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与启示

2015-01-22单佳丽陈哲远吴一凡马爱柳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福利工会

方 巍,单佳丽,陈哲远,吴一凡,赵 烨,马爱柳

(1.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与启示

方 巍1,单佳丽2,陈哲远1,吴一凡1,赵 烨1,马爱柳1

(1.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发展主要局限于公益部门。本文在国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西方国家企业社会工作这一营利性部门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的发展历程、服务内容和组织模式,并就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

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启示

自从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社会工作主要还是依托政府和非政府等公益部门。前些年富士康员工的“连环跳”事件引起各界对企业员工福利的关注,企业社会工作开始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内外提供员工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服务[1]。本文将在分析西方国家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思考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及内容

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萌芽、普及、成熟和再发展等阶段。不同阶段的企业社会工作既有重点的差异,同时又是服务不断丰富的过程,主要包括个体问题矫治、员工个人服务、员工发展规划、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2]。我们结合其发展历程,从下面四个方面概括总结其服务情况。

(一)员工服务:企业护士与福利秘书的设置与企业社会工作的萌芽

19 世纪末期,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劳资关系紧张。为回应挑战和摆脱困境,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福利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德国俾斯麦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1914年,德国一些企业设置了企业护士(Fabrikpflegerinnen)岗位,其职能主要是支持女性的工作适应,承担儿童辅导等任务,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损失。在同一时期,爱尔兰少数大公司也雇佣福利主管,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就业环境、完善安全管理、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报酬[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福利秘书的主要职能包括物质福利、经济福利、文化福利和个人辅导等方面。其中物质福利包括安全、卫生保健、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经济福利包括工资、养老金、贷款等,文化福利包括娱乐、教育、体育、图书资料等,个人辅导包括员工咨询治疗及其家庭支援等[4]。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企业普遍为职工提供了一系列被称之为“福利资本主义”(Welfare Capitalism) 的服务。 美国的1500家最大公司,约80%制定了福利计划,约50%制定了综合福利计划[4]。

此后,尽管福利运动和福利秘书制度走向衰落,但其提供的员工服务却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特色得以延续和发展。20世纪后期,随着员工援助项目的兴起,员工服务进一步受到重视,其服务内容包括个体咨询(工作、个人及家庭问题)、团体咨询(解决团体面临的问题)、信息服务(社会资源及中介服务)、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工作(员工援助计划的研究以及为项目推广提供支持)以及紧急服务(各种紧急、重大事项服务)等。例如,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便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服务,既包括与工作和家庭生活、性别问题、残疾员工相关的各种培训,也包括与就业场所暴力、爱滋病感染、日间照料、老人照料、双份职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5]。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些跨国企业还借助电话和网络推出了国际员工援助服务项目。目前,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员工援助服务。在美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到员工援助服务[1]。

(二)问题矫治:职业戒酒项目的实施与企业社会工作的普及

上世纪20年代之后,各企业应对员工酗酒的措施孕育了企业社会工作的新发展。职业戒酒项目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美国纽约梅西百货所创立的员工咨询系统。当时,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酗酒、吸毒等药物滥用问题影响其生产效率,开始聘请专家解决这些问题[6]。到40年代,职业戒酒项目开始在许多企业实施并普及。美国企业普遍设立了社会工作岗位以应对酗酒问题,制定并实施戒酒方案[4]。例如,美国大都市战略公司制定出版了指导员工克服酗酒的月刊分发给员工。企业还组织工作坊帮助员工克服酗酒坏习,成功率达到62.8%。到了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全国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下设的全国酒精滥用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在全国范围的企业内发起了一系列员工酗酒行为的矫治活动。这方面的服务项目数量,从60年代的50余项猛增到1973年的500余项。到了1980年,据估计其数量达到4000余项[2]。

同样,职业戒酒服务在德国、荷兰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中也有重要地位[7]。当然,酗酒仅仅是可能影响到员工工作表现的行为问题之一。70年代后期,个人问题矫治的范围扩大到药物滥用、婚姻、情感、经济和法律等方面[2]。在德国,个人的社会心理、经济问题咨询也成为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课题[8]。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将职业戒酒项目的内容扩展到员工精神和情绪方面,一些高风险群体同样成为企业社会工作关注的对象,如单身父母、家庭收入刚超出贫困线者、刚失业者、退休老人、残疾人、爱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

(三)发展规划:员工服务的扩展与企业社会工作的成熟

20世纪后半叶,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运行方式不断成熟。在服务内容上,企业社会工作超越了单纯的戒酒服务和问题矫正,开始关注员工的发展性课题,如员工健康促进和员工生活提升等项目。

职业健康促进项目是对传统戒酒项目内容过于狭窄的改进[9],是针对那些在工作场所内外引起员工健康隐患问题而采取的对策,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员工健康医疗维护费用,提高身心健康的水平,促进员工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加工作环境中的合作行为,提高员工的适应性、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与组织绩效的目的。

员工生活提升项目体现了当代企业社会工作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试图从更全面的角度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工作,应对个人和家庭面临的挑战。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内涵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压力管理、全面健康生活形态、工作生活质量、人际关系管理等问题,致力于改善工作中和工作后可能逐渐引发未来健康问题的行为。员工改善提升项目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超前性的特点[10]。

(四)企业责任:西方企业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企业在其营利和员工福祉方面存在着利益冲突。随着企业管理方式从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到系统管理的转变,以及对员工的看法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目前西方企业改变了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想要追求更高的效益,必须关注员工福祉,并且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和物质层面。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企业必须关注员工的幸福感,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由美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在1997年共同制定,注重工作环境和条件的保障,以改善和实现公平和体面工作条件[11]。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ISO26000社会责任,进一步贯彻人权与公平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12]。日本标准协会遵循ISO26000理念,制定了GSA26000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13]。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利润与员工福祉两者存在内在统一,企业社会工作应意识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契合点,并遵守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所做的规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保障员工权益、增进员工福祉,做到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与促进企业效益的双赢。与此相关,一些企业的社会工作也超越了传统的临床和直接服务形式,试图推动社会在关于职工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变革。同时,一些西方企业开始在其内部设置社会责任部门,不仅关注其职工的福利,而且关注对其所在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贡献。企业社会工作帮助企业及时感知企业内外的社会服务需求,引导企业在人力物力的分配方面做出回应[9]。

二、西方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关于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国内外学者都做过一些研究。由于文化及社会价值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存在众多差异,各具特色[7]。我们将从服务主体出发,对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运行服务模式进行分析。

(一)雇主

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或出发点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雇主在企业社会工作的供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早期的福利秘书、还是后来的戒酒项目,乃至当今的员工发展项目等,都是在雇主需要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企业规模往往是影响社会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瑞士,由于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所以不存在作为企业内设独立部门的社会工作;一些企业虽然有社会工作,但其地位相对比较边缘化,有关人员即使获得社会工作培训,其后往往也并入到人事部门[7]。在德国,企业社会工作者基本上也从属于人事部门。而那些员工数量超过2000人的企业,往往雇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目前全国在企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大约有1000人,每一名企业社工服务的员工数量约5000人,而西门子公司则试图将这一比例下降到3000:1[8]。西门子公司的企业社会工作源于1911年的妇女、儿童及孤儿援助项目,上世纪末企业社会工作者超过80人,其社会工作负责人在全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荷兰邮政通讯公司(PTT)也早在1939年启动了企业社会工作,并于二战结束的1946年设立了公司直属的社会福利部门。四年后,该公司雇佣的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21人。到80年代中期,它的社会工作者人数上升到103人,基本上达到1000名员工拥有1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的规模。此外,像法国的雪铁龙等公司,也都设立了独立的企业社会工作部门,并且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7]。

除了欧洲,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也十分发达,其影响甚至超过欧洲。早在19世纪末,北方国家电力(Northern States Power)和亨氏(H. J. Heinz)等公司便雇佣了福利秘书。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梅西百货(Macy’s Department Store)设立了独立的社会服务部门,其服务遍及信息、社会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目前,企业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工作者的就业领域,其工作部门除了传统的员工援助项目以外,还进一步渗透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职业健康与安全、家庭工作生活项目等部门,显示了社会工作在美国企业内部人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5]。此外,加拿大也是企业社会工作十分发达的国家。据本世纪初的一项研究,加拿大提供员工援助项目的154家企业中,134家制定了专门的企业社会工作管理规定;而那些没有制定专门规定的企业,它们的规模往往较小,开展员工援助活动的时间较短,并且主要是借助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来提供临床和行政服务[14]。

(二)工会

总体上来说,由于具有维护员工利益的职能,同时也是为了吸引会员并加强其忠诚度,工会在西方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实中工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多变。就美国的情形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和专业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由于企业社会工作者主要受雇于雇主、以福利秘书的面貌出现,因此与工会的关系较为疏远。到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第二阶段、特别是随着公共部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和传统企业福利运动的衰退,社会工作与工会的联系增强。像美国著名的社会工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当斯(Jane Addams)等人,都曾经是工会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如今,专业社会工作者参加工会的比例为23.2%,远远超出一般工人参加工会的比例[15]。

工会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可以根据从业人员类别分为依靠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员工两种形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实务工作理论和经验,同时在维护工人利益方面与工会具有相似的理念,因而受到工会的重视。此外,借助专职非专业社工或志愿者以员工互助的形式开展服务,也是工会常常乐于使用的方法。其原因既有节省雇佣专业人员成本的考虑,也因为这种做法与工会向来主张会员之间的互助传统相关。从实际效果来看,会员之间的互助办法在相当多工会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企业社会工作领域充满前景而又没有引起充分关注的服务方式[15]。

根据企业的规模,工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又可以分为直接雇佣社会工作者和借助第三方社会工作者两种方式。在美国,诸如全国海员工会(National Maritime Union)、美国服装工会(Amalgamated Clothing Workers of America)、美国通讯业工会(Communication Workers of America)、美国钢铁企业工会(Steel Workers)和汽车制造业工会(United Auto Workers)等,都曾经为其会员和家属提供了大量直接服务[9]。上一世纪70年代以来,工会的企业社会工作取得了稳健而持续的发展。例如,源自于这一时期的员工援助和社会服务项目(Member Assistance and Social Service Programs),发展到90年代雇佣的社会工作者人数近150人[16]。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或所有工会都直接雇佣社会工作者开展员工服务。例如,法国便不存在工会独立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情形[7]。

不同于雇主,工会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员工取向。就美国来说,工会提供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涉及到精神卫生、化学物品依赖、家庭问题、员工权利、就上述影响工作的问题与资方的协商以及法律服务等,重点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退休、残疾和离岗人员等[16]。

除了直接的服务,工会在企业内部的社会工作服务更多是间接的,借助于工会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参与,介入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之中。例如,像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具有员工援助项目专门规定的那些企业,在相关规定的制定过程中便往往显示了工会的作用[14]。在德国,许多企业内部的社会工作服务也与具有法律地位的工会组织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7]。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众所周知,现代专业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初期。不论是英国的伊丽萨白济贫法开展的政府对城市贫困阶层的救助,还是慈善组织会社发起的友好访问、友好睦邻运动发起的社区改造,其对象都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困劳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早期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开展的社会工作,都可以视为广义的企业社会工作,其主要对象都是工业化初期的企业员工。迄今为止,企业员工及其家属依然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重要服务对象。但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区分,特别是营利与非营利性的区分,使得当代西方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工作、特别是与企业内部以企业主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划清了界线。在德国,企业社会工作领域不存在公共部门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同时,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也不是法定的福利项目,而是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的[8]。

三、西方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企业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新职业领域,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工作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无疑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应该充分重视企业社会工作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十分迅速,大批农村打工者加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众所周知,在相当部分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证,因此引发大量劳资纠纷和福利状况的恶化。从社会层面来说,这种状况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冲突,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从企业层面来说,对员工福利的忽略和利益侵犯,不仅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社会工作的作用。近年来,广东等外来务工者较为集中的地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企业社会工作在政府推动之下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从全国层面来说,包括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社会工作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考虑到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影响有限,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仍然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动,并将其与企业的生产效益结合,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切实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其次,应该科学认识企业社会工作的属性,进而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企业社会工作和公共部门的社会工作在对象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关注的对象主要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但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重点不同,前者以劳动者的福利为根本目标,而后者主要是追逐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企业社会工作不论是企业自己提供的、还是通过第三方购买提供的,其对象都是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尽管一些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会关注其提供服务的社会效益,但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然是与私人部门的效益结合的,这是它与公共部门社会工作的根本区别所在。尽管在发展初期,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适当参与和推动有助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启动和普及,但从长远来说,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会工作应该各司其职,而不应该互相混淆。

最后,应该更新观念,全面拓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传统社会工作依托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表现出强烈的公益性。但是,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在保持非营利性特色的同时,也日益深入到营利性部门。除本文探讨的营利性部门面向其职工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以外,还包括营利性部门面向组织外部人员提供的营利性服务。这一发展,一方面与20世纪后期社会服务的私营化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工作的影响不断扩大,服务对象更趋广泛。目前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中,就职于政府、非政府和市场部门的社会工作者比例分别为32.7%、37.3%和30.0%(Center for Health Workforce Studie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University at Albany Rensselaer 2006;Licensed Social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4.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Center for Workforce Studies Washington, DC),市场性部门的社会工作已经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形成三足鼎立的势态。就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我们认为应更充分认识企业社会工作这一新型社会工作的作用,发挥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功能。私营部门的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仍然是相对较新的现象,政府部门在推动其健康发展、乃至发挥它在整个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如何界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职能及其区别,特别是避免公共部门混同于私营部门,是尤需引起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企业社会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政府部门将其精力和资源转移到公共事务领域,同时让企业部门独立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周沛,高钟.企业社会工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345.

[2] Googins B.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1987,(3):37-53.

[3] Powell M A G.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Ireland[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2001,(1-2):65-79.

[4] 苏景辉.工业社会工作[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13.

[5] Maiden,R Paul. 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 2001,(1-2):119-161.

[6] Googins B.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M].Englewood Cliffis,NJ:Prentice-Hall,Inc, 1987.1-208.

[7] Googins B, et al. Industrial Social Work in Europe[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1986,(3):1-23.

[8] Gehlenborg H.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Germany:A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Field of Practice[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 2001,(1-2):17-41.

[9] Bohlander G W,Sherman A W.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M].Cincinnati,ohio:Thomson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1-792.

[10] 王雁飞.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2):219-226.

[11] 程云喜.SA8000认证焉何步履维艰——“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及矫正[J].工业技术经济,2011,(1):46-49.

[12] 陈佳贵,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4.

[13] 蒋安丽.ISO26000时代企业行之有效的应对——“ISO26000与企业管理变革”分论坛综述[J].WTO经济导刊,2011,(7):67-68.

[14] Csiernik, Rick RSW. A Review of Canadian EAP Policies[J], 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 2003,(18):3.

[15] Kurzman P A. Labor-Social Work Collaboration: Current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Workplace Behavioral Health, 2009,(1-2):6-20.

[16] Molloy D, Burmeister L. Social Workers in Union-Based Programs[J]. 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 1990,(1):37-51.

(责任编辑:金一超)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ANG Wei1,SAN Jiali2,CHEN Zheyuan1,WU Yifan1,ZHAO Ye1,MA Ailiu1

(1.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develops in full swing in public sectors. 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also extended to profit sector. The licensed social workers in United States in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and market sectors even accounts one thirds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reveled the evolution, the area, and the service organization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our country.

western countries;occupational social work;development;implications

2014-12-19

2013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重点课题(ZMZD201302)

方 巍(1963-),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单佳丽(1991-),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研究;陈哲远(1992-),男,浙江宁波人,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吴一凡(1992-),男,浙江衢州人,从事社会保障研究;赵 烨(1992-),女,浙江诸暨人,从事社会保障研究;马爱柳(1991-),女,河北沧州人,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C916

A

1006-4303(2015)02-0127-0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福利工会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工会经纬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工会动态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