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辨析

2015-01-05曹敏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技能高素质

曹敏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并且关涉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当强调素质养成,纠正了片面追求高技能而忽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所以,当下理清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关系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态度,处理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内涵及关联

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内涵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某人素质高的说法,一般是将素质一词用于描述人的修养、才智、能力、内在涵养以及综合表现,高素质的外显表现为综合能力很强的人。高素质至少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先天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特别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临危不惧、镇静而不慌乱等;二是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诸如尊老爱幼、仁者爱人等;三是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例如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等;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诸如思维灵活、富于创新等;五是较高的情商,例如善于表达、沟通,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六是较强的综合能力,例如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等。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人,一个思想有深度、修养有广度的人,一个生活情趣高尚而丰富的人,一个情商优秀的人。

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而一旦停止练习,技能就会慢慢生疏,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活动。掌握了高级技能的人才,被称为高技能人才,当然这种技能在本文中是指生产技能,不是生活技能,也不是娱乐技能,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技能。“高技能人才不可以用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等划线的方式硬性界定,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技能型、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知识技能型以及掌握各种不同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都可以称之为高技能人才。”(刘春生,马振华:《高技能人才界说》,《职教通讯》2006年第3期,17页)根据这一定义,高技能人才有四种:能工巧匠型、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第一种是技艺精湛的操作性人才,另外的三种人才也符合生产技能发展的历史进程。根据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技能人才包括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一般来讲,技师和高级技师经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掌握了较高水平的技艺、宽广的专业领域知识理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实践操作中的关键性难题,被列入高技能人才的范畴。现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叠带”,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性的技能型人才群体。高技能人才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

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决定》重点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下连中职教育,上接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居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高端。《决定》强调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面向:“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可能单纯是技术技能强的人才,而应该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素质与技能的关 系如何呢?

“人才素质应该具备三大支撑要素:道德修为、知识基础与处事能力。可以用一个公式简要表述为:素质=德行+知识+能力。”(华桂宏:《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问题探究之一——“高素质高技能”之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页)而技能是运用技术的能力,技能属于能力的范畴,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素质与技能的关系。但是素质与三大支撑要素也并不是简单的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有人说,素质是一个人的内涵,技能则是这种内涵的外显。如果强调素质是人们在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时所带有的内在的、基本的、稳定的品质,那么技能就是做这种工作活动所必须的技术、技巧和程序,是外显的、层次性的、变动的。素质本身不能现成地决定一个人的技能,素质是一个人技能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只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此外,素质与技能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同样的素质基础上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技能,同一种技能也可以在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形成。

当然,素质与技能存有内在联系。技能是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越高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一方面,人的后天素质主要通过核心知识的内化与积淀而成,从而形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基础,并通过能力的发挥加以检验、巩固、提高。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素质特别是人的先天素质,是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自然前提。素质体现着方法论与智慧,而方法重于结论,智慧高于知识。所以,素质决定着人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多个方面审视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规格类型看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李嘉诚提出好员工首要标准是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忠诚同样是道德层面的因素,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以后依次排列的才是面试表现、专业对口、学历层次、学习成绩、个人经验、当地生源、性别。思想品德排在首位,显然属于素质方面的因素,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仍然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有研究者深入企业调查,发现好职员的一般特质必须有敬业精神、勤奋、忠诚、自动自发地工作、有团队精神、注重细节、有较强的执行力(邹伟建:《企业好职员调查分析——福新公司好职员调研报告》,《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第108-109页)。另一项调查显示优秀员工排在前七位的要求分别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精神、与人协同合作、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归属感(陈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中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访谈调研》,《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10期,第13页)。从上述两项调查结论中,可以看出企业选人用人看重的是道德、情商等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并不排在首要位置。还有诸多的调查研究成果呈现了和上述三项调查基本一致的结论,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一条最基本的启示就是,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习总书记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一是高素质劳动者,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高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是并行不悖的,是人才的一体两面。

从教育教学的规律看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教育部公布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刷新纪录,毕业生就业更难,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人民日报》消息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在86%左右。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用好用的人才。究其原因,除了用人单位和高校信息不对称之外,现有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不对称才是根本原因,导致“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的尴尬局面。从教育学的规律上说,这是没有很好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所导致的结果。教育要先行,这个先行就是要研究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素质和能力结构趋势有较好把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理清人才素质和技能结构,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技术、新发展、新业态等对人才学历层次、知识、专业结构、综合素质和技能结构要求的新变化,以及毕业生就业首岗和发展岗的变化趋势,以及企业对行业准入标准的判断等,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许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喜欢“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的口号,强调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实际上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教给学生特定技能即刻去做某份特定工作,这样职业教育沦为岗位培训,是为当下的企业培训员工。而事实上,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学生尚未大学毕业,大学初期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从教育规律上看,素质的养成和技能的培养并行不悖,较高的素质促进对知识的更好理解,对技能的更好体会、把握和内化成能力的一部分。所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专业训练适度适可就好,不必强调毕业生必须完全适应职业岗位,没有必要按照合格职业岗位员工的标准打造学生,因为岗位标准是发展的、变动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标准永远无法完全契合现实岗位标准。

从受教育者的认知看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受教育者——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门专门的技艺,增长见识,修养品德,锻炼情操,最后拿到文凭。学生对于自己在学校习得的技能有怎样的整体认识呢?麦可思公司通过调查得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2012届学生“基本能力总体满足度”达80%,处于高等水平。“基本能力”是该公司通过建立基于SCANS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需求模型确定的,最终将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能力,即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80%的总体满足度,说明学生认为在高等职业院校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习得基本上得到满足,也说明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努力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

而对于素质养成,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呢?学生认为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价值观、品德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学校的作用不能无限放大,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调查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某校2012届毕业生中,分别只有64%、63%的人表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提升;而提升较少的方面是“人文美学”(29%);甚至有3%的毕业生表示大学对价值观提升“没有任何帮助”。毕业生对于素质养成方面的满意度也远低于基本能力培养的总体满足度。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方面更要花大力气,精心设计,系统实施,提高实效。

从教育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看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

教育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以及沿着怎样的线路顺序学习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舍取、整合与更新又取决于教育教学观念和意识,并与时代同行,不断调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等迅猛发展,知识与技术创新一日千里,这就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教学反映当代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水平。但是教育教学内容永远滞后于知识与技术的变化与更新,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训练,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养成学生的高素质,这样学生就会在毕业之后依然能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

学生掌握为当下工作的技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日渐落后,而高素质的人才有敬业态度、积极主动性以及较强的学习力,不管知识和技术如何变化,他们总能把握并跟上这种变化,这也是21世纪人在知识社会中所必需的态度。当然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陈旧,在专业学习方面应该删除那些过时的、已经没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充实一些反映世界文明新进步和当代科技新发展的内容。在素质养成方面应该始终保持优秀的、传统的、震撼人心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内容,要注重传承,历久弥新。所以,高素质人才的人文素质养成主要靠传承,而在高技能的培养中,在技能习得、方法掌握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的精神、探索的态度、经历磨难的经验,教育内容的选择、整合和创新要注重服务于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

高素质与高技能是相辅相成的,高技能必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高素质必经过感悟内化和积淀涵养而成,素质越高越丰富就越有利于高技能的形成,在高技能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养成高素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研究并探索高素质与高技能融合的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技能高素质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