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干预管理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2015-01-23李文月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导管血流静脉

李文月

南阳南石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南阳 473000

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广泛用于抢救危重症患者,为其快速建立起生命通道,进行输血、输液、肠外营养、药物、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压监测等治疗的措施方法[1]。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减少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现象成为重要课题。该院对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控制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ICU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27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68±3.27)岁;置管途径:3例股静脉、10例颈内静脉、24例锁骨下静脉,3例经外周静脉、4例其他;疾病类型:10例脑肿瘤、10例颅脑外伤、15例脑出血、7例癫痫、2例其他。再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ICU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6.21±4.12)岁;置管途径:4例股静脉、11例颈内静脉、23例锁骨下静脉,2例经外周静脉、4例其他;疾病类型:11例脑肿瘤、8例颅脑外伤、17例脑出血、5例癫痫、3例其他。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置管途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行系统干预管理控制,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行系统干预管理控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 成立专门的导管护理小组 科室中成立有专科护士和责任组长共同组成的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小组,该小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干预管理。管理小组由责任组长负责组织相关的护理培训和指导工作,并制定中心静脉置管动态护理记录单、每日统计表格等,要求各成员按规定每日填写和记录,最后由组长进行信息的统计汇总和反馈。

1.2.2 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明确系统干预管理的目标,即以减少和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为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包括导管的置管管理、导管的维护管理等。管理实施的要点主要有:①置管管理:首先,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留置的指征,即有必要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或需要输入抢救药物、需要大量补液时才能应用。其次,做好环境管理工作。为给中心静脉置管提供一个无菌屏障,有必要加强环境管理。责任护士每日应做好病房内的环境监测,并定期进行消毒工作,保证病房符合医院感染有关规定。再次,做好人员洗手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最后,慎重选择置管的位置。穿刺时优先选择锁骨下进行置管,然后是颈内静脉、股静脉,宜选择能抗感染和腔少的导管。②导管的维护管理:首先,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并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透明敷贴。肝素帽和三通管应每日进行更换,若存在积血、脱开等污染现象则立即更换。在输液结束后使用正压脉冲式进行封管,并每4 h更换一次封管液。其次,高危导管的管理。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应对高危导管进行评估,并对高危导管贴上标签,标记好刻度。对于躁动的患者为避免导管被拔出。应对患者的肢体进行保护性约束。同时,对于穿刺部位的伤口情况、导管的刻度可每4 h评估一次。若发现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等现象,则可能是出现血流感染的征象,此时应立即将导管拔出,并送血培养。

1.3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指南》中有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2]。观察有无感染征象,进行血液培养有无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或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现象,若符合以下三项准则之一即可判定出现血流感染:第一,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低血压等症状,且这些症状的出现找不出其他引发原因。进行血培养显示为阴性,但患者其他部位并未见感染现象。第二,患者存在低血压、寒战、发热等症状,而进行血培养结果显示微生物和其他部位的感染并不存在关联性。但血培养显示血病原体抗原物质呈阳性,或皮肤共生菌为阳性。第三,有超过1次的血培养为阳性,检出的微生物和其他部位感染不存在相关性[3]。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两组留置管期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留置导管期间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为4.55%,对照组发生血流感染9例,发生率为20.45%。观察组的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09)。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置管期间两组均有不良事件发生,如堵管、皮肤破损、局部渗血或渗液、导管脱出等。其中,观察组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5%。对照组则有1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09%。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0.0004)两组不良事件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3 讨论

根据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的常见感染情况,其发生率在45%左右,是未置管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20~30倍[5]。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之后,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病痛甚至出现死亡,相应地还会增加住院治疗费用,消耗大量不必要的医疗资源,这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减少和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成为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这也是医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护理管理中需采取系统性的干预管理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由于ICU是护理高风险部门,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稍有差池就会出现各种不良事件,如局部感染、脱管、堵管等,从而加重患者的痛苦[6-7]。而进行系统性干预管理后,由专门的护理小组进行严格把控,在责任组长的带领下,大大提高了责任护士的管理意识,管理小组根据所制定的管理目标,加大了对导管置管和维护期间薄弱环节的管理,因而与未实施系统性干预管理的患者相比,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显著降低[8]。此外,系统性干预管理也是制度逐渐积累的过程,有助于工作流程的稳定,提高护理人员的执行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该研究中,对观察组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实施了系统的干预管理措施,留置管期间该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5%,远低于未实施系统干预管理的对照组(34.09%)。另外,观察组的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55%,同样低于对照组的20.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也再次说明了系统干预管理在减少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血流感染方面的显著效果。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系统干预管理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对医护人员置管操作和导管维护方面的培训工作,并加强日常检查力度,这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关键环节。

[1] 李正兰,杨琼,余昌伟.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4):43-45.

[2] 梁英英.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干预[J].浙江实用医学,2012,17(2):152-153.

[3] 华春援.感染控制监控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384-385.

[4] 周秀芳.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4):190.

[5] 马春娇,赵玲莉.集束化管理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并发症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2):3063-3065.

[6] 黄少华,梁慧屏,罗艳,等.精细化管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44-45.

[7] 袁莉萍,章泾萍,张玲,等.系统干预管理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3):253-254.

[8] 高明榕,成守珍,王越秀,等.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评估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75-277.

猜你喜欢

导管血流静脉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