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2015-01-22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生

孙 航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孙 航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传统封闭、半封闭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社会对高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因而适时转变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和建立更为开放的不同主体利益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势在必然。本文在通过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影响因素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思路。

协同创新;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

芬兰坦佩雷大学教授赛博·雷尔塔指出,“高校以前在知识生产中的独立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现在形成了一个全球的教育创新网络,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和公司。同时,全球范围内学生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多,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里教学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流动,而且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研究正在国家内部和跨国之间展开。”并认为,“高校教育创新走上了协同创新之路。” 同时,为解决现代复杂社会和技术问题,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或学术共同体——传统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变革,以适应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作为高校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促进知识创新与转移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高效有质量地推进研究生知识创新与转移,并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的影响分析

(一)对共享理念的影响

对于知识共享机制,不只是探索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要探索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建立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这是因为现代大学不可能是象牙塔,而现代大学中研究生知识创新不可能在封闭的象牙塔里进行,经济科技“协同创新”、“跨学科研究”等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渗透和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而这种影响首当其冲是合作和共享理念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 Von Krogh 指出, 协作往往涉及不可预知的结果,并严重依赖信任以及对诚实与公平价值观的共同承诺。与合作不同,协同方要尽可能顾及对方的利益,就像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样[1]。可见,与“合作”相比,“协同”更加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协作,以及创设或营造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可以这样说,“协同”更多考虑不是合作或协同某一方的利益,而是合作或协同多方的利益,体现的是诚信、公平性、双向性。本质上说,协同内在地生存有一种利益共享的基因。比如研究生知识共享机制,与传统单一学科、多学科的封闭的平行的目标指向精深化相比,它更多更倾向于学科开放、学科交叉和融合,目标指向是知识整合与共享。跨学科知识创新过程,也是知识分享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这样说, 传统知识创新中各方主体只关注相互间的沟通和合作、分享知识资源,到现代更多关注知识创新中各方主体间的知识融合和整合,多方共享知识资源。

(二)对知识结构体系的影响

知识共享机制能否形成和运作,关键的是研究生要构建怎样的一种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基础和前提,就是研究生进行知识创新所依赖的学科与专业。研究生学科专业是按照科学分化还是按照科学综合来设置?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传统知识合作创新与转移,是一种传统单一学科为标志的合作创新,其知识结构是一种基于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说得再透彻些,这种知识结构是基于学科分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并以独立性、狭窄性、精细化为特征的。这种知识特征是与知识创新精深性与社会需求单一性发展相适应的。比如十八、九世纪的知识创新是一种学科分化的知识精深化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其知识创新成果大多是单一学科为基础的。然而,二十世纪以后,知识创新出现了知识分化与知识综合并以知识综合为主的态势,创新成果以单一学科为特征比例从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40%左右,而以跨学科交叉学科为特征的比例从10%上升到60%左右。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重大问题解决,则表现为跨学科协同创新。如果说,传统科学技术对传统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影响与冲击,还只是停留于科学分化为特征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话,那么现在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协同创新是一种科学综合为特征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比如说,传统的研究生知识创新中闲适的诗意般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和节奏,正在被责任、使命、价值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所替代;原有知识创新中各方主体只关注相互间的沟通和合作、单向分享知识资源,到现代更多关注知识创新中各方主体间的融合和整合,多方共享知识资源。或者说是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这种研究生知识结构体系是一种传统单一学科与跨学科相结合的共生知识结构体系。

(三)对知识创新模式的影响

研究生知识创新模式是一种研究生知识创新的载体,而研究生知识共享机制是通过研究生知识创新载体——研究生知识创新模式来发挥作用的。或者说,研究生知识共享机制决定了研究生知识创新模式的构建和选择。研究生知识创新模式一旦构建和选择后,又保障了研究生知识共享机制稳定持续运行。传统研究生知识创新模式是一种点、线、段的创新模式,这是一种知识创新空间非常狭隘、静止的创新模式,而这种创新空间的狭隘性和静止式的创新模式,恰恰适合于传统封闭精深化的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创新。然而现代知识创新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创新,一方面需要知识创新空间小、定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需要围绕任务聚集在一起,任务结束后回到各自学科的矩阵式的虚拟、网路创新。这种矩阵式候鸟式的虚拟、网路创新模式,正在改变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师聘任方式,变单一学科聘任为多学科聘任,或叫联合聘任。这种教师的多学科或联合聘任方式,为研究生多学科、跨学科导师组的建立,多学科、跨学科教育科研,更为研究生知识共享机制形成与运作提供了制度性基础。

(四)对知识共享机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机制,是一种依据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而制定的制度安排,主要根据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资源投入多少和对知识创新的贡献度来决定的,即知识资源投入越多,知识贡献越大,知识共享获得机会也就越多。相反,知识共享获得机会就越少。然而,在传统知识共享合作中并不是这样,因为政府是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的主导者,而社会企业、高校和研究部门只是作为其中的执行者,而不是分享者。因而,知识共享合作考核并无实质的要求和标准。即使是考核,也是一种象征性的,不会有太多激励和负激励,其知识共享性就可想而知。然而,跨学科协同创新是在各方利益驱动基础上的创新行为,因而建立契约关系是前提,只有在明确和考核各参与主体责权利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生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其契约关系形成的知识、利益共享机制,更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积极性。

二、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的问题描述

(一)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缺乏活力

在跨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体制机制构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国内对于跨学科、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往往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与教育当作两个孤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导致本来就比较弱势的跨学科、交叉学科,不能迅速壮大起来。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组织作为科研平台,也同时承担研究与教育的职能。应该看到,这种科研平台承担相应的跨学科、交叉学科教育,这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2]。如若相反,对于跨学科、交叉学科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又会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组织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相对于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生跨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体制机制,既缺乏先天遗传基因,又缺乏后天的生存环境。现行高校的科研资源是以相对成熟固化的学科、专业为依据,由于跨学科、交叉学科不隶属于某一学科,这使得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组织与现有学科组织离心离德,处于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境地;再加之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不隶属于单一学科,往往只隶属于学校,而不能将知识分享到各相关学科中去,因而对于具体学科来说,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还具有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系列原因导致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对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投入的资源减少。由于高校缺乏跨学科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因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

(二)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缺乏对接

应该看到,高校行政管理及各项政策都是以传统单一学科为单位制定实施的,从而导致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如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只适用单一学科科研组织,而不适用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组织。而且我国高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由于长期运作,存在一个严重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在传统单一学科与跨学科、交叉学科并存,而传统单一学科仍然保持相对优势的情况下,决不可能会因为跨学科、交叉学科科研组织建立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的情况下,业已形成的僵化的单一学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不会因跨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而有实质性的改变。如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利、技术、产品等评价,仍纳入到传统单一学科的评价体系和评价体制机制运作,即按照“同行评议”进行评审,即使是很有创意很有水平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的是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问题,也会遭遇这些“同行”的乱点“鸳鸯谱”,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这对从事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创新的“红色通道”而非绿色通道;学术绝唱变成学术绝望;知识共享变成了“孤芳自赏”。

(三)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缺乏制度

知识共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感觉并体验到的真实。在现代制度的社会里,知识共享要使其实现真实,必须纳入到社会制度中。因此,知识共享才能成为制度安排的产物。当年美国《拜杜法案》的颁行,导致美国大学专利许可迅速增长。为激励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的积极性,许多大学制定了详细的专利许可支持政策,并明晰专利收益分成比例,如康奈尔大学规定:专利使用净收入1/3由发明者享有;1/3归学校研究基金会用于支付专利申请和推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其余1/3分为两部分:60%由发明者所在院系用于其研究预算,40%用于支持学校的一般性研究①CCTEC. Inventions and Related Property Rights[EB/OL][2013-12-02]http://www.dfa.cornell.edu/dfa/treasurer/policyoffice/policies/volumes/academic/inventions.cfm.。而我国专利则分为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根据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我国目前专利大多数属于职务发明,那么知识产权属性属于学校。因而,教师和研究生即便申请了专利,由于知识产权归属于学校而发生争议而被搁置,使专利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造成知识资源浪费,不能转化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知识和利益的共享。

三、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的设计构建

(一)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资源与平台机制

构建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资源与平台,一是国家要组织力量设置和出台研究生跨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目录。从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在硕士生阶段, 交叉学科所占比例由 1970 年的0.4%提高到2006 年的 0.8%, 在博士生阶段,交叉学科所占比例由 1970 年的 0.3%提高到了2006 年的 1.8%,硕士、博士学位中交叉学科的比例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充分反映了美国在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中非常注重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3]。鉴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其跨学科交叉学科可以参照美国的比例,显然2005-2006学年的比例是不合适的,而1970学年的比例(硕士0.4%、博士0.3%)会比较合适。实践证明,只有跨学科交叉学科设置到一定量与比例,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机制才能建立与运作。同时,为促进跨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中央政府应对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下放一些研究生教育改革自主权,如自筹资金招生将获得审批权、目录外硕士新专业的审批权、高校硕士授权点的审批权等[4]。二是搭建跨学科专业知识共享创新平台。与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目录相比,跨学科专业知识共享创新平台,国家没有硬性规定,但必须要有对科学技术创新趋势前瞻性把握、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集群持续发展需求的敏锐和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交叉整合提升,组建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平台。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今已经拥有包括能源实验室、怀特克学院、电子实验室在内的近70多个交叉学科研究组织;东京大学在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之外,还创新性的设立了多个研究生院,目的是推动交叉学科的教育与科研。我国如北京大学前沿科学研究生院,几乎是横跨所有院系的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宇航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这些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平台,为实现研究生知识共享提供了知识载体。三是设置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要打破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以较为鲜明的教师、院系、学校专有特征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开放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5]。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对优质课程资源实行收费制度,使同一高校的不同院系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成为一种摆设,因为学院实行的自主理财制度内在聚财机制,是对其他院系优质课程资源配置的一种限制。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MIT) 开放课程计划(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的改革实践,促进知识的开放与共享,反对知识的独占化和商业化,即对其他院系优质课程实行免费制度[6]。同时,在课程组织和实施上引入微型课程,为优质资源的进入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和高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打造全国范围的研究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使高校研究生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全国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7]。

(二)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文化与制度机制

这种跨学科知识共享文化与制度机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文化机制。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思想、是氛围。因而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增设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各种跨学科交叉学科研讨会、论坛等,可以促进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成立跨学科交叉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分主题分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组织评比考核,优胜者获得奖励。在研究生入学选取宿舍时,学校可联合后勤,将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使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文化氛围牢牢植根于宿舍。二是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制度机制。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必须以相应的跨学科体制为前提为基础。从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的运作来看,最理想的是建立跨学科交叉学科学院。这种学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另一类是将多种交叉学科教育项目、课程集合在一起建立学院。应该说,这两类学院都能有效作用于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机制,这是因为,只有在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共享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其次以招生、项目为纽带。就当前我国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目录还没有颁布的情况下,大学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政策,在大学内部设置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进行单独招生,单独培养。同时,利用一些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研究的大项目,促进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企业甚至是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研究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协同创新中,实现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再次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导师组。师徒制是研究生教育最传统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从本质上适合于传统单一学科的精深化的研究生教育。到现代,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多学科跨学科知识汇聚、创新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因此,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组代替师徒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与传统单一学科导师比,多学科跨学科导师组更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能力,使研究生知识共享提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高度、广度。

(三)构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激励与补偿机制

与传统单一学科制度化、系列化知识共享激励与补偿机制相比,跨学科知识共享激励与补偿机制目前还处于空白地带。因而,跨学科知识共享激励与补偿机制的空间比传统单一学科会更大一些。跨学科知识共享激励与补偿,是与跨学科知识共享中的研究生风险与责任的担当与付出是对应的,即担当和付出的多,得到的奖励就多。相反,担当和付出的少,得到的奖励就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制度规约和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奖励与补偿机制,必须以制度规约和评价为基准为依据,使奖励基于制度规约和评价。同时,建立相对稳定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组织是开展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保障。假如没有建立跨学科交叉学科学院或学科,只是矩阵式或候鸟式研究,即使有科研项目,也会缺乏最基本的学科归属感。假如连学科归属感都不存在,就更谈不上激励了。单独设立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的奖项,是一种制度保障。其思路是从传统单一学科奖项中切出一块,设立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的奖项。对参与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共享的讲座、论坛、学术节和学术周等活动,其评定的等级与奖学金挂钩;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学校实验室、科研平台对其免费开放,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政府要给予税收优惠,并组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使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创新与共享,不仅成为大学的文化自觉,而且也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1] Von Krogh. Care in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133-153.

[2] 刘仲林.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科学学研究,2003,(6):561-566.

[3] 杨海燕.美国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8):40-44.

[4] 孙崇文.“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0-14.

[5] 姜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视野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12.27.

[6] 严蓉蓉.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案例探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6,(1):24-25.

[7] 罗尧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1-6.

(责任编辑:金一超)

A Stud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UN H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high-end talent quality and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change the 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and establish a more op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sharing different subject interests.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deas, interdisciplinary and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for establish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dea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e student;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ring

2015-03-10

孙 航(1980-),男,浙江新昌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研究。

G640

A

1006-4303(2015)02-0203-05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生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