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2015-01-20唐晴王蓉席凡捷张亭亭高茹蒋运兰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失眠症病机针灸

唐晴 王蓉 席凡捷 张亭亭 高茹 蒋运兰

·综述·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唐晴 王蓉 席凡捷 张亭亭 高茹 蒋运兰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上称之为“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失眠多由外感六淫、脾胃不和、阴阳失调、内伤七情等而致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等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对应的中医药物治疗或者中医非药物疗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失眠的病因病机、中医分型、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失眠;病因病机;中医分型;中医治疗

目前失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长期的失眠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以干扰人们日常的生活功能、诱发多种疾病、并发各种负性情绪。祖国医学关于失眠的研究众多,且疗效可与西医媲美,本文意在综述中医关于失眠的研究进展。

1 失眠

1.1 失眠的概念 失眠在中医上称之为“不寐”,不寐在《黄帝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失眠的高发病率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人群中调查估计有1/3的成年人一年中有一次以上的失眠发作。美国最好的调查之一显示,15%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有严重的失眠问题,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在中间年龄样本群中,慢性失眠率在10%左右[1]。在年龄更大的成年人中有临床意义的失眠发病率为25%甚至更高。失眠在老年人中如此常见以至于已成为衰老过程中的特征性负性变化之一。

1.2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不寐的基本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感六淫、脾胃不和、阴阳失调、内伤七情等。

1.2.1 外感邪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即多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感受六淫之邪密切相关。古代医家将不寐的病机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其中《医学心悟·不得卧》中记载:“有风寒邪热传心,或暑热乘心,以致躁燥扰不安者,清之而神自定。有寒气在内而神不安者温之而神自藏”,可知导致不寐的外感邪气中以热邪与暑邪尤甚。外感热邪容易扰乱心神,使心神不安;暑邪则能耗伤心气、心阴,使心神失养[2]。

1.2.2 脾胃不和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化热,可导致胃失和降,心神被扰,夜卧难安。《景岳全书·不寐》中记载:“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思虑过度,久病失调,慢性出血,妇人崩漏产后,老人气虚血少等均可导致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而不寐。《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聚会应酬的增多,在饮食上经常无节制表现为: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从而致使脾胃受损;或者因工作生活环境的压抑,长期思虑过度致使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神不得养而致不寐。所以现代很多医家多从调和脾胃方面治疗不寐。如毛臻等使用调和脾胃法[3],补脾和胃来治疗失眠;也有临床研究发现[3],现在很多的失眠症患者均伴消化功能紊乱,采用调和脾胃入手治疗的效果尤为明显。

1.2.3 气血阴阳失衡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记载:“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故老年人的失眠多是由于肾阴阳亏虚为主。《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寐者,死。”《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说明血虚可致不寐。《诸病源候论·大病不得眠候》中说“大病之后……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类证治裁·不寐》中讲到:“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说明阴阳失调可导致不寐。黄金元等[4]对于阴亏血少型失眠予以滋阴补血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气血阴阳失衡者均可致失眠,治疗上以调和气血阴阳为主。

1.2.4 内伤七情 中医上讲:喜伤心、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暴怒伤肝,肝郁化火则扰动心神。现今的不寐大多是精神心理因素所导致,如情志不悦、精神过劳、紧张惊吓等[5];中医认为肝为阳脏、恶抑郁的特点,且内伤杂病,七情居首,郁生百病,肝当其冲,故情志为病多源于肝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新理念来治疗失眠症。《素问·灵兰秘典论》讲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曼在治疗失眠中[6],认为治疗不寐,应以宁心安神为主。故临床不寐的治疗,应从心论治,突出从心辨证,注重调养心气。

1.3 失眠的中医分型

1.3.1 心脾两虚型 此类症型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等。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不寐、多梦、健忘、醒后不易入睡;血不养心则心悸;气血虚弱,不能上奉于脑,则头晕目眩;心主血,其华在面,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脾气虚则饮食无味。

1.3.2 阴虚火旺 此类症型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肾阴不足,心肾不交,水火失于既济,心肾阴虚,君火上炎,扰动神明,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而健忘。肾阴不足,脑髓失养,相火忘动,故眩晕、耳鸣、梦遗。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失所养,故腰酸。

1.3.3 心胆气虚 此类症型主要表现为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等。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心胆气虚,痰浊内扰心窍,故心神不安,不寐多梦,易于惊恐而心悸。气虚则气短倦怠,小便情长。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则虚烦不眠,心悸不安;血亏阴虚,易生内热,虚热内扰。

1.3.4 痰热内扰 此类症型主要表现为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口苦,目眩等。其病因病机在于因宿食停滞,肝胆不疏,因郁致热,生痰生热,痰热上扰,故不寐心烦,口苦目眩,痰热瘀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则头重、胸闷、呕恶、嗳气。

1.3.5 肝郁化火 此类症型主要表现为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失眠,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其病因病机在于恼怒伤肝,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而易怒。肝气郁结,则胸闷协痛;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火热上扰,则口苦、目赤、耳鸣。小便黄赤,舌质红等;若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彻夜不眠。

2 失眠的负性作用

2.1 诱发躯体疾病 失眠容易诱发多种躯体疾病或加重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据统计失眠患者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56.7%[7],常伴随的躯体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痴呆、睡眠呼吸障碍、脑血管病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张长弓等经过对6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进行健康干预中发现[8],失眠对于患者的原本疾病存在潜在的严重威胁,对疾病的恢复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 诱发精神疾病 失眠同时常伴有各种心理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焦虑、抑郁,国内研究也发现35%~44%失眠症患者伴有情绪障碍[9]。有调查显示[10],65%的重性抑郁患者、61%的慢性疼痛患者和44%的广泛性焦虑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焦虑、抑郁与失眠的关系被研究证实互为因果。郝淑芹、徐碧云等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失眠显著正相关[11-12],焦虑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加,导致机体出现血压升高、心搏加速、手掌及脚趾等部位出汗增多,有的患者呼吸变得深而快。

3 失眠的中医治疗

现目前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表现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两者各有优势。

3.1 失眠的中医药物治疗 关于失眠的中医药物治疗,大多数遵循的原则为辨证治疗,失眠在中医上总共分为5型,每一型都有各自的金典方药,现代的医药研究,众多的学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已经在各型的金典方药上面进行了加减配伍,以便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金典方药为归脾汤,用来补气健脾、滋养营血、宁心安神。魏相玲等利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13],其结果显示痊愈25例,显效17例,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阴虚火旺的方药治疗可选择黄连阿胶汤,可以滋养清火、清热安神。何丰华使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14],两组治疗30 d后,结果:治疗组80例,显效6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15%;对照组80例,显效40例,有效1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70.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黄连阿胶汤对于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有确切疗效。心胆气虚型失眠常用的方剂为安神定志丸。韩冬梅等[15]使用安神定志丸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气虚痰浊型失眠疗效观察,其结果显示治疗组予以安神定志丸加减配合针刺疗法,对照组予以安定5 mg,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神定志丸加减配合针灸疗法治疗老年气虚痰浊型失眠不良反应小,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痰热内扰型失眠的常用方剂为温胆汤加黄连、瓜蒌主之。该方化痰降逆,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李颖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50例[16],结果显示痊愈5例(10%),显效14例(28%),有效24例(48%),无效7例(14%),总有效率为86%,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疗效显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清肝经热,养血和肝。荆红波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52例[17],其研究结果显示治愈2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而且,龙胆泻肝汤无明显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

3.2 失眠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如今,中医对于失眠的非药物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耳穴的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等,上述的各种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且联合使用的效果更佳。其疗效已经过临床的研究验证,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达到与药物相同甚至更为良好的疗效,与此同时,上述非药物疗法更能使患者接受,且依从性较药物疗法高,操作较为简单,无毒副作用。

陈宏伟等根据“上为阳,下为阴”的中医学理论和“动为泻[18],静为补”的针灸治疗原则,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3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7.4%)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孙赵峰在子午流注针灸法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疗效分析中[19],其研究发现观察组用子午流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地西泮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子午流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失眠较单纯针刺疗效更加显著。谢建谋用针刺加耳穴法治疗失眠34例[20],治愈22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05%。刘琴等使用颈夹脊穴治疗失眠[21],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著性优于前两组,故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于临床推广应用。徐福等使用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22],结果显示两者显效率有明显差异,埋线组更能取得明显疗效,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优于单纯针刺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失眠对于人们的负性影响较多且较为严重,对于失眠的治疗至为关键。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特别是老年人。祖国医学对于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于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者之间的使用各有优势,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其原则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失眠症型对症下药,利用最有利的方法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缓解由其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以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1]张熙.现代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56-157.

[2]孙庆春,王恩龙.不寐病因病机[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84-85.

[3]唐文超,黄韬.调和脾胃在失眠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1):862-863.

[4]黄金元,王非,崔凯.分型辨证治疗失眠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4):46.

[5]蒋俊,吴润秋.不寐之治首重于肝[J].中医药导报,2009,15(3):12-13.

[6]黄曼.论中医心与不寐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2012,29(3):256-257.

[7]KatzDA,McHorneyCA.Therelationship between insomnia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J].J Fam Pract,2002,51(3):229-235.

[8] 张长弓,攸翔.6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健康干预[J].中外医疗,2011(14):44-45.

[9]吴任钢,张苏范,单敬.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0-164.

[10]OhayonMM,RothT.Whata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of insomnia?[J].J Psychosomatic Res,2001,51(6):745-755.

[11]郝淑芹,孙海民,李德成.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535-3536.

[12]徐碧云,李艳,欧碧阳.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J].中国康复,2009,24(1):47-48.

[13]魏相玲,孙海俊.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714.

[14]何丰华.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27.

[15]韩冬梅,韩媛媛.安神定志丸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气虚痰浊型失眠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3(12):1631-1632.

[16]李颖.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50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3.

[17]荆红波.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52例[J].实用中医内科志,2007,21(5):54.

[18]陈宏伟,曹东方,唐永春.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症38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141.

[19]孙赵峰.子午流注针灸法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21-522.

[20]谢建谋.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11-12.

[21]刘琴,刘锦.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12(4):34-35.

[22]徐福,宣丽华,郑兆俭.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1-3.

2014-10-16)

1005-619X(2015)04-0354-03

10.13517/j.cnki.ccm.2015.04.007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唐晴,王蓉,席凡捷,张亭亭,高茹);61007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蒋运兰)

猜你喜欢

失眠症病机针灸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