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2015-01-17杨高

学理论·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高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从学理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从形成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从内容维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维度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从实践维度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10-04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将“三个倡导”的24个字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是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和国家又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大举措与要求。为什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隔6年之后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四个维度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将为从实践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学理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哲学范畴上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与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一步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价值观,复杂化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领域的价值观。

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绝对性,必将使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要素形式整合为客观的价值观体系,即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价值体系高于个人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价值体系将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野蛮向文明的发展态势。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又使价值體系呈现出相对稳定性,这一相对的稳定,甚至可以表现为既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在长达百年、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基本不变。如:“实用主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诸多价值观中那些处于领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存在于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中,形成个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前者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后者如“以民为本”“和为贵”,伊斯兰社会的“赞颂真主、服从领袖、尊重社会秩序”。核心价值体系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1]。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三纲五常”。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地位、支配作用,是社会各种价值观、价值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斗争获得的,其实质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男尊女卑”成为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体现了社会主义。虽然它们中的某些要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进步因素的继承,但这种继承一定是对其“扬弃”的继承,并使之丰富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维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孰先孰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统治阶级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但直至董仲舒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后,作为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纲五常”才得以确立。随后,忠孝勇恭廉、温良恭俭让得以派生,被提炼出来。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它们的形成,需要置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去考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勾勒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做出详尽的说明,但共产主义道德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道德体系。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列宁坚决反对不切实际地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现实中推行,他认为共产主义的觉悟、理想和道德单靠朴素的感情和一般的认识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列宁讲:“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財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3]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种目标现在是达不到的。这种目标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这种目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4]遗憾的是,战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却忽视了列宁晚年的这个重要思想,将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地灌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虽然也曾一度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效果,但毕竟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决定了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践行是难以实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结合,与3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引方向、凝聚人心。从2006年起的5年间,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践行过程中,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很难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点或核心点。比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面对博大而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接受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受教育的程度应该有多高?怎样教育?又比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是什么?社会各界怎样认同与接受共同理想?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怎样服从共同理想等等。2009年,中宣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政治建设,就是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就是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贯穿于社会建设,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5]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戴木才研究员总结出的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1种代表性观点[6]。2012年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终被揭示出来。“三个倡导”把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化。

三、内容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维度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而在此时,就是要通过革命,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7]《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倡导自由、平等理念,构筑公正、法治秩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共同劳动的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要“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和同它密切相关的法制”,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同样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等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8]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留下的经史子集、儒道释理等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特有的、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爱国如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社会层面“礼让以兴”、“和睦相处”,个人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喻于义”、“养心莫善于诚”、“言必行,行必果”、“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是包含着被中华民族认可与接受的优秀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共同理想。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国元素。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每个民族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恩格斯讲:“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民族特性都不相同;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因而完全听从经验,这是英国人的民族特性所固有的。”[10]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民族特性,必将贯穿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价值形态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贯坚守的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爱国、富强”的民族特性。由“怎样爱国”引发的思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富强、文明、和谐、敬业、诚信”等民族特性。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革故鼎新。《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历史上各种改革层出不穷,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同样也注重创新发展。《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四大发明”的自然领域到“德治”“郡县制”的社会领域再到“诸子百家”思想领域,创新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是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胆识与勇气,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爱国奉为道德传统的最高原则,把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心与行动看作成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它要求人们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去,报效祖国。人人要爱国、敬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态度与责任。这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构建起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一个对人民讲诚信、讲友善的国家。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2]。表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将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进步,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实现富强,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信心与决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质朴勤劳的民族特性,批判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思想,肯定了“劳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3],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劳动者在以主人翁姿态从事社会的劳动中,和谐是劳动的必要氛围,友爱是劳动的合作需要,敬业是劳动的必备精神。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利己主义价值观充斥在社会各个领域,损人利己行为屡禁不止。集体主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和归宿,提倡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友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美德和“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倡导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问题,甚至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问题。义代表着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反对拜金主义,鄙视见利忘义,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至关重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是结束中国几千年来落后的“人治社会”,并迈进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的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人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要培育法律精神、加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彰显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面前,人们更应该要戒除骄奢淫逸之风,展现文明,树和谐之风,友善之风。

四、实践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上的思想体系。不仅其自身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而且其内部四个维度也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或系统。这些“主义”“思想”“理论”“精神”“观”,在价值形态上要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就需要“变成物质力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否则,“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24个字”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发、传播、掌握、践行。“三个倡导”的每个层面都有具体的价值导向,价值指向十分明确,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更好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庞大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伊始,就缺少精练的、便于记忆和理解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要让群众更加容易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实质,就应该凝练出容易让人们理解和记住的几个最重要、最关键的价值观念[16]。列宁讲:“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17]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长达6年的践行实践中,从诸多社会价值观中提炼出来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的形式。当形式适合于内容需要时,我们要使这种形式相对稳定下来,使整个内容的存在趋于完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始终是意识主体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将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由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原有的形式已经基本不适合于内容发展的需要时,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抛弃旧形式,建立新形式,为内容的不断发展开辟道路,以支撑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9.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7-71.

[6]戴木才.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三[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92.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0.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5]耿步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4(2).

[16]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N].光明日报,2011-02-14.

[1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8.

猜你喜欢

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