央区(1 mm),有两条放射线划分内外环为8个区,即外环(上外、颞外、上外、鼻外)和内环(下内、颞内、上内、鼻内);对黄斑偏中心,采用ETDRS校正功能。

1.3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73.42±14.24)µm,非青光眼组黄斑厚度为(245.32±12.23)µm,青光眼黄斑厚度为(243.13±16.78)µm,非青光眼组、青光眼组黄斑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6.695、6.155,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目前,OCT是新型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于活体上采取相关病理学检查[3],组织轴向分辨率为5 µm,可以采取准确测量以及三维成像。相关研究显示,1991年有关于OCT新型诊断仪器报道,于1993年在活体检查中得到应用,并且1995年在黄斑检查与视网膜检查中应用,2005年谱域技术出现后OCT检查快速发展,是对视网膜内部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较为理想的方法。在黄斑测量中,OCT具有较高精确度,且重复性较好,同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容易受到屈光状态、种族、年龄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屈光度、性别、年龄等因素对检查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正常黄斑厚度作为对照。青光眼患者黄斑厚度变薄,且黄斑变薄量同青光眼病情进展速度有着密切联系,但能否作为诊断早期慢性青光眼的指标仍需做进一步研究。彭红娟[4]关于单眼视神经萎缩报道显示,与正常者相比,神经萎缩、青光眼患者黄斑厚度变薄。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73.42±14.24)µm,非青光眼组黄斑厚度为(245.32±12.23)µm,青光眼黄斑厚度为(243.13±16.78)µm,非青光眼组、青光眼组黄斑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明显比正常者薄,符合报道结果[5-6]。OCT中心区直径测量范围1 mm,其中包含黄斑中凹、斜坡,同时黄斑中心凹相对应底部无神经纤维以及神经节细胞。所以,中心区神经纤维与神经节细胞比较少,神经节细胞轴突与凋亡丧失并不会对这一区域产生影响。总而言之,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与慢性青光眼黄斑厚度变薄,采取黄斑厚度扫描无法对其进行鉴别。

[1]张译心,戴艳丽,黄厚斌,等.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所致视神经萎缩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厚度的定量研究[J].眼科,2013,22(2):109-111.

[2]张德恕,孙长文,王泽飞,等.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眼科杂志,2014,3(5):124-127.

[3]向金明,郑琦.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24(6):420-422.

[4]彭红娟,赵桂玲,黎思毅,庞燕华,黎宗汉.慢性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黄斑厚度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5,35(6):135-139.

[5]张爱淑.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194.

[6]彭红娟,赵桂玲,黎思毅,等.慢性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黄斑厚度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5,35(6):576-578.

R775

B

1671-8194(2015)27-0060-01

猜你喜欢

正常者视神经黄斑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裂孔在黄斑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体重过轻易提早进入更年期
双胞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报告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
单纯肥胖不增加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